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小学五年级古诗江南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五年级古诗江南春(小学生必学古诗词-----江南春)

小学五年级古诗江南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艺术特色:

典型化的手法: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绿映红”运用借代手法,写的是绿叶映衬红花。“莺啼”写黄莺在在绿叶中时隐时现,不时发出婉转的歌声。由此联想到江南的春天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美景,呈现一幅意趣盎然的花鸟画。

对句“水村山郭”运用古诗文中的“互义”,泛写依山傍水的城镇村庄。“酒旗”的出现,在自然风光中融入了人的活动:江南大地,青山叠翠,绿水依依;村镇之上,酒旗飘动,炊烟袅袅。

对句无一动词,却点染一幅气韵生动的山水画!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1)一个“风”字则由静到动,使花草树木都摇曳在微风之中:绿树披拂,碧水涟涟,花枝摇曳,酒旗飘飘。这动景与静穆的青山村郭相映成趣,却又是画家难以描绘的生动景象。

(2)前两句诗调动了读者多种艺术感受:视觉上,有红花绿叶和依山傍水的村庄;听觉上,有黄莺的歌声;触觉上,有暖暖的春风;感觉中,自然也能嗅出沁人的花香。加上远近相济、声色相谐、动静相映、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给读者留下无尽的美感。

结尾意义深远:首两句色彩浓丽,音调高昂;后两句色彩朦胧,情致绵渺。感情的洪波经过节制、浓缩,才化作了一股潜在的溪流。“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信仰佛教、依赖佛教。可以说,前两句的高昂,是为后两句蓄势,形成了有力的反衬,使得迷惘的景色与淡淡的哀愁,同明丽的境界与阔大的视野形成了鲜明对照,几经迭唱,发人深思。

语言含蓄隽永,朦胧迷人:后两句中,常人印象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幽远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

总结: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