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0/11 19:25
主页
一身正气通天地,两袖清风鉴古今。每当提到包拯,我们首先都是想到的是他那三口寒光逼人的御赐铜铡。这位被各种演义小说、影视剧一写再写的黑脸猛人,成了一个民间的神话。他是公正廉洁,秉公执法的象征。他头上到底有没有月牙不重要,他的皮肤是不是黝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确确实实为老百姓做过很多好事,也永远活在了人民的心中。对于包拯的死亡历史上一直颇有争议,因为此人从病发到死亡仅仅只用了13天时间。加上他生前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得罪了不少权贵,这就引起了民间的浮想联翩。近期专家通过现代科技,做出了这样的答复。
包拯又被民间称为包青天,包龙图,包文正,包黑子……此人是北宋的名臣。生前官至龙图阁大学士,枢密院行走。这位出身官宦世家的子弟,并没有像其他官二代那样胡吃海喝,为非作歹。他的祖上虽然世代为官,但从小到大包拯都受到过严肃而又正统的教育。小时候的包青天虽然出身名贵,却是一个很有志向的孩子,他刻苦读书,谨记家训,很早就中了进士。很多人费其一生就是为了考取功名,而包拯被朝廷录取之后,却因为自己两个哥哥英年早逝,家中有一个上了年纪需要儿女伺候的母亲,拒绝出去做官。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他这种作为。如今网上动不动旧漫骂别人母亲的那些人,一个连自己妈妈都不尊重的人,其气量、素质和修为又会如何呢?这样的人注定仅仅只能成为网络暴民,在现实中他们比谁都懦弱。
在母亲去世之后,守孝期满,已经年过半辈包拯才同意入仕为官。和其他官员一样,他也是从一个小小的知县做起。刚刚当上县官的包拯根本就不懂官场的一些潜规则,面对门人,差役的从中渔利,他想出了一个千古绝招。为了能让老百姓不通过门人差役的压榨,直接向他申冤告状,他就在衙门口树立了两张鼓。并发出告示,谁有冤情直接击鼓,他听到后自然会出来迎接的。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从根本上解决了老百姓告状难的问题,难怪后来老百姓会一直记着他。
他在担任瑞州知府期间,公正严明。果断拒绝了前任知府留下的潜规则,在为朝廷进贡时多报数量,从中渔利。包拯严厉训斥下方,老百姓辛辛苦苦为朝廷交粮纳贡已经很辛苦了,你们还要这样变着法子敲骨吸髓,你们于心何忍?难道朝廷没有跟你们俸禄吗?为官一方为的是什么?为的是造福百姓,而不是要你们这些鱼肉百姓的蛀虫。于是包拯就撤换了所有前任留下的旧部,老人,换了一批自己的人马,这就是著名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七侠五义,御猫展昭的由来。这件事在民间传开之后影响极大,从此之后包拯清廉的美声便不胫而走了。
随着职务的升迁,包拯越来越劳苦操心。面对朝廷重文轻武这一重大弊端,包拯多次建议朝廷重修武道,扬我国威。为了能够有效地制止一些上层权贵的胡作非为,他不畏生死,以性命相搏,多次弹劾那些为非作歹的贪官污吏。他用这种方式为老百姓铲除了不少社会垃圾,同时也为他的死埋下了一个重要伏笔。
在63岁这年,包拯进入了枢密院,成了北宋帝国的核心人物。正当他意气风发,想要一番作为时,突然在工作时晕倒在枢密院。这不但震惊了官场,还做了皇帝。为了能够让这位敢于直言相谏肱骨大臣快速康复,皇帝本人又是送药又是亲自探望。试问在封建帝王时代,又有几个人能享受如此荣誉呢?然而在13天之后,包拯还是去世了。为什么后世对于包拯的死疑惑重重呢?首先,他是在工作岗位上突然发病的,在吃了上面给他送来的药之后,不但病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迅速恶化了,这难道都是偶然吗?我们看影视剧都知道,古人喝水是用茶杯的。而在自己家里,是没有人敢这样做的。而在古代的工作中,端水递茶的工作是有下人负责的,如果这些人被买通在茶里加一点东西,那又会如何呢?而且人生病很正常,对他的突发疾病,为什么会惊动朝野?皇帝亲自出马呢?当所有的巧合都遇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谜团。
今天的考古专家,经过高科技电子辐射研究发现,包拯的遗骨里其汞元素高于常人。懂点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汞是剧毒之物,是古代害人用毒的惯用手法。但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朝廷为了厚葬包拯,对他做过防腐处理。而汞这一重金属,正是尸体防腐必须要用的化学元素。这样解释来,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包拯属于正常死亡。
且不说距离了那么多年,此墓到底是不是包装真正的坟墓,就算是,谁又能证明包拯死后朝廷给他做过防腐处理呢?我们都知道,因为包拯生前得到了很多人。在他出殡的那一天,21口棺材从七门同时而发,就是为了迷惑他的仇人,以免他的遗骨造人破坏。是问,这中间如果没有猫腻,有必要这样做吗?这些事情我们今天已经说不清楚了。包拯断案一生,如今谁又能给他一个公断呢?今天百姓如此怀念包拯,不是因为他在历史上正在断过多少案,而百姓心中藏着一个包青天。所以才对于包拯的敬仰恒古不变。在此笔者引用一首对联来缅怀这位为老百姓做过好事的官员:铁面黄泉,清声远播墓侧,犹张三宝铡。赤心紫气,明镜常悬民间,永念一青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