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词是:狂傲。狂来源于自信,傲生发于不满。

李白身上充溢着原始的生命力,不拘于俗世礼节,豪情万丈,不安本分。他飞扬跋扈,既狂且野,既傲且雄,内心自由而开阔。据《鼠璞》记载:当时就唐人就认为李白腰间长有一块硕大的傲骨,故而遇人不能屈身。这自然是传说,但也能反映出李白自信狂放,睥睨天下的固有姿态。

这种自信一旦被打击,才华被轻视,李白身上的傲气就会喷薄而出,非但不会消沉,反而愈挫愈奋,就像李白诗中所写“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在李白20岁时,他就曾遭遇这样一件事。

李白流传最广的二十句唐诗句(李白挑战文坛前辈)(1)

△王和尚读诗:解读李白最狂的一首诗

一、李白遭遇冷遇,愤怒写诗告别,少年意气,势不可挡

唐玄宗开元八年,20岁的李白在匡山读书之余,经常漫游蜀地拜谒当地长官,表达之意。此时的李白年少轻狂,锐意进取,自信之余也带有几分嚣张。当他拜谒渝州刺史李邕时,由于不拘俗礼,狂放恣肆,引起李邕的不满。

据《旧唐书》记载:李邕少有才名,尤其精于书法,他博学正直,晚年曾担任北海太守,故又称“李北海”。而李邕最为人称道的乃是他豪侠尚义,最爱结交名士,奖掖后进,很多青年学子都愿意拜其门下,希图仕进,因此,李邕在当时有“信陵君”之称。

李邕在唐玄宗开元七年至九年,曾在渝州担任渝州刺史。李白在蜀地听说了李邕的文名后,就携诗文前去拜谒。初出茅庐的李白深知“说大人则藐之 勿视其巍巍然”,故而在席间高谈阔论,大谈王霸之术,并且李白自视甚高,不拘礼法,面对年长自己一倍多的“文坛宗主”似乎毫无恭敬之心,引起李邕的不悦。

李白流传最广的二十句唐诗句(李白挑战文坛前辈)(2)

△王和尚读诗:唐朝书法家李邕

遭受冷遇后,李白对李邕颇为失望,就写了一首诗,托李邕下属宇文少府上呈李邕,然后他拂袖而去。这首诗就是著名的《上李邕》。

二、大鹏是李白一生的图腾,扶摇直上,傲视天下

先来看这首诗。这首诗虽然之后短短四句,却写得气势磅礴,充满自信,诗中又带有强烈的讽刺,表现出他惯有的英锐之气。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起句就以“大鹏”兴起,说自己就像一只大鹏鸟,一旦机会来临,就要扶摇直上,展现自己高绝的才能和远大的理想。起句就充满自信和夸张,对自己的才能充满坚定的自信。《诗法》中说:诗的起句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这首诗即是如此,起句健拔凌厉,气势惊人。

李白流传最广的二十句唐诗句(李白挑战文坛前辈)(3)

△王和尚读诗:李白一生以大鹏自比

​ 要知道,李白一生都以“大鹏”自比。在开元十三年,李白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相遇,他写了《大鹏遇希有鸟赋》自勉。后来他又将旧作修改充实,写成了《大鹏赋》,其中说大鹏鸟起飞时“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而它升到高空则是“映背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其意和“扶摇直上九万里”颇为类似。即便到李白晚年,他在《临路歌》中也热情赞叹“大鹏飞兮振八裔”。

可见,这句诗虽然从庄子《逍遥游》中脱化而来,却能代表李白一生的理想,那就是“扶摇直上”,纵横天下,无拘无束,自在遨游。但是此时的李白却没有乘风高飞的机会,故而说“一日”,即终有一天之意,虽然表达有自己的自信,其实也有渴望李邕提拔之意。就像他在《与韩荆州书》所写“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但是李邕的冷遇,让李白宏图不得施展,他屈居于其下属司马少府的幕府之中,做一些琐碎的文书工作。但是即便如此,李白并未丧失自信。故而他在第二句说到“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虽然没有大风推举,大鹏鸟落在地上,它数千里的翅膀仍能够颠覆沧溟之水。

李白流传最广的二十句唐诗句(李白挑战文坛前辈)(4)

△王和尚读诗:李白胸怀大志,等待时机

这一句承接上句“大鹏”而来,前句“风歇下来”虽然语调低沉,却是为后文“簸却沧溟水”蓄势,使得全诗更加昂扬自信。并且“假令,犹能”两个虚词,以退为进,更显示出自己不同寻常的才能,和对自己即便遭遇冷遇仍然自信的心态。

这首诗的前两句,以大鹏鸟自比,分两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超拔的自信:如果有大风推举,就能纵横万里;即便没有人提携,他也能纵横天下,毫不气馁。这样句诗除了有自信,其实也暗含对李邕的讽刺,即你提拔我,我能飞得更高,即便你不提拔我,我终究也能睥睨天下。

李白流传最广的二十句唐诗句(李白挑战文坛前辈)(5)

△ 王和尚读诗:李白一生自信,绝不屈服

三、李白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却处处受人讥嘲

李白一生特立独行,潇洒出尘,但是他的自信在别人眼中却是标新立异,浮夸不实。对此李白也是心知肚明,因此,在诗的第三句,诗意由以“大鹏”起兴,转入写自己。他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其中“殊调”和“大言”可谓是李白一生的写照。所谓“殊调”,即格调意趣与众不同,李白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在《新唐书》中记载:李白喜谈纵横之术,自称才能堪为帝师,并且他好击剑,有豪侠之风。与其他循规蹈矩的文人相比,李白自然如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李白不安于平凡庸俗的生活,也讨厌俗世的礼法和约束,他不甘个性被压抑,豪情被限制。这一个“恒”字,可见年轻的李白是如何特地独行,与众不同了。

在《旧唐书》中记载: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因此,李白常放豪言,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在《侯鲭录》中就记载一个故事:李白在开元中期曾拜谒当朝宰相,在名刺上写道“海上钓鳌客李白来拜”,宰相一见很惊奇,就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什么做?李白傲然答道:以彩虹为丝,以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鱼饵!宰相一听,悚然。

李白流传最广的二十句唐诗句(李白挑战文坛前辈)(6)

△王和尚读诗:李白与众不同被人嘲笑

但是,李白狂放的言辞,自命不凡的性格,更多时候却被人冷笑。在拜访李邕时,李白夸夸其谈,非但没有获得李邕的重视,反而引起了李邕的不满。要知道,李邕爱好结交名士,不论是为了奖掖后进,还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看到如此狂妄的年轻人,总会感觉其人名不副实,自大浮夸吧。

当然,这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李白钦慕李邕的声名,以为他是一个胸怀广阔的文坛宗主,故而以此句诗来表达自己的苦恼,希望李邕别像“世人”那样狭隘和凉薄。李白经常因特立独行,狂放不羁被人讥嘲,他渴望李邕能别具慧眼,发现李白狂妄背后的才能。

李白流传最广的二十句唐诗句(李白挑战文坛前辈)(7)

△王和尚读诗:李白展翅欲飞,却被嘲笑

​四、李白自比孔子,鄙视儒生,尖刻讽刺李邕

但是李邕既没有同情李白的苦恼,也没有激赏李白的自信,而是恭敬而送之,冷眼而观之。这让李白心生不满,而萌生了退意。在诗的结尾,李白斩钉截铁地说出最犀利的尖刻之语“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表达出对李邕的不满和讽刺,也将诗的情绪推向顶点。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后生可畏”,表达对年轻人的鼓励。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尚能虚怀若谷,激励年轻人,保养他们的锐气,李邕也是一代文宗,为何却看不起年轻人呢?以孔子来作类比,可见李白对李邕所为多么不屑。

而诗中的“犹能”最值得体会,孔子尚且如此,何况你一个小小李邕?而“未可”二字也很有力度,带有斩钉截铁的感觉,与“犹能”对看,更见其力度。

李白流传最广的二十句唐诗句(李白挑战文坛前辈)(8)

△王和尚读诗:李白赞扬孔子鼓励后辈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评论者都认为李白身兼儒道侠三种思想。李白也渴望建功立业,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似乎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但是,李白却不是匍匐在孔子脚下的儒家信徒,他也不屑于儒家所重视的道德和修养。因此,李白在诗中经常自比孔子,认为孔子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和自己颇为类似,对其信徒却极尽嘲笑之能事。

比如,李白嘲笑日日精研学问的儒生是“白发死章句”,而他们虽然学问精深,胸中却毫无韬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儒生们“琢之诗礼间”,但是对世间大道却茫然不知,“冥目焉能攀”上文化的顶点?因此他告诫自己“莫谩白首为儒生”。

对儒生的不屑,对世俗的鄙弃,或许也是李白被“世人冷笑”的原因,也是李邕慢待他的原因。但是李白却毫不在乎,以对方最崇敬的“宣父(即孔子)”作为利剑,刺入了对方狭隘虚伪的内心。

李白流传最广的二十句唐诗句(李白挑战文坛前辈)(9)

△王和尚读诗:李白看不起儒生惺惺作态

五、总结:误会了前辈,李白穷困时,仍然有李邕出钱搭救

这就是少年李白的狂傲与自信,也是他一生不事权贵的起点,这首诗也是他充满英锐之气的代表作之一。

元代文学评论家萧士在评注此诗时,认为这首诗似非李白所作。他的理由是:李白在写干谒诗文时,虽自信如恒,却很少有此讽刺狂妄之语。但是,如果看作这是李白与李邕诀别的诗作,就可以理解了。而玩诗中语气,又与李白的性格与文风颇为相合,说是李白所作,应无异议。

需要补充的是,李邕在初见李白时候虽然颇有轻蔑之意,待之不周,但是李邕对李白此诗似乎并未介怀,仍然对李白的诗名颇为看重。在《李太白年谱》中曾记载:开元十四年,26岁的李白漫游江南,从扬州出发沿运河向陈州出发时,钱财告罄,以至于要卖掉家传宝剑时,幸好有李邕差人送银三千,才解了燃眉之急。

李白流传最广的二十句唐诗句(李白挑战文坛前辈)(10)

△王和尚读诗:李白李邕的交游让人感慨

或许,李白此诗只是表达一时之气愤,也是为了宣示自己的才能和自信,而对李邕来说,如此年轻人虽尚须磨炼,倒也是可造之才吧。因此,李白仍然是那个自信狂放的豪士,而李邕也依旧是那个正直惜才,虚怀接纳的文坛前辈。

声明:本文系由沧浪读诗会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转载请告知,不告而转,维权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