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幽默风趣(诙谐幽默显智慧)(1)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中间要用----来分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歇后语一般只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这样读者就可以通过前面的比喻领会其中的意思,所以称为歇后语。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同时歇后语也是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尤其通过这些诙谐幽默的语言,人们可以从中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歇后语现在不仅运用广泛,意思表达也更为灵活。歇后语根据其形成和表意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谐音类

如: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另外的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因此也有人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

喻事类

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读者对设比事物的特点或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到后半段的"谜底"。

喻物类

如: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或动物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故事类

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历史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读者如果知道其中人物或故事,意思也自能了然于心。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历史人物歇后语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礼 (理) ;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周瑜谋杀诸葛亮——忌贤嫉能;

周瑜计除蔡瑁、张允——借刀杀人;

黄忠打头阵——宝刀未老;

王恺斗石崇 ——甘拜下风;

赵匡胤穿龙袍 ——改朝换代;

叶公好龙——怕是真的;

比干丞相——没心;

楚王戏宴子——自讨没趣;

狄仁杰的门生——桃李满天下;

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管宁割席——断交;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

匡衡凿壁——借光;

孟母三迁——望子成才;

木兰从军——女扮男装;

郑人买履——生搬硬套;

十二生肖歇后语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

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

牛蹄子——两瓣儿;

老牛拖破车——摇三摆;

牛鼻子穿环——让人家牵着走;

老虎嘴边的胡须——谁敢去摸;

老虎下山——来势凶猛;

老虎当和尚——人面兽心;

兔子不吃窝边草——留情(青);

兔子的嘴——三片儿 ;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两个人舞龙——有头有尾;

龙船上装大粪——臭名远扬;

鲤鱼跳龙门——高升;

蛇钻到竹筒里——只好走这条道儿 ;

蛇钻窟窿——顾前不顾后;

蛇头上的苍蝇——自来的衣食;

马嚼子戴在牛嘴上——胡勒;

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

马尾巴搓绳——合不了股;

羊钻进了虎嘴里——进得来,出不去;

羊羔吃奶——双膝跪地;

羊群里跑出个骆驼——抖什么威风;

猴子爬树——拿手好戏;

猴子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

鸡毛做毽子——闹着玩的;

鸡蛋壳发面——没多大发头;

狗逮老鼠猫看家——反常;

狗吠月亮——少见多怪;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猪向前拱;

鸡往后扒——各有各的路;

猪脑壳——死不开窃窍;

猪鬃刷子——又粗又硬;

数字歇后语

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顶一个 ;

一个将军一个令——到底听谁的;

一个碟子摔九块——四分五裂;

一根筷子吃面条——独挑儿;

一条扁担挑泰山------担当不起;

二分钱开当铺——周转不开;

二流子打鼓——吊儿郎当;

二两棉花——弹(谈)不上;

二十一天孵不出鸡——坏蛋;

二踢脚——两想(响);

三百斤的野猪——全凭一张嘴;全仗嘴

三寸舌头是软的——横说竖说都有理;

三伏天的馊豆腐——变坏了;

三顾茅庐——好难请;

三斤半鸭子二斤半嘴——多嘴多舌;

四两豆腐半斤盐——贤(咸)惠(烩);

四海龙王动刀兵——里里外外都是水;

四川的担担面——又麻又辣;

四两棉花八张弓——细谈(弹)细谈(弹);

四两棉花一张弓——从何谈(弹)起;

五百铜钱串一处——半吊子;

五朵梅花开一朵——四肢(枝)无力;

五个指头两边矮——三长两短;

五更天下海——赶潮流;

五台山上拜佛——烧高香;

六月里吃生姜——伏辣(服啦);

六月里戴手套——保守(手);(比喻因循守日,不求进步)

六月里穿皮袄——反常(比喻跟正常的情况不同。);

六个指头划拳——出了新花招;

六月里借扇子——等着吧;

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

七尺汉子六尺门——不得不低头;

七擒孟获——叫他口服心服;

七仙女做梦——天晓得;

七仙女走娘家——云里来,雾里去;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八辈子的老陈帐——说不清;

八寸脚穿七寸鞋——别扭;

八哥啄柿子——拣软的欺;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九华山的菩萨——照远不照近;应远不应近

九月菊花——点点入心;

九寸五的布——不够一尺;

九曲桥浪散步——走弯路;

九月种花生——不合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