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年味的地方(香格里拉的年味)(1)

鲁茸吉层与父母在家中合影。新华社记者 赵家淞 摄

新华社昆明2月26日电(记者赵家淞、张雯)清晨五点半,鲁茸吉层和父母走进家中90平方米的作坊,准备制作藏式糕点,一家人忙到晚上11点,这是他们忙碌的新年。

鲁茸吉层家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家中成员除了母亲是白族,其他都是藏族。

二月的香格里拉,天气寒冷,空气稀薄,当地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袍。为庆祝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他们置办家用,购买年货、经幡。

不少当地人都会去东旺路市场里的“阿枝糕点”店,买上几袋传统藏式糕点带给家人,“阿枝”是鲁茸吉层母亲陈福枝的昵称。

陈福枝出生于丽江市九河乡,15岁跟着叔叔搬到迪庆州德钦县,与藏族婶婶一同生活。

现年53岁的陈福枝回忆道,每逢重要节日,德钦县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面粉、核桃仁、红糖、猪油等食材,制作当地特色的藏式糕点。

云南有年味的地方(香格里拉的年味)(2)

陈福枝取出刚出炉的奶渣饼。新华社记者 赵家淞 摄

据当地老人介绍,德钦糕点制作技艺至少有一百年的历史。

在德钦安定下来,这位白族姑娘就跟着婶婶学做藏式糕点。陈福枝在当地结识了鲁茸吉层的父亲。

“我们结婚后,发现在德钦做传统糕点的家庭越来越少了。”陈福枝说。

于是,陈福枝决定传承这门传统手艺,采用民间配方配料和传统工艺做起了糕点生意。她烘制的糕点得到广泛认可,县城外的人听说陈福枝做的糕点好吃,特地到德钦购买,亲切地称她为“阿枝”,这也是现在糕点店名字的由来。

由于鲁茸吉层的父亲工作调动的原因,一家人于2002年搬到了香格里拉,在新家也建起了作坊,继续做糕点。两年后,香格里拉的新店正式营业。2010年3月,“阿枝糕点”商标注册成功。

陈福枝近年开发了一种新的糕点——奶渣饼,用精面、猪油、奶渣等材料烘焙而成,外酥内软,味道鲜美,成为店内销售最好的糕点品类。

“阿枝糕点”的名声愈发响亮,各样糕点也出现在重要场合——佛事活动、明星婚礼、酒店宴会……

鲁茸吉层介绍,寺庙会定期从店内购买一些植物油制成的糕点,将其作为佛事活动用品。

鲁茸吉层2014年从昆明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云南建工集团工作。2017年,他放弃工作,加入父母的糕点店。

“我想和家人细心呵护这门传统技艺,让它不要消失。”鲁茸吉层说。

他计划向政府有关部门将“阿枝糕点”申请非遗;他也在对接电商平台,以求拓宽销售渠道;扩建作坊,增加产量;开设糕点制作体验馆,让当地人和游客接触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

作坊忙的时候,一家人会雇周围的村民来家里打零工,每人每天150元到200元的薪酬。

2016年,德钦与香格里拉之间的白马雪山隧道通车,通行时间从4个多小时缩减到约2.5小时。“交通更加便利了,消费者也能吃到更新鲜的糕点了。”鲁茸吉层说。

云南有年味的地方(香格里拉的年味)(3)

鲁茸吉层的父亲将刚出炉的奶渣饼打包装盒。新华社记者 赵家淞 摄

经过5年多的施工,今年1月1日,香格里拉至丽江高速公路实现通车,迪庆州结束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丽江和昆明的客户会定期订购糕点。每三到五天,我们就会通过班车发货至丽江、大理、昆明等地。现在高速通了,我们的糕点也能更快到达其他州市的餐桌上了。”鲁茸吉层介绍说。

“尽管我不是藏族人,但我也有责任去传承这门手艺。”陈福枝说,“不仅仅是糕点,还有这片土地上浓厚的文化。”

继承传统技艺、传播民族文化。鲁茸吉层一家做的糕点,便是香格里拉人期待的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