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活到了一定的岁数,或者阅历达到某种层次,往往就会自然而然想到死后的问题——生从何来,死归何处?

也就是说,“死归何处”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人都需要去面对。

作家王朔的父母(作家王朔人死后)(1)

尽管历代以来,无数先贤都有过探讨,但至今为止,人们对于“死归何处”却仍有所疑惑,甚至恐惧。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死后,身体化作尘土,回归自然,其实并不难以理解,但是,意识或者灵魂终归何处,却从未有过让人满意的答案。

而这其实正是人为什么对此有所疑惑与恐惧的真正原因。

那么,人死后,意识到底去哪了?

其实意识的去处,我更愿意相信著名作家王朔所讲,即:

“他说,人的意识就是携带信息的原子,人死以后,意识就融化在音乐里,但这个时候,意识已经没有了人格记忆,几分钟之后就忘记自己是谁了”

作家王朔的父母(作家王朔人死后)(2)

王朔虽然不是哲学家,也不是国学大师,但他的一些见地,确实能够让人有所启发,特别是近十年他一直处于隐居状态,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据说这些年他一直在研究《金刚经》,而以上的说法,很可能就是他个人对于“死归何处”的感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他这一段话呢?

我个人的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即:

一、意识依托于身体而存在

我们知道,人大致由身体与意识两个部分构成,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你我,就犹如硬币的两面一样,缺了一方都不可能单独存在。

作家王朔的父母(作家王朔人死后)(3)

我们以一辆汽车为例。

各种零件就好比人之身体,而成为汽车的构思就好比人的意识——只有零件,没有构思,或者说,只有构思而没有零件,都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汽车。

而人死后,当身体消亡,其意识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化到身体之外的虚空当中。

这或许就是作家王朔所说的“意识融化在音乐之中”吧!

二、人格解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无我或者无相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因为有我,或者有这个身体与意识的存在,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觉知,继而产生天地万物的认知。

作家王朔的父母(作家王朔人死后)(4)

而对于这些一连串的反应所形成的认知,其实就是所谓的人格。

当人格解体,也就意味着自我认知的解体,不再有所执著了,这其实正是《金刚经》中所强调的无我或者无相。

或许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认知,王朔老师才讲人死后,意识融化在音乐之中。

当然,这样的说法,并不一定完全正确,甚至可以说,归根结底,也只能说是他个人的一种见解。

但是,这种见解无疑是非常有见地,至少可以抚慰许多人在面对死亡的恐惧。

作家王朔的父母(作家王朔人死后)(5)

而这其实也正是我个人非常欣赏他这一观点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华严经》《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世说新语》《哲学史讲演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