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著名琴师程汝椿

秀容遗风

晋剧富贵图倪仁兄唱段简谱(晋剧乐班人物谱)(1)

晋剧富贵图倪仁兄唱段简谱(晋剧乐班人物谱)(2)

程汝椿——晋胡演奏家、晋剧著名琴师。 一九一九年生于山西省太谷县程家庄。从师民间艺人,一九五零年进入太谷县晋剧团。一九五二年初,由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极力推荐,进入太原新华戏园,后转入入华北人民晋剧团、山西省晋剧团。一九五四年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去朝鲜慰问演出。同年为现代戏《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伴奏并改编唱腔、器乐曲牌。一九五五年赴长春电影制片厂,参加了戏曲舞台艺术片《打金枝》的拍摄。并拉主弦。与著名晋剧名家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等成功合作。一九五七年山西省晋剧剧一团在山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中,由冀美莲主演的《文嫣》一剧获得集体演出奖,伴奏者程汝椿也由此此荣获最佳伴奏奖殊荣。在舞台伴奏期间,为多位晋剧名家伴奏并成功合作。

一九六零年为了晋剧文化艺术的的传承与发展,离开了挚爱的舞台,调入山西省戏曲学校任教,由为他人伴奏到教他人伴奏,应该说这是他艺

艺术生涯中的一大转折。他面对讲台如同当年面对舞台那样,抱着对戏曲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为戏曲事业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人才。就这样,他在艺术讲台上一站就又是十几年。将自己所学的东西与多年舞台伴奏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文革期间,被迫离开心爱的讲台,离开学校。平反后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讲台。一边代课,一边编写教材。执教期间编创了多首器乐曲牌。精心培育了八届音乐班学生,可谓桃李芬芳。他从操琴演奏生涯转入晋剧音乐教学以后,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编写出20余万字的《晋剧音乐唱腔汇集》教材。此书一九八零年、一九八五年先后两次蜡版油印几千册,凡是看到过这本书的同行与晋剧音乐乐爱好者无不翘首称赞,索要此书的人至今络绎不绝。为中路梆子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最终登上了晋剧著名琴师的宝座。直至一九七四年退休后,仍留校代课。当时一边代课,一边要校对书稿,心力交瘁得病住院。当家人问他为什么要这般劳累写这本书,以至于病倒。他说:“人们热爱晋剧,自己又喜欢晋剧音乐,能将人民与自己共同喜爱的东西留给后世,就是死后也心里踏实。”简单的话语却蕴藏着对晋剧音乐事业多么深厚的情感。最终积劳成疾一九八七年六月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晋剧富贵图倪仁兄唱段简谱(晋剧乐班人物谱)(3)

这是老版油印本,当年也是印了两次,供不应求,定价七元钱

晋剧富贵图倪仁兄唱段简谱(晋剧乐班人物谱)(4)

晋剧富贵图倪仁兄唱段简谱(晋剧乐班人物谱)(5)

晋剧富贵图倪仁兄唱段简谱(晋剧乐班人物谱)(6)

这是程汝春之女们的新版,里面内容相同,没有改动

晋剧著名琴师——程汝椿老师编著《晋剧音乐唱腔汇集》一书,是比较全面的晋剧音乐唱腔。既有唱例、曲谱等,又有较全面的论述。包括六个部分。即:

第一部分:晋剧唱腔概论

第二部分:唱例汇集

第三部分:唱腔组织形式

第四部分:音乐曲牌汇集

第五部分:晋剧锣鼓点

第六部分:音乐改革与舞台伴奏体会

晋剧著名鼓师——张生彦

张生彦1919年12月1日生,山西省寿阳县清泉镇甘草堙村人。1941年,在太原开化寺东夹道的新化剧团弹三弦。通过做下手,张生彦掌握了新化剧团所唱的各种剧目的场面艺术,再加上他记性好,把戏都记熟了。不但掌握了演员的性格,而且掌握了所扮演的剧中人的细微的动作。该团的主要演员有:段玉明、武慧仙、董翠红、刘文才、狮子黑、阎艾成、姚玉禄、任玉玲、李素英、梁小云、任玉珍、筱金枝、冀美莲、冀萍、大艾丑、小艾丑。 1950年,该团的鼓师田九贵走后,由张生彦接班,开始击打鼓板,由于上述原因,他司鼓指挥若定,使乐队与演员配合得非常好。如狮子黑演出的《炮烙柱》、《匕首剑》,以及与丁果仙合演的《八义图》、《捉放曹》,都伴奏的不错。后来,剧团里来了京剧的武行郑永春、王明忠等,演出了《杀四门》、《三岔口》、《挑滑车》等武戏,他在伴奏时,特别注意了看主要演员动作,在收尾处的伴奏往往因配合紧密而令观众叫好。 他曾随团去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演出的《空城计》、《打金枝》、蝴蝶杯》等司鼓。1959年,调山西省晋剧院。1966年精简机构,去了太原市建筑公司五队,后退休,于1998年与世长辞。

晋剧著名鼓师——申天福

申天福(1905~1983)山西省平遥县香乐村人。其父申海山,在皮影班拍铙钹,也能打鼓板。他从10岁起,开始向父亲学打鼓板,18岁上走猴儿班(即皮影班),到32岁,才开始走戏班。最初,他在同梨园拍铙钹,也跟并生轮换着打鼓板,后来,申天福就专司鼓板了。曾为老十七生董全福、旦角一点红(有福子,冀美莲之师)、自来香、乔金仙等名家打鼓,深受称赞。申天福向狗蛮师傅学过,其司鼓的底号与狗蛮师傅的路子一样。申天福伴戏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他坐在“九龙口”,思想高度集中,不操一点闲心。谁耍儿戏,他便六亲不认,让你当场下不了台。真是“当场不认父,举手不留情”。因此,人们送他外号叫“黑龙王”。 申天福打起戏来平稳,能沉住气,贴乱弹,楗子不打富余的,实垫实,与乱弹、器乐曲牌齐缝合铆,功夫挺深。演才子佳人的戏,用小家具时,他的下楗轻如鸿毛,又巧又调皮,富有美感;演帝王将相的戏,用大家具时,下楗重,气势宏伟。他打戏底号清楚,有棱有角,催顿法讲究,有杀有斩。他又懂文场,弹三弦,节奏感很好。民国年间(1931年后),申天福为丁果仙司鼓四五年。1952年,丁果仙、狮子黑乔国瑞演出的《捉放曹》,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刘仙玲、乔国瑞演出的《打金枝》,冀美莲、任玉玲、冀萍演出的《赠剑》,郭兰英、马秋仙、王银柱演出的《见皇姑》,在北京灌唱片时,都是他打的鼓板。 申天福为说书红高文翰、须生大王丁果仙、狮子黑乔国瑞、文武双全的筱吉仙、擅演苦戏的花艳君等名家长期司鼓,深得好评。其弟子有著名鼓师陈晋元,以及贾炳正、梁树年、宋仲春等。

晋剧著名琴师刘柱

刘柱,字玉斋,国家一级演奏员。山西省榆次人。一九一六年出生于榆次城内关庙巷一个富户家庭,父母早亡,祖母去世后经岳父理家。从小读书在县立模范小学,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升学到太原私立友仁中学,读书半年,后因家中无人照料,就又返回榆次,考到榆次私立职业中学继读。在校时因喜爱音乐,特别对晋剧中路梆子尤为爱好。当时有他老舅之子爱拉晋胡,在他家中放着一把,由此就拿这件乐器开始了学习。

一九三三年,十七岁那年岳父病故,从此失学。当时榆次城内南大街有个自行车铺,是由王蔫敬开设,此人喜爱戏剧,能拉、能唱、能打。他结交的大都是工商界的晋剧爱好者,所以车子铺就成了一个“票儿场所”,此地的票友来往不断。有戏班的著名琴师常二先生,榆次车辋人,名叫常麟瑞,此人对晋剧文武场兼通,他经常就在榆次他兄弟常三家居住。常三先生是小学教师,人称“机器先生”是当地的知名人士。常二先生与王蔫敬交好,经常在自行车铺出入,当地有这样的好老师,所以就在这个“票儿班”传授了很多的戏剧乐友。典型弟子,如:宋永寿、王蔫敬、王蔫谦、刘柱等,常国楫是他亲侄子。当年在榆次,当地的群众有这么个说法:“不用问,车子铺儿打二通”。由此说明了此地是个群众娱乐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此地来往的人大都是剧团“猴儿班”的艺人,因而刘柱在这里结识了很多戏曲界的名人,如:老鼓师高锡禹,人称狗蛮师傅,他的弟子“满堂儿”也是当年的名鼓师傅。琴师“万金则”,当时人们常说:“万金则的呼芦,满堂儿的板”。票友鼓师李鹤山(太谷朝阳人),此人艺术超群,人称“二少”。还有祁县太谷的知名人士,如:韩子谦,人称“五少”。李子华(太谷朝阳人)专演青衣。如遇春节人才集中,这个票儿就不是一般的水平,可以经得起文艺界内行外行爱好群众的评沦欣赏。这些人才大都是由小戏班、大戏班、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所组成。小戏班的黑场演员:如“三百儿”大名王永年,“保则”大名张伟,“二钉只”徐沟人,唱青衣,是小戏的驰名艺人。“三百儿”唱须生,“保则”演花脸,李子华演正旦,韩子谦演须生小旦。另外小戏班的知名人士“猴儿”、“海海”、“马步龙”、“楞旺只”都是各有特长。他们对晋剧的老前辈,著名溜员以及各种不同流派唱腔,念白等模仿能力特强,学谁象谁,深受当地观众欢迎。他们对晋剧传统剧目掌握的很多,特别是昆曲戏,例如:“大赐福”、“功宴”、“草坡”、“嫁妹”、“宁武关”等……,在当时普通的剧团都不能上演这类戏,当时所谓“上三班”戏是最好的剧团。班名荣梨园、锦梨园、坤梨园、自城园,这些剧团的演出地区都在晋中一带,能演昆曲的班子身价是很高的,一般剧团一般演员是不能演昆曲戏的。但是当时的这个票儿班都能演这类戏,这说明这些票友们学艺是特别认真的。

刘柱的学艺就是在这些高明票友、知名人士的带动下逐步提高的。

一九四三年秋,刘芝兰在关庙巷住家。有一天她带刘柱到剧团玩耍,恰遇她们剧团弹三弦的人回了家,就让刘柱临时代理,当时的琴师万金则对他很喜爱,后经张宝魁(艺名“筱吉仙”,当年这个戏班是他所承名“吉庆园”)的介绍就在榆次张庆村拜万金则为师。以后到剧团玩耍更为方便。当年“吉庆园”的主要演员:有花脸马来源,须生十四红,小生秋富生,大刀红,刘芝兰,正旦刘春风,著名鼓师“全全”(榆次车辋人)。当年的上三元大将鼓师:人称“全全、宝贵、满堂儿”,武行有筱云铃、刘春祥等。须生“富艳庭”(后改名张美琴)。那时候象这样的剧团就是所称的“字号班”,在那时的剧团都是冬季报散,第二年春季另行组织。榆次这个地区在那时可以说是晋剧中路梆子的根据地。因当时承戏的班主,或出租戏箱的箱班主,大都是榆次、太谷人,故而剧团的艺人,冬季大都是流落在榆、太、祁,在戏班主箱班主家存生。第二年春节后再另行搭班赶戏。

另外榆次还有小戏箱的出租者,常三先生就有两付猴儿戏箱,他自己有时也组织小戏班,所以他是箱班主,又是承戏的班主。那时搭小戏班的演职人员叫“走黑场”的,搭大戏班的人员叫“走明场”的。大小戏班的艺人,从榆次到太谷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所以榆次的这个“票儿班”与其他地方不同,因他所接触的人,大部份是大小戏班的名人,所以这对我的学习来说是个很有利的条件。

自从榆次北关东顺城街盖成了剧场后,冬季报散的戏班,可以在冬季临时组织“杂撮班”进入剧场演出。刘柱第一次的登台实践,就是在新剧场内,在万金师傅的培养带动下,派刘柱替他演奏,给晋剧的著名演员三儿生筱桂桃伴奏了《洞房》,另外还给著名须生演员盖天红伴奏过《下河东》。

一九三五年冬,经戏班李云蛮的介绍,跟随高文翰(艺名说书红)赴张家口搭戏班演出。这是他正式参加戏班的开始。当时的随从人员还有他的弟子程玉英、刘俊英、田秀英、郝翠英、李素英、司鼓申天福(小名中则),司琴刘柱、跟包的李云蛮。当年张家口有两家剧团都在桥东,剧场名为:“庆泉”、“庆乐”,两个剧场都演的是山西梆子。“庆乐”剧院承班人主要演员:筱桂桃、彦章黑,这个剧团纯粹是由山西出去的。“庆泉”剧场则是由张家口人承办,班主苏大有,主要演员有:刘艳秋、灌肠红、锦云,武行有:筱云铃、刘春祥、赵步桥、三花胜有:金金魁,眉毛丑。刘柱等是由刘春样特邀参加这个剧团的。所上演的节目大都是高文翰的拿手戏,大弟子跟师父配戏很多。程玉英当年正为英俊,深受观众喜爱。主要上演剧目有《武家坡》、《打雁》、《表功》、《抚琴》、《芦花河》、《清风亭》、《三疑计》、《二堂舍子》、《五丈原》、《七星灯》、《空城计》、《走边》、《杀府》、《三公堂》、《详状》、《高平关》。本剧有:《出庆阳、》《雁塔寺》、《莲花庵》、《玉梳楼》等等。剧目繁多,工作难以应付。“庆乐”戏院的琴师秦亮师傅(榆次人)在当时艺人特别保守的情况下,对刘柱进行了毫不保留的教导。

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日军侵入我国,就暂时由口返乡。三七年春经票友鼓师李鹤山相约参加了他们新成的小戏班即“猴儿班”,主要演职人员有:王永年、张伟、黑小儿、和儿、二青旦,乐队人员:李鹤山、郭二毛、郝狗八。文场有:刘柱、苍狗儿、五元只、老白先生等共四大件,秋后改为“三变化”剧团。上午演猴儿戏,下午人化妆,晚上演皮影戏。

一九三九年又经李云蛮相约跟随丁果仙,赴京演出,随从人员还有鼓师师申天福,跟包的李云蛮。这些随从人的工资都定为月薪,丁果仙本人负担,与承戏的班主无关,她本人演出是抽票,所以丁果仙演戏他们登台,丁果仙下台他们休息,当时这样的工作叫“帮角的”。在山西梆子的历史来说,其他的著名演员,从来自已都没有带过“帮角的”,这个首创也是丁果仙从京剧团学来的。当年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广德楼”戏院有山西一个剧团在那里演出。戏班的承办人是张宝魁,懿万山。这次丁果仙的赴京就是被他们邀请的,在北京演出了《八件衣》、《九件衣》、《芦花》、《杀院》、《捉放曹》、《取成都》、《斩黄袍》、《牧羊圈》、《花子拾金》、《南天门》、《北天门》、《串龙珠》、《兴隆寺》等等。同时丁果仙在京结交了京剧名角马连良,他们在京进行了艺术交流,剧目交换,就用晋剧传统戏《串龙珠》交换了马先生的拿手戏《四进士》同年在京演出结束返并。

一九四○年受丁果仙邀请就搭了她所成立的一个剧团,地址就在太原市开花市场新花茶园。当年这个剧团的主要演职人员:大花脸乔国瑞(艺名狮子黑),二花胜姚玉鹿,三花脸阎艾成。乐队:高瑞林、申天福、祥只、根只、杜步信、金怕、二清。女演员:筱金梅、筱金枝、任玉珍、梁小云、冀美莲、冀萍、郭兰英、郭美英、任玉玲。小徒弟有:丁家、秀兰、翠香、拉弟、引弟、招弟。刘柱是在他家天地坛居住,月薪每月向她爱人任秀峰领取。当时太原市有两班戏,开花市一班,中校尉营四岔楼一班,原地点是“明盛楼”,剧场班主:郭子泉,筱吉仙等人合办。郭子泉(丁巧云之丈夫),张宝魁艺名筱吉仙(张美琴之丈夫)。所用戏箱是他们自己的。剧团所有演职人员:大花捡“如玉书”,二花脸王银柱,艺名二百五,三花脸福义丑、电光丑,须生十四红、张美琴,张家弟子:桂芬、桂雁、桂琴、桂君、桂林、桂梅、柱娟,乐队由当年在晋剧界有一定声望之人所组成。主要演奏员有:满堂儿、万金则,油汉,润生只,当时刘柱和申天福常到他们剧场看戏学习,不久琴师万金则师父死于大水巷万宝泉澡塘剧团宿舍。事后有安永寿就职,安永寿人称“占元财主”。

一九四四年返回榆次,但也有时受安永寿委托来太原代替他工作。四五年丁果仙答应了张家口赵步桥的邀请,来信约刘柱和鼓师高瑞林同去,这次是由太原出发,在大同被挽留,参加了当地剧团演出,后由同赴口受到了承办人赵步桥的接待。当时山西著名演员“毛毛旦”也在口搭班,同台演戏的有筱金枝、牛桂英、从张家口到宣化到北京,沿途演出,由京又返回太原,结束了这次的旅行演出。高瑞林没有返回太原,而留在口外搭班。返回榆次后参加了榆次的“新生剧团”,剧团的承办人由高瑞云、筱桂花。高瑞云艺名小香玉,名老艺人“自来香”之子,高瑞林之兄。筱桂花是剧团的主要演员,同时又是戏箱的班主。当时榆次剧团的主要演员有:大花胜许吉喜,二花脸台成、四锁儿,三花脸根富丑、九百儿,老旦九儿,须生七只、王永年、武惠仙,正旦刘桂英、吉风珍、马月琴、李保祥,小旦刘仙玲、小生:丁艳霞、筱桂林。乐队的组成人员:武场有饿只、饱只,梁玉蛮、根喜。文场有刘柱、苍狗、赵万林、药宪成、常国楫。传统剧目繁多如《日月图》、《富贵图》、《八义图》、《鲛绡帕》、《炮烙柱》、《反唐邑》、《法门寺》、《四进士》、《双罗衫》、《雁塔寺》、《大报仇》、《三下阴》、《贫女泪》、《虹霓关》、《合汗衫》、《逢剑头》、《双巧配》、《梅绛雪》、《对锦瓶》、《英节烈》、《虎牌珠》等传统折子戏,会戏若干,不计其数。一九四八年榆次解放,当时除上演传统戏外,由解放军干部导演高鹏又排练了观代戏《王贵与李香香》、《正气图》等等。—九四九年全国解放,经白晋山相约返回太原参加了四岔楼人民剧院,就是当时的“二院”。此剧团由张宝魁、郭子泉、白晋山承办,破罗班分红制,那时剧团还是冬季报散,第二年另行搭班,五○年参加了丁果仙承办的“民众剧团”,地址在南苍巷。后又移至大中市内席棚剧场。当时剧团的主要演职人员:丁果仙、郝翠英、刘俊英、懿莲花、筱桂花、旺只、虎儿、宋胜科、付荣贵、李天忠。乐队:冯万福、姜甲成、刘喜文、赵福旦、张汉良、程锡荣、福贵则、荣万福,冬季报散,五一年改编班名“晋声剧团”,丁果仙另行搭班,团长由刘俊英、乔玉仙担任,白俊臣担任事务团长,主要人员原班底,另外演员增加了王银柱、筱桂芬、周瑜生,乐队有药宪成、杨茂德、胡子逊、王根寿、徐培鑫、高瑞林。

一九五二年文化部举办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山西省文化厅把全省各晋剧团的著名演员集中一起组成了山西观摩演出代表团,经过排练,赴京参加了会演,所演剧目,本戏《蝴蝶杯》、回戏《打金枝》、折子戏《赠剑》。参加会演的演员: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乔国瑞、王银柱、张美琴、孙福娥、刘仙伶、冀萍、任玉铃、马秋仙、程玉英、筱桂芬、阎艾成、李喜龙。乐队组成人员有:申天福、冯万福、白晋山、张生严、张根只、陈晋元、刘柱、杜步信、王松林、药宪成。此次会演共历时三个月并进行了全国演员评奖。会演期间,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参加会演的全体同志并一起照了像。会演结束后,人员分散各自归团。

一九五三年“晋声剧团”经上级批准编为国营,改名为山西人民晋剧团,国家派入一批新文艺干部有张沛、方冰、苗雨稚、温明轩、沈一、栾世彪、李登舞、段成明、刘万达等。排练主要剧目有:《白蛇传》、《猎虎记》、《荔枝记》、《百厢记》、《双蝴蝶》、《石达开》等。在大中市剧场轮换上演,刘柱一直在这个团担任琴师。这年冬剧团处大同、张家口一带进行慰问归国志愿军的演出。—九五四年,因华北行政区撤消,把原属华北局领导的晋剧团归回山西,改编为山西人民晋剧一团,原省团改为二团。

一九五六年山西省举办了全省戏剧观摩调演,二团演出节目《和氏壁》由乔玉仙,孙福娥合演。二团乐队被评选为集体伴奏荣誉奖,并给鼓师琴师发了个人奖章、奖状。由此省二团乐队在戏剧界有了一定的声誉。当年所渭“大中市的场面”社会好评就由此得来。

一九五七年赴内蒙包头呼和浩特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同年还曾上西山给山区人民送戏上门作汇报演出。返回太原后又赶排了观代戏《永远的战士》。

一九五七年秋,省一、二团合并,停止了演出,大炼钢铁,在晋词山上挖矿石。

一九五九年,省市团合并,由市团合到省的演职人员有:李子恒、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刘仙伶、马玉楼、陈晋元、田希文、王培亨、王玉仙、王桂叶、郝忠、阎巨才、张吉祥、孟培贞、刘致和等,这年成立了实验剧院,晋剧团属实验剧院领导。这年冬省委省政府组织了山西人民赴福建前线慰问团,并组织了山西四大梆子和省歌、省话等几个慰问演出团,刘胡兰妈妈胡文秀也参加慰问团,由省委郑林同志为慰问团团长。刘柱随晋剧团参加了慰问演出。到福建前线后在前方阵地,战坑、战船、机场上进行了慰问演出丁、牛、郭、冀的拿手戏。当年在前线阵地丁果仙招集多年的战友鼓师、琴师合影留念。任务完成后光荣返并。年底根据省委指示精神,将各地区的优秀青年演员、演奏员调到省里组成了青年晋剧团。主要成员: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王宝钗、刘汉银、金世耀等。乐队成员有:陈晋元、王增福、张步兴、董贵、刘和仁、田希文、王培亭、刘书月等。

一九六○年至六一生实验剧院改为山西晋剧院下属两个团,青年团为二团。并以老带小赴京进行汇报演出,丁、牛、郭、冀担任演员的老师,乐队老师由刘柱担任。所上演的剧目都经过加工排练,如:传统戏《梵王宫》改编为《含嫣》,《小宴》、《杀宫》、《算粮》在京演出后大受欢迎,得到中央首长们的好评,山西老乡无不称赞在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若干篇,异口同声称赞晋剧后继有人,此次在京滇出时间较长。后又到内蒙地区呼和浩特市、天津市进行演出。演毕返回太原。

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省市合团到晋剧院成立,几年中加工排练和上演的剧目有:《水母姑娘》、《日月图》、《玉堂春》、《火焰驹》、《杨府送印》、《梵王官》、《和氏壁》、《骂殿》、《三关排宴》等。现代戏有《丰收之后》、《红色种子》、《烽火中的三代》等。?

一九七○年被下放到太原南郊黄陵公社黑驼大队落户插队劳动。

一九七三年南郊区委成立了文工团,被调到文工团并任副团长职务,兼任乐队老师。在这里培养了一代青年晋剧音乐演奏员。后经市委批准南郊文工团改为晋剧团。一九七八年落实政策。从南郊区文工团调回了晋剧院,回院后与老同志们一起恢复上演传统戏《法门寺》并移植了《胭脂》。

—九八○年正式恢复了工作。一九八—年在省艺校代课一年,之后被安排在晋剧院艺术室。

一九八二年至八三年被派到河北井陉晋剧团做辅导工作。八四年春跟随牛桂英赴偏关保德水力发电站上山下乡完成演出工作。

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四年参加了老演员的资料录象和振兴晋剧调演的展览演出。

一九八八年晋升国家一级演奏员。合编有《晋剧音乐》。

晋剧著名琴师——刘根戍

刘根戍(1910~1978)山西榆次人,自幼爱拉胡胡,为民间自乐班琴师,因受第二代名琴师周云的器重与提携,技艺大进,初搭“三变化”小班,后到太原二四七厂当徒工2年,此间曾向能打会拉的刘宗林师傅学琴。民国二十四年(1935),跟着老乡三娃(田九云)、会娃(田九贵)二弟兄走戏班,在万盏灯班,后入太原新民戏院操琴,由高瑞霖、刘忠林司鼓。民国二十五年(1936)随锦梨园在北京胜利公司为刘芝兰、毛毛旦等操琴,四老虎(李树茂)司鼓,灌制中路梆子唱片《五女兴唐传》、《重台》、《女起解》、《换花》、《捡柴》等。后为丁果仙、牛桂英、程玉英等名角儿操琴。 刘操琴的特色是:琴音洪亮、庄重大方、干脆利落,尤擅长于【流水】乱弹的伴奏。他的【流水】拉法过去为独家所有,堪称一绝。在演奏时,他右手拉弓、回弓都很短,大约在一厘米左右,并且是一音一弓,左手按音抬指很低,以离开琴弦为限,可与司鼓的鼓点碰到一起,把演员的乱弹裹到一块儿,使唱、打、拉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节奏中,以力度很强的穿云裂石之音,速度越快音符越清的伴奏,精彩地揭示出【流水】乱弹明快、激动的感情。 此外,刘根戍对中路梆子唱腔最常用的调式主音“5”的拉法也与众不同,若“5”字在演唱中出现时,他拉的轻而有力,既不压词、又要拖腔,听起来是清汤利水,音、词分明;若在长音中出现时,在表现愉快的戏剧情境下,他便加以装饰,不让它孤立地存在,常用“6”字给“5”字打花音,好似潺潺溪流,淙淙而下。后,刘老因病在太原逝世,终年68岁。

晋剧著名琴师——常国楫

常国楫(1915—1976)山西省榆次县东阳镇车辋村人。出生于书香门第音乐之家。自幼耳濡目染,渐渐精通音律,且有了一定文化素养,又加之广撷博采,善于吸收各家技艺(周云、刘吉甫、刘柱等)奠定了他后来在艺术上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的基础。曾先后在榆次荣生晋剧团、榆次专区新生晋剧团、晋中晋剧团拉主弦。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了传统的胡胡演奏技能,借鉴了兄弟剧中的演奏方法,特别在拖腔艺术中,舍弃了“贴死腔、死贴腔”的跟腔式的呆板而被动的伴奏方法,创造性地发展了加花、填空、对比的表现方法,同时在补过门中运用了弱弓强奏、翻弓正用的技巧,令人感到既符合旋律的运转,又丰富了传统艺术的特色,使之成为与众不同的别具一格的演奏方法。因而在50年代初他已益满晋中,时有“榆次胡胡能手刘(刘柱)常(国楫)二弟兄”之美称。他二人从上小学到中学均在一起,后来闹票儿也在一起,搭班时,一在榆次东戏院,一在西戏院,但仍常在一起相互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中路梆子音乐伴奏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他操琴录音的代表剧目有:程玲仙主演的《金麟记》、《御壁楼》、《梅降亵》等。40于年来,他的操琴艺术,吸引着一批批的专业和业余票友及民间艺人。由他直接培养到间接影响的艺人有:罗维新、冯仁英、宋来祥、杨志忠、田振集等。

晋剧著名琴师——田九云

田九云(1911——1977)山西省榆次市北田镇南田村人。出生于鼓手之家其爷爷田站年会吹唢呐、管子、笙,父亲田真喜,除擅吹唢呐、笙之外,还会拉胡胡。田九云(小名三娃)与其兄会娃(大号田九贵)从小随爷爷、父亲一边学艺,一边从艺,一家三代干鼓行。1926年田氏二弟兄一同进入梨园行,首先入太谷县宝生木偶戏班,后基本上是一两年一换班,除了住过山西省的榆次、阳泉、太原等地的戏班外,还涉足过河北省井陉、石家庄、张家口等地的戏班。田九贵曾先后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狮子黑(乔国瑞)、小果子、梁小云等名家司鼓。田九云主要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刘致和等名家操琴。通过多年的演奏实践,在中路梆子界,逐渐形成了以田九云为代表的激越豪放的操琴风格。田九云拉胡胡的声音洪亮,穿透力很强。这与他的坐式、所用的胡胡型制、以及持琴、持弓法是大有关系的。田九云操琴的坐式用搭腿式,琴杆略斜。他所用的胡胡,琴壳的上表面面积较宽,触弦量较大。演奏时腕部动作较大,弓量也较大,常用弓段更偏向中弓,慢速度时几乎用到全弓,因而发出来的音色就更为洪亮饱满,音量也更大。田九云的左手指法特色是:拉颤指、从来不压揉,只用滚揉(一般在“4、7音上),指法多用简字,所以他所演奏的旋律比较简约,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陈述风格。1954年,太原市新新晋剧团排演了现代戏《柳荫记》,其中的传统唢呐曲牌与改革的唢呐曲牌,全部由他吹奏,在同年的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时,受到了普遍的好评。田九云不仅操琴为人称道,他还参加了该团演出的《小女婿》、《艺海深仇》、《新四劝》、《喝面叶》、《小二黑结婚》、《柳荫记》、《刘胡兰》等现代戏和传统戏《生死牌》等剧本的音乐唱腔设计。以上剧目的录音、灌片皆由他操琴伴奏。另外,1958年,他在排练《生死牌》一剧时,创造了丝弦曲牌《黄环悲》,有些剧团将它起名为【九云曲】,以此作为对已故名艺人田九云的纪念。 1959年4月20号,田九云所在的太原市晋剧一团的丁果仙等多人调入山西实验剧院晋剧团,因工作需要,将田九云留下,调入太原市戏剧学校任教,1960年其兄田九贵也调入该校。至此,田九云结束了演奏生涯。田九云“爱戏如命”曾熬费苦心地为两个儿子起名为田希文、田希武。现田希文为山西省晋剧院二级琴师,次子田希武为太原市实验晋剧院二级鼓师。其儿媳也是梨园中人,大儿媳马玉楼,山西省晋剧院一级须生,丁(果仙)派弟子之一。二儿媳刘淑俊,山西省汾阳人,从小在汾阳县演武镇向郭阳城(平遥人,郭兰英的启蒙师)学习闺门小旦,现为太原市实验晋剧院二级演员。其孙子仍干文艺这一行。田九云于1977年作古,终年66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