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北京热力不足沉闷有余,特别是临近晚高峰,人潮川流,喧嚣不已。刚结束乐斯大师课培训的张佳曦已然落座在会议室一边,干练的话语亦如其简单的装束,不似笔者印象中鼓手特有的张扬,从张老师身上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内敛下的专注与坚定。
Q: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成为一名鼓手并一直坚持下来,从而获得如今的成就?
张:特别小的时候,大约是小学,看过一场演出,当时舞台上有一个鼓手,让我对打击乐有了最初的震撼。到上高中有了条件,可以把生活费“挪用”到学鼓当中,买了鼓开始玩,一直越来越爱,越练越爱。
Q:现在有很多人从各年龄段开始学鼓,有像您一样高中开始学,也有很小的孩子,还有一些成年人,你认为学鼓有什么年龄的要求吗?
张:完全没有限制,看热爱与坚持的程度。我们80年代的孩子,如果是在大城市可能会早一些接触到,但像我在相对偏远的地方,一直到高中才有机会了解鼓。哑鼓垫在当时还是很贵的,最早时候有种鼓槌叫“六道木”,非常便宜,大约两块钱,那时候买来在各种东西上敲,这就是最初的练习。
Q:之前您反复提到热爱与坚持,能够说这是贯穿您鼓手生涯的核心词吗?
张:由最初的一点兴趣、到初步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深入了解鼓、不断热爱上它,热爱又促成练习的激情,让我一路坚持。对我来说这两个词也在不断互换,相互影响。这段时间的坚持会让你变得更加热爱,热爱到一定程度,会领悟到一些东西让你再去坚持,这些是互相推动的。
Q:您在向更多人传递您的方法和情怀时,怀着怎样的感受?
张:每一次分享、讲课,可能正好影响到一两个处于迷茫期的人,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其他人可能把你的技巧、概念、文字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或许将来对他们也有一些帮助。有些在之后的演奏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出现和我说过不一样的情况,这又是一种新的发展。
正如一句流传很久的台词“世间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久别重逢”,因为情怀、因为内在的精神要素,看似不相逢、不相熟的人总是自然而然的走到一起,水到渠成。
Q:什么机缘巧合下,让您与乐斯相遇,又是什么吸引您一直以来与乐斯的紧密合作呢?
张:最早因为情怀和宫总结识,我们都有一种对于音乐、对于教育的特殊情感,希望让更多孩子更快乐地爱上音乐。到后来参观乐斯教育基地,了解到乐斯电鼓课程的具体课件,包括动画、故事、所有细节,以及发展方向,这些和我愿做、想做的都一致,这时候合作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Q:从您专业的角度来看,您如何看待乐斯的智能音乐教学模式?它对孩子学鼓最大的帮助在哪?
张:对于学鼓来说,首先是兴趣,最重要的也是兴趣。乐斯的教学模式在保留了孩子兴趣的同时通过课件一点点引导,开发,能够让孩子有兴趣坐下来去完成它。这样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学鼓,为打击乐储备更多人才,这对整个鼓行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乐斯音乐家APP实现了练鼓方式的现代化。我们当初练鼓对着节拍器、往往鼓的声音比节拍器还大,很枯燥,能坚持下来很少。现在APP里有很多生动的东西,包括故事、动画。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将同样的东西变得不枯燥,更符合现在孩子的需求。为什么不这样呢?!就好像家里明明有冰箱,为什么还要把买来的东西用冰敷上。
Q:对于那些有兴趣想要学鼓、正在学鼓的孩子,您对这些孩子及家长有什么建议吗?
张:分年龄段,对低龄孩子来说,关键是兴趣。家长要让孩子在高兴、开心得状态下学,在学校愿意玩、在家也愿意玩。再大一点,有些孩子面临学业等因素、有些孩子可能学过其他乐器又放弃,建议鼓励孩子坚定地学习下去,通过努力完成一件事。再往大成年人作为自由选择、消遣娱乐,慢慢真正热爱上鼓,也非常好。
还有多少人记得新世纪伊始的北京是什么样子?来来去去,北京在变,人也在变。对张佳曦来说,一张专辑不仅是对十年岁月的交代,更是为自己安了个“家”。
Q:您的第一张专辑也是中国首张个人爵士鼓纯乐器演奏专辑,它的酝酿与出现对您意味着什么?
张:这是对我之前生活的一种交代,我2001年到北京经过很多动荡,到2012年开始筹备发行专辑,整好是十年。专辑的概念就好像给自己安了个家、买了房子。那时候觉得要出专辑,目的是承前启后,给自己之前的十年一个交代。同时出专辑改变之前很多的生活状态,这其实对自己来说是个挺狠的事,生活一下由喧嚣到沉静,断崖式的变化。但出专辑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里面有情怀、也有责任。
Q:在您学鼓、练鼓的生涯中,有什么让您记忆深刻或者深深影响您的事吗?
张:如果说事情的话,实在太多。就某一个点来说,在练鼓的路上“颠沛流离”是一种纠缠已久的痛苦。在哪练鼓、怎么练鼓、什么样的地方可以保证随时练鼓,到现在也是很多鼓手最折磨的事。在出了专辑后,也辗转了几个鼓房,会去把它弄好然后又不行,又弄好又不行,然后再拆再换。一直到最后花很大代价把鼓房安在自己家里,可以一起床就能练鼓、或者喜欢就可以直接睡在里面。
乐斯智能音乐教室,从兴趣引导出发,以易学、有趣、智能、创新的音乐学习方式,助力孩子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