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10岁继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前期开创了中兴局面,后期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不出宫门。

他就是明神宗朱翊钧,通常称之为万历皇帝。很多人只听他三十年不上朝就以为这必然是个昏君,其实还真不是。虽然他不上朝,依然通过自己的方式控制着朝政,国家运转正常。

万历年间有过五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宁夏之役、播州之役、朝鲜之役、明缅之役、萨尔浒之役。前三次明朝是胜利方,被称为“万历三大征”,后两次打输了。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1)

今天就和大家介绍一下《明史》称之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的朝鲜之役,首先是第一阶段。

【朝鲜之役的背景】

“朝鲜之役”是明朝的统称,其实分为两个阶段,朝鲜根据天干地支的年份,称第一阶段为“壬辰倭乱”,第二阶段为“丁酉再乱”,合称“壬辰卫国战争”;日本根据其年号,称第一阶段为“文禄之役”,第二阶段为“庆长之役”,合称“文禄-庆长之役”。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三个国家参与的大型战役。

侵略者是日本,这个国家从古至今都是蚂蚁的身躯虎狼的野心;被侵略者是朝鲜,承平日久孱弱不堪;援助者是明朝,朝鲜的宗主国。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2)

日本关于朝鲜之役的浮世绘

从1467年起,日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千万别和中国的战国时代相提并论,两者不是一个等量级——于1590年由丰臣秀吉完成统一。

但统一之下矛盾重重,武士阶层对于分封不均心怀不满,诸侯们也不是所有人都服丰臣家,所以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也为了满足自己开疆拓土的欲望,丰臣秀吉选择将屠刀对准国外。

朝鲜看起来比较好欺负,他决心从这里下手。

1591年6月,丰臣秀吉派出使者给当时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送了封信,先把自己夸赞了一番,然后明说自己准备攻打明朝,接着邀请李昖一起打。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3)

信里有这些字样:“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个子不高,胃口还挺大,想要明朝四百州,还说这是他宿来的志向。

朝鲜一直臣服于明朝,断然拒绝了。可能在他们的认知里,就算臣服也该臣服于大国,臣服于小小日本算怎么回事?但不知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当时李昖没有把此信上交明朝。

丰臣秀吉也没想着靠一封信就能拿下朝鲜,信还没送出去就开始调集兵力,信件唯一的作用就是给日本提供了侵略朝鲜的理由。你不听我的话打明朝?行,那我打你!

1592年3月,丰臣秀吉派出15万8700人分为九个军团渡海攻打朝鲜,任命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另有九鬼嘉隆率水军8750人和700艘舰船作运输士兵和海战之用;国内还有10万多人做为役备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4)

1592年4月14日,日军于朝鲜釜山登陆,5月2日朝鲜王京汉城(今首尔)失陷,6月15日平壤失陷。

也就是说日本两个月内就几乎占领了朝鲜全国,只有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半岛义州一带(中朝边境)还在朝鲜掌控中。

汉城即将失陷时,李昖带着权贵仓皇逃到义州,同时向明朝紧急救援。

【第一阶段:明朝出兵】

但当时信息传递缓慢,明朝怎么都不信这么短的时间里朝鲜就快亡国了,怀疑这是朝鲜和日本合谋引诱明军入朝歼灭。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5)

李昖无奈,赶紧将丰臣秀吉给自己的那封信件上交。

但明朝君臣还是不信,毕竟这事儿换谁来想都觉得不太可能。在他们眼里日本又不是什么大国,怎么可能如此迅速就打下朝鲜?所以他们阴谋论了,信件什么的,完全不能作为证据。

直到曾经出使朝鲜的使者确认义州那位真是朝鲜国王李昖,大家这才信了。因为就算朝鲜真投向日本,也没有国王亲自出马引诱明军的道理。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险恶用心,明朝君臣当然看出来了,玩谋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中国的源远流长。他们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于是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出兵援朝,将战场拒之国门之外!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6)

做出决定之后明朝就派人去找李昖商谈出兵费用,我帮你打仗,你帮我提供军饷粮草不是应该的吗?李昖同意这一点,但是有心无力,大部分国土都被日本占了,他连俸禄都快发不出来了。

明朝能怎么办?小弟这么惨,大哥不能不帮。军饷粮草直接由明朝中央下拨,还赏赐了李昖2万两白银,准许他渡过鸭绿江,居住于大明领土辽东半岛的宽奠堡。

【第一阶段:明军初战失利】

大家想像中明军一出日军大败的场面并没有出现,明、日接触的第一战,明军输了。一方面是因为明军轻敌,另一方面是因为朝鲜如同猪队友,提供的信息完全不准确。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7)

明朝在甄别此事真假、议论纷纷时也没闲着,早派了军队到朝鲜义州附近探查军情,中央命令一下来就能立刻行动。

1592年6月15日,也就是日本攻陷朝鲜平壤的那一天。参将戴朝弁与游击史儒开始率军渡江,根据朝鲜《宣祖实录》的记载士兵共有1029名、马1093匹;之后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到来,有士兵1319名、马1529匹。

也就是说,辽东第一次发兵有2348名士兵、2622匹马。指挥官是祖承训,后勤调度是驻防在九连城的辽东总兵杨绍勋。

九连城位于丹东市东北二十五里的鸭绿江畔,有相连的九座古代城址,故名九连城。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8)

1592年7月16日,朝鲜方面报来情报,说是平壤城内防守空虚,只有一千多名日军。祖承训一想,我方兵力强于日本,若能趁机打下平壤,岂不是大功一件?

他对日军很轻视,说“予观倭贼如蚁蚊耳”。在当时的明朝人眼里,凡是敢跟自己对抗的日本人都是“倭贼”,祖承训更进一步,视对方如蚂蚁蚊虫,率着大军骑着战马冒雨袭击平壤城!

然而,骑兵在城中本来就发挥不出优势,日军人数还特别多,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根本不是朝鲜所说的一千多,而是两万多,占据地利之便,躲在房屋后以火器伏击明军,明军遂败,祖承训逃回辽东。

此战明军失败是确定的事实,但败到什么程度还有争议。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9)

《明史》中的记录是祖承训“仅以身免”,意思是只逃出了他一个人,暗示全军覆没。但《明史》是清朝人编的,有些时候侧重点不同。

《宣祖实录》中记载了一段朝鲜国王李昖和大臣尹根寿的对话,李昖说辽兵三千渡江者无一生还是谣言,尹根寿则说:“败归时,天将点兵于控江亭,则马失千匹,人亡三百,而追来者亦多,岂至于如是之多乎?”

按照这种说法,战损300人,千匹马,不算太过惨重的损失。以三千左右的兵力进攻两万人的守城,打成这样子也算不错了。

最可恨的是,朝鲜不但情报不准(从日军提前埋伏好这一点来看,情报本身就像是种误导),还有带路党。日军的武器只有铁炮与长剑,没有弓箭,但有许多明军是中箭而死的,那么请问这些箭是哪里来的?祖承训怀疑朝鲜通敌。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10)

而且,当时随明军出征的还有500多朝鲜军,交战后400溃散,100多人和日军有所交谈,看起来很熟悉的样子。

祖承训将他的这些疑惑报告给杨绍勋,朝鲜使臣百般辩解,杨绍勋勉强接受。其实是真是假都无所谓,反正仗是一定要打的,不管朝鲜怎么想,明军一定要把日军赶回老家!

【第一阶段:多次交战,过程曲折,结果胜利】

平壤兵败后,明军增兵。朝鲜的情报又来搞花样了,打了4个多月国都快被灭了,他们还不知道敌人有多少,报上去的数据是只有几千。但这次明朝不敢轻易相信他们的情报了,自己派了人去采集信息。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11)

按照明朝的主体思维,本是要大规模发兵朝鲜的,想要一次性把日军打趴下,史料记载是“圣旨以为直杀到王京,如果让倭军今年逃走,则明年必当再次入侵,当使倭军片甲不还。”

但因为后勤及情报的问题,后来只能分批次发兵,边打边看。在这一过程中还派了沈惟敬去和日军谈判,要求他们立刻退兵,否则全部杀光光。其实明朝也知道丰臣秀吉费那么大周折,不可能主动退兵的,谈判只是为了拖延时间。

1592年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为主帅,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

兵马约为4万,全是精锐。其中关宁铁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刘铤率川军5千做为后续部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12)

李昖很耿直,直接告诉明军你们自带干粮,我们的农业已经崩溃了,没有粮草。所以许多事情,那真是有传统的。

1593年1月5日,大军抵达平壤。3天后与日军的第一军团在此展开大战,关于经过,朝鲜方面的史料记载是“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此役收复平壤、开城,明军伤亡790人,日军伤亡9000多人。

此后半月之内,日军败退,明军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八道,已有二都(平壤、开城)五道(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镜)的大部分地区重回掌控。

1月24日,朝鲜的神情报又来了:倭贼已退,京畿(汉城)已空。李如松可不敢据此调整战略,为了证实这条信息的真假,派副总兵查大受领骑兵500百前去侦查,朝鲜将领高彦伯为向导。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13)

1月25日,查大受的侦察军与日军在汉城以北的昌陵附近相遇,双方打了一场遭遇战,明军胜,斩首日军百余,剩下的日军逃回汉城。查大受把战况报给李如松。

李如松得到战报后既担心查大受轻敌冒进,又想搞清楚日军到底在干嘛,便于当日派孙守廉、祖承训、李宁三人领3000精兵前去查看情况,第二天又亲自率领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等带2000人前往汉城,打算探明情况后速战速决。

而日军得到之前那支小队的汇报,已派4万人出城作战。据战后李如松的自述,他到达离汉城五十里的碧蹄馆之后,发现查大受、祖承训等人已经与日军打上了,因日军增多,明军且战且退,他当即喝令众军一齐向前,对日军发动了反攻。

此战打了整整一天,因为各方史料记载的不同,连是中日遭遇战还是日军诱敌伏击战都不确定,胜负也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中国军事通史》上认为明军是败了。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14)

日本的史料如《日本外战史》、《朝鲜征伐记》、《朝鲜军记》、《日韩古迹》等记载的是斩首明军一万多,《日本战史.朝鲜役》的记载则是六千多。这些史料都认为日军只伤亡了几百个人。

可是根据朝鲜《宣祖实录》的记载,明军的参战人数根本不满6千,不知道多出来的那些他们是怎么斩的?这些记载都不可信。

李如松自己的报告则是:“收兵回营,查计阵亡官兵李世华、贾待聘等二百六十四员名,阵伤官兵四十九员名,射打死马二百七十六匹。”

清朝对此战的总结是明军“诸营上军籍,死亡殆二万”,这就更浮夸了。

朝鲜方面因不能干涉明军内部,无法得知确切的伤亡数据。但朝鲜大臣和明军高层有一些来往,他们的言谈及通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15)

尹根寿说“损折天兵三百,杀倭亦三百,杀伤相当”,李德馨说“与贼死伤相当,几至五六百矣”,吴惟珊则说“斩倭仅百二十余,天兵死伤千五百”。

不管伤亡如何,五千多明军从四万多日军的包围中突围是事实。

【结语】

碧蹄馆之役过后,双方又打了一系列陆战和海战,战争对朝鲜的破坏很大,造成瘟疫流行,朝鲜急于结束战争,明、日议和,第一阶段的战争结束。

从朝鲜方面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他们称明将为“天将”,明军为“天军”,态度极其恭敬。而明朝做为天国上邦,对朝鲜的援助也非常的无私。

参考资料:《明史》《宣祖实录》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