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开卷有益】第1系列:
“Ta”的经历,我的风景。
1
点点这个礼拜第二次和我抱怨新工作加班频繁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她刚从公司出来,哭着喊着叫我陪她吃夜宵。
一盘小龙虾就着一瓶冰啤酒,她激动得面色通红、口沫横飞、手舞足蹈地给我表演新上司开会有多智障。
初春的晚上依旧很冷,我紧了紧身上的棉衣,看她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只好无奈地开口打断了她生动形象的表演,“你最近怎么老加班?新工作很忙吗?”
仅仅一小时之后我就体会到了什么叫“作死”——我简直身体力行地深刻解释了什么叫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个问题突然打开了她的苦水闸。
她说她这个礼拜天天都在加班,今天已经是她最早下班的一天了。新上司要求很高,甲方更难缠,方案修改了三遍都不满意,今晚回去得继续熬夜。已经连续两三周周末没好好休息过了, 一个月就拿那么一点薪水真不知道这工作有什么意思。为了这份方案,她光收集、整理的资料都能码满一张桌子。
说着说着她还抹了一把眼泪,酸溜溜地说这组明明是自己最努力,每周之星却评给别人,大公司黑幕太多了。
我不是第一次听她抱怨工作太忙太累,她的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但每次看到她朋友圈里凌晨更新的满是资料的桌面和当白开水喝的咖啡,又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努力的还不够吗……看起来已经非常足够了啊!
2
我也很疑感,为什么每一份工作对点点来说都好像特别困难,她不是一个专业能力不过关的人,怎么会把自己弄得这么累。
后来有一单任务正好是与她们公司的业务合作,对方派出的代表又碰巧是点点他们团队的一位前辈,我旁敲侧击地聊过天后才明白,原来也是万事皆有因——前辈嘴里的点点与我认识的点点大相径庭。
听说点点进公司没多久,她的勤勉就出了名,多少次同事早早下班,偌大公司只剩她一个人,刚开始几乎所有同事都暗暗咂舌感叹现在的“90后”小姑娘们的拼劲。
很快前辈们就发现,虽然看起来她一直在忙,但效率很低。她总是策划做一半就跑去微博找灵感,或者就是去微信咨询某位大神朋友,通常都是有去无回。再就是去串门打听琐碎,聊些闲话,取个快递,喝喝咖啡。时间打发起来是非常快的,别人在工作的时候,她忙于“社交”,那么别人休息和社交的时候,她补在工作上好像也是合适的事。
前辈说完,思考了一下又补了一句:“可能是因为年轻,还不懂努力是有方法的吧。”
3
听到别人对点点的评价与点点对自己的评价,我发现了一个认知误区(好像很多人都如此):我们总是会想当然的把努力和吃苦画上等号。
好像大多数人提起努力都会想起埋头苦干、挥汗如雨这种画面感十分强烈的词汇。听说有人累死累活熬夜读书却挂科,有人不吃不喝拼命加班却无缘优秀,我们通常都会感叹这些人吃了这么多苦,最后还没能成功,亏了。
可是你是否有想过,他们吃的那些苦,难道都是因为不可抗力不得不吃吗?
把努力等同于吃苦,不免会让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吃了多少苦”上,而不是“是否有科学的努力”上。
过于看重吃苦的结果而忽视努力的过程,会让我们沉浸在自己营造的自我感动的幻想中不能自拔,变成一个只知吃苦、不论方法的“拼命三郎”。
不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改变努力的方法,你吃的苦不过是莫名其妙的徒劳无功罢了。
▼
这是【开卷有益】的第2期
内容选自图书(有删减)
《人生的关键》
作者:何小九
作者认为人生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一手好牌,而在于把手中的烂牌打好。我们不能因为烂牌而畏惧、放弃,要迎难而上,认真对待每一张烂牌,化劣势为优势,将烂牌打好,才能在逆境中成就自己。作者以温情故事,将年轻人所面临的人生问题娓娓道来,并引导他们发现自己、提升自己,传递正能量和信心。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