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他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奇迹般生还后,他主动放弃了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带领村民治水、造田。他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就是用嘴衔笔,用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两部长篇自传体小说。他用为民情怀让乡亲们致富,也用坚强意志向人生发起挑战。他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朱彦夫 供图:山东省沂源县委宣传部
他是战士:坚守阵地,浴血奋战到最后一刻
1950年12月21号傍晚,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朝鲜长津湖畔250高地,朱彦夫和他的战友们穿着单衣,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顶住了敌人两个营的十几次进攻,最终全连的战士几乎全部阵亡,朱彦夫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朱彦夫:“美国陆一师是世界最强的,就我自己了,我不打谁打?就是我一个人的任务。”
这个当时只有17岁的小伙子,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中,头部胸部腹部七处重伤,昏死在了战场上。不知过了多久,增援部队发现了身负重伤的朱彦夫,将他送到阵地医院。
《共和国声音日历》历史音响
彭德怀:“朝鲜停战协定的意见在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在板门店签署。协定签署后的12小时起,在朝鲜的一切敌对行为完全停止。”当全世界人民所渴望的朝鲜停战终于实现,朱彦夫,这位钢铁战士,已经经历了47次手术。由于冻伤严重,他的四肢溃烂,必须截肢,随着四肢一起永远失去的,还有他被炸出的左眼球,剩下的右眼的视力仅有0.3。他成为了一名一级伤残军人。
朱彦夫1996年采访资料
朱彦夫:“自杀未遂,没有成功。关键是马政委那几句话,在国家不需要、在事业不需要的时候,做那种无谓的牺牲,自杀,就是背叛党,背叛祖国,背叛人民。这几句话击中了我的要害。”1933年出生的朱彦夫,14岁就参军入伍,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淮海、渡江、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朱彦夫想,打仗死都不怕,还怕活下去吗?再想到死去的战友,朱彦夫越发坚定了生存的决心。
生死的问题想明白了,朱彦夫开始思考未来的生活。少小离家的他,心中一直怀着对母亲的思念和亏欠。1956年,朱彦夫毅然决定回到家乡与母亲团聚。
朱彦夫:“我就想拿着鲜花再回家一趟,因为她是你的母亲,你必须回家一趟,这是你的义务。”
当没手没脚的儿子匍匐在母亲面前时,病弱的母亲近乎昏厥。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朱彦夫开始了艰难的重生之旅,学会生活自理成为他要攻下的第一个“碉堡”。他用残臂日复一日练习拿勺子吃饭,又在无数次的跌倒中练习站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彦夫学会了自己刮胡子、上厕所、刷牙、装卸假肢等等。
生活中,能够自理的地方朱彦夫绝不麻烦别人 图片来源:大众网
他是村支书:临危受命,
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八名党员全票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张家泉村是远近闻名的“讨饭村”——土地贫瘠、缺水、没电。于是,朱彦夫把这里当成了战场,带领着村民发起了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的“三大战役”。
1960年朱彦夫作为村支部书记在全体村民大会上作报告 供图:山东省沂源县委宣传部
朱彦夫一上任,就看准了土地不平整、地力贫瘠是粮食产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于是,他拄着双拐,爬山头,进田间,带领全体村民战斗了3个秋冬,把几百亩土地整成了平整的大块粮田。在朱彦夫当年带领大家伙儿棚沟造地的现场,当年造地留下的涵洞仍坚固如初,涵洞上已经是果树成林。
朱彦夫宣传教育基地讲解员周艳娜:“因为只有牛羊才能走,所以取名赶牛沟,朱老就带领乡亲们像架大棚一样的对赶牛沟进行蓬沟造地,张家泉村造地40多亩,祖祖辈辈荒着的赶牛沟变成了平展地。”
张家泉村的“赶牛沟”雨季流水,平时成为牛羊专道,一直荒废着,朱彦夫带领全村群众,苦干一个冬季,棚起了1370米渠道,上边垫成耕地。 供图:山东省沂源县委宣传部
朱彦夫走路时戴的“铁腿”足有17斤重。但这丝毫没有阻拦他走遍村里大大小小的每一个山头。走路时腿被磨疼了,他就卸下铁腿挂在脖子上跪着走,磨破了皮肉就爬着走、滚着走……就这样,朱彦夫硬是带领大家搬了2万多土石方,建成了2000多米长的暗渠,当年张家泉村就增产了粮食5万多斤。
朱彦夫1996年采访资料
朱彦夫:“我在残废之后,能不能用自己微弱的光温,把这块土地搞得好一些。让广大群众能够吃得上、穿得上,能过上温饱的日子。”上世纪70年代,村里几乎没人见过电灯,为了让村民们早日用上电,朱彦夫拖着残疾的身躯,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等地联系材料,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筹齐了价值20多万的架电材料,使张家泉村摆脱了点煤油灯的历史。而这期间出差的所有花费,全都来自于朱彦夫的残疾金。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
朱向峰:“他临走的时候就跟我母亲说,你只要看着我回来了,这个事就办好了、办全了,我只要办不完这个事,我就永远不回来。”
1996年朱彦夫回到家乡,张家泉村的佛手瓜产量已达到上百万斤。 供图:山东省沂源县委宣传部
凭着这股韧劲儿,朱彦夫用25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如今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在他的带领下,张家泉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镇最早通上电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全镇第一。
张家泉村村民张承玉:“(我们村)在周围村是一个不错的村子。这是由朱彦夫老书记打下的良好基础。我们大人小孩儿都忘不了他。”
为解决山区人畜用水困难,1965年冬,朱彦夫带领群众打出第一眼大口井,随后又打出了第二眼、第三眼。 供图:山东省沂源县委宣传部
他是特殊作者:用嘴用残肢
创作两本小说告慰昔日战友
1982年,朱彦夫因为患心脏病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放下了锄杆子,朱彦夫又拿起了笔杆子。因为他始终记得当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指导员在牺牲前的托付:如果你能够活着回国,能够把咱战斗的惨烈情景、咱们的牺牲写下来,传给后人,那就比咱们自身的牺牲更重要。
从未上过学的朱彦夫一点点的“啃字典”,残肢抱笔,耗时七载,用掉半吨纸,朱彦夫以惊人毅力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朱彦夫:“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写,不管是说,我尽上我的职责。”
朱彦夫用残肢握笔,坚持学习和写作。 供图:山东省沂源县委宣传部
2019年9月29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已经86岁的朱彦夫,因为身体原因没能亲临颁授仪式现场。家人把他推到电视机前,他用微弱的视力,在四女儿朱向欣的陪伴下,看完了整个颁授仪式。朱彦夫说没能到北京亲自出席,还是有些遗憾。面对“人民楷模”这份国家荣誉,他很荣幸,也很光荣,但做得还远远不够,极有限。
朱彦夫:“我感到很荣幸很光荣,也很高兴,我所做的极为有限。”
往期回顾
于敏: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功勋
申纪兰:为农民代言的初心不会变 | 功勋
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 功勋
袁隆平:赤子之心 追梦稻田
张富清:战斗英雄,更是人生英雄 | 功勋
李延年:居功不自傲,谱写英雄赞歌 | 功勋
屠呦呦: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功勋
黄旭华:一生痴爱核潜艇,不求功与名 | 功勋
顾方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功勋
于漪:三尺讲台系国运 | 功勋
王启民: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功勋
郭兰英:把最好的歌唱给祖国丨功勋
南仁东:燃尽一生,打开中国“天眼”|功勋王继才:为国守岛一辈子 | 功勋
叶培建:为国担责,义不容辞丨功勋
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功勋
高铭暄:见证新中国的法治之路 | 功勋
王有德:与沙漠斗争到底丨功勋
卫兴华:不做风派理论家|功勋布茹玛汗·毛勒朵:把祖国刻在“心中”| 功勋
王文教:国羽拓荒者| 功勋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
策划:郭静
审稿:李谦
记者:刘颖超、刘江帆
编辑:李昊
责任编辑:朱星晓
播讲:陈亮
音频制作:刘颖超
新媒体:周文超
部分音频来源:
1、纪录片《抗美援朝战争》 八一电影制片厂
2、央视网《朱彦夫:极限人生》
3、中共山东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极限人生——记一级残疾军人朱彦夫》
4、央视网《新闻联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