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一去不复还(出师未捷身先死)(1)

“诗圣”杜甫的诗,留存下来的、令人耳熟能详的有很多,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登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月夜忆舍弟》;

或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春望》,以及这首流传千古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蜀相》。

今日小觅分享: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一去不复还(出师未捷身先死)(2)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一去不复还(出师未捷身先死)(3)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空:白白的。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一去不复还(出师未捷身先死)(4)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后世推崇不一,杜甫独独推崇诸葛亮,为他写了将近二十首诗。“安史之乱”时,杜甫来到成都,瞻仰武侯祠后,写的这首《蜀相》。

“蜀相”,顾名思义就是蜀汉丞相。蜀汉政权有两代皇帝,刘备和刘禅,但却只有一个丞相,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死后,蜀汉就废除了丞相制度。

首联中的一问一答,看似平常,其实不然。三国时期,丞相不止一位,诗人却唯独对诸葛亮称“丞相”,足以体现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之后一个“寻”字,不难看出诗人是有意找寻。所以下一句立马回答出武侯祠的位置,那是在成都城外一个翠柏茂密之地,庄严肃穆之所。

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一去不复还(出师未捷身先死)(5)

接下来诗人进入武侯祠的庭院中,看着“映阶碧草”和“隔夜黄鹂”,透过这些“春色”、“好音”,将春天的气氛渲染到极致,一幅如诗如画的春景图!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字字千钧,力透纸背,把诸葛亮的人生际遇、政治理想和功勋业绩都凝炼在了这十四个字之中。

无论是开创基业,还是扶助守成,诸葛亮都弹精竭虑、矢志不渝。却那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一句,可谓是点睛之笔,它不仅将个人的情怀放大,还实现了一种超越。古往今来,壮志难酬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英雄,可以是诸葛亮,也可以是杜甫,也可以是所有有志向之人。

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一去不复还(出师未捷身先死)(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