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能有很好的体验,还有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与法国不同,希特勒在1939年3月15日的行动使英国发生了情绪的变化。按其最终的影响来说这是促使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败北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这一有益的英国反应的扩散和增强太缓慢了,这对于极端危险局势所要求的迅速反应的强度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

公开宣告阻断德国的侵略道路

3月15日下午在威斯敏斯特下院举行的辩论,仍然没有使首相和他的一般支持者觉察到——或者至少仍然能够使他们闭着眼睛不去看那事实——由于希特勒消灭捷克斯洛伐克,他已破坏了英国政府的慕尼黑政策

面对希特勒的挑衅怎么办(面对希特勒的挑衅)(1)

然而,下院的辩论表明,议会中的保守党议员们马上认识到慕尼黑政策已破产,而这班人到此时为止是继续支持张伯伦而不愿追随艾登下野的。3月17日首相在伯明翰的演说是向全世界宣告,在他进一步思考之后,他对时局的认识已和他的党内更加机警的议员们两天之前的看法取得一致了;因此,这就等于说,以首相为首的议会和国家故意地向德国公开宣告:英国现在将要投身致力于阻断德国的侵略道路了。

首相3月15日下午在下院的发言——他的一些支持者以几近滑稽的浮夸语言给予附和——仿佛是过去24小时发生的事件没有使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似的。言外之意是,希特勒消灭捷克斯洛伐克这一行动应受到的申斥,要比英国议会反对党应受到的为小,因为反对党利用那个事件来攻击政府,大弹其“我们早就告诉你们,事情必将如此”的老调。

面对希特勒的挑衅怎么办(面对希特勒的挑衅)(2)

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是由于它的“内部分裂”;致命的打击是因为斯洛伐克议会宣告斯洛伐克独立;既然目前情况已“解除”了英国政府所提供的应保持慕尼黑协定后捷克斯洛伐克边界原有态势的保证,政府自然不能“让自己再受这一义务的束缚”。虽然在斯洛伐克议会采取分裂自己的行动之前,英国政府感到“对捷克斯洛伐克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应把这一保证视为”已经“生效”。

虽然张伯伦不能够“相信现在发生的这类性质的任何事情是在签署慕尼黑协定时被任何一个签字国仔细考虑过的”,但他今天不愿把自己同对不履行保证的任何指责联系起来。他应当“极度遗憾”现在所发生的事情,这是“很自然的”。但他却辩护说:“让我们不要由于那个原因而偏离我们的路线。”

面对希特勒的挑衅怎么办(面对希特勒的挑衅)(3)

既然英国的首要问题是,保守党的政策路线现在是不是要有一个转变,而这确实是“重大辩论”中的突出事件,那么艾登所作的演说是极其清晰而又措辞温和的,当时的西南哈尔市议员理查德·劳也以更为强烈但同样经过仔细推敲过的措辞发表演说,加以附和。

英国接受希特勒的挑战

艾登回顾了那些下院议员的信念,他们在慕尼黑事件之后“非常勉强地”“认识到,我们除了得到一个短暂的喘息外,一无所获,在这个喘息的末了,(希特勒)又会以类似的方式把更多的要求强加于我们”。他从《我的奋斗》中引用了一段话,这是关于如何以审慎斟酌过的、连续不断的次数,将得胜者的条件强加于战败的(和具有失败主义思想的)人民的手法的一段。他最后号召起来行动:

面对希特勒的挑衅怎么办(面对希特勒的挑衅)(4)

我深信如果让目前在欧洲实行的做法不加制止地继续下去,我们就是在直接走向无政府状态,走向将要包括我们全体在内的一次全世界大悲剧。……我也深信不可能有比下述这种认识更大的(对和平的)贡献了:现在由于已经发生的事件的结果,这个欧洲最伟大的民主国家已经决心团结起来并作出努力,一次史无前例的全国性努力。……这不仅仅是一件政党政治的事。于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检查,因为我们必须检查,我们在欧洲所面临的新的军事和战略态势;要同和我们具有一样想法的所有国家进行磋商,不管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它们是哪些国家以及它们是什么肤色;同那些国家讨论我们应采取何种政策和我们应在哪里站定脚跟;在决定了那些问题后还要立刻同它们一道制定实行我们所决定的军事计划。

在这场辩论中,他们的发言虽然表明艾登和张伯伦两人在关键性的政策和行动问题上仍然意见相左,各走极端,但在首相本来毫不令人感到有希望的演说中,却对希特勒目标方面的一个不祥的新情况有了令人可喜的认识,希特勒的这一新情况也引起了艾登的注意。虽然张伯伦在这场辩论中没有使自己也得出与艾登相同的结论,即赞成英国的政策来一个相应的改变,但论据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它不可能不在保守党人(包括首相)的心中产生强大的影响。对于他和艾登两人演说中的这一共同点,张伯伦是这样说的:

面对希特勒的挑衅怎么办(面对希特勒的挑衅)(5)

迄今为止德国政府为它扩张军事控制地区辩护所提出的论点是,它只不过是将毗邻地区的广大日耳曼族人民并入德国。现在是他们第一次正在对居住着与德国并无种族联系的人民的领土实行军事占领。这些事件不可能不成为扰乱国际局势的一个原因。

它们势必要使信任受到沉重的打击。这一打击对首相本人的思想所迟迟产生的影响,戏剧性地显示在3月17日(他七十诞辰的前夕)他于伯明翰发表的演说中,当时他明确表明要纠正一种误解,即因为15日他发言“温和”,所以他和他的同僚“感触并不强烈”。在这第二次演说中,张伯伦开始是回顾慕尼黑危机期间希特勒一再向他作出的个人保证:“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奢望,他无意将非日耳曼族的其他民族并入德国人民之内。”张伯伦又引了“有希特勒签字”的慕尼黑协定中的一段文字,它宣告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疆界的最后决定”“将由国际委员会落实”。接着他以毫不含糊的新的口气宣称,对希特勒已失去信任,并对他发出警告:

面对希特勒的挑衅怎么办(面对希特勒的挑衅)(6)

这些事件在本周又怎能同这些保证符合起来呢?……这种“没有进一步领土奢望”的宣言已成了什么呢?“我们不要捷克人归并德国”的保证已成了什么呢?……对于同一个来源的任何其他保证还能有什么信任可言呢?……这是一桩旧的冒险的结束呢,还是一桩新的冒险的开端?这是对一个小国的最后一次进攻呢,还是其他的将跟着而来?事实上这是不是朝着企图以武力统治世界的方向迈出的一步?……为了和平,我几乎可以牺牲任何东西,但是有一样我必须把它排除在外,那就是我们已享有了数百年的自由,我们是永远不会放弃它的。

我们竟会碰到这样一种挑战,这似乎是难以置信的。……然而再没有比下面这种想法会造成更大的错误了:因为它相信战争是愚蠢的和残酷的事,这个国家就此失去了它的骨气,从而当那种挑战一旦出现时,它也就不会竭尽全力去参加抵抗了。

面对希特勒的挑衅怎么办(面对希特勒的挑衅)(7)

在1939年3月17日对希特勒发出这一警告之后,张伯伦没有等待希特勒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就先采取他自己的行动了。3月18日,英国政府询问法国和俄国政府,如果希特勒无缘无故地向罗马尼亚发动进攻,它们怎么办?3月30日,英国向波兰提出维护其独立的保证。因此,在希特勒占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后的15天之内,英国就采取了遏制希特勒侵略之路的立场。

参考资料

《泰晤士报》(The Times),1939年3月18日。

《概览,1938年》,第3卷,第204—216页。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5卷,第437—440栏。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5卷,第460—462栏。

下院辩论,第5辑,第345卷,第440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