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78年12月6日,迎着改革春风出生在河南豫东平原的一名普通人,父母皆是县城原粮食系统普通职工,小学就读于县城南关小学,初中就读于县大同中学,有幸和原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为校友(能写入校史馆的都不一般),说到生我养我的家乡,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

提到一个成语,你一定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杞国有个人成天没事胡乱操心,他总认为天会塌下来砸到他,为此吃不香睡不着。另有一人对他进行劝导,说天和日月星辰都不会掉下来,这人才安心。列子对此事大发感慨,说了一句非常有“禅意”的话:“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杞国,最早的国都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位于开封市区东南,兰考正南,开封、商丘、周口三市的结合部。周武王灭掉商朝后,曾封夏禹的后人东楼公于杞,称杞国。不过早在西周懿王时,杞国就迁到了与杞县相隔遥远山东省昌乐附近了。杞县(与雍丘同义)这个名称出现于五代后晋(936年至947年),之前称为雍丘县,设于汉朝。由于现在已不用雍丘这个地名了,大家对雍丘不太熟悉,但在古代雍丘可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存在。咱们看地图,杞县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南部,往北不远是黄河,过河是河北与山西。杞县往东北不算多远是山东(鲁中南山地丘陵),往东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江苏徐州,东南是淮河、长江中下游流域。杞县以西不算多远是古都洛阳,而洛阳介于关中、中条山、王屋山(黄河)、崤山、伏牛山之间,号称小关中。换言之,谁控制了杞县,谁就能可北可南、可东可西,战略主动权非常大。秦二世无道,楚人项梁率侄项羽反秦,沛公刘邦助之。项梁让项羽与刘邦在雍丘作战,将秦军打得落花流水,斩其大将李由。正因为雍丘一战的胜利,项梁开始轻视秦军,结果秦将章邯进攻项梁,斩杀骄傲志满的项梁,差点毁掉项羽的西楚霸业。雍丘位于中原四战之地,连年的战乱让雍丘的经济始终没有太大起色。别的时代不提,曹魏时期,雍丘对诸王来说就不是一个理想的封地。曹植在与曹丕争储失败后,先封于安乡(河北省晋城或无极附近),再封于鄄城(属山东菏泽),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改封于雍丘。曹植对此并不满意,他曾说“雍丘下湿少桑……左右贫穷。”魏明帝曹叡曾把曹植改封为浚仪(河南开封),但随后又改回雍丘,引起曹植很大的不满。西晋八王自相残杀导致五胡乱华,中原大乱,作为宗室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的立国基础是江东的士族豪门,这些人对北伐并没有什么兴趣,但作为北方人的祖逖却日思收复旧土,杀回北方。祖逖的知名度不用多作介绍了吧,“闻鸡起舞”这一个成语就足以让祖逖青史留名。北方大乱后,祖逖率故旧避难于淮河流域,后迁于长江南岸的京口(江苏镇江)祖逖不顾司马睿的不支持,决定北伐,纵横于河南。祖逖的北伐总部设在哪呢?就在雍丘。我们上面讲过了雍丘的地理环境,是淮河以北的战略重镇,祖逖占据雍丘,向西可收复故都洛阳,向北可过河收复河北,向南也可把雍丘当成守卫淮河重镇寿春(安徽寿县)的门户。当时北方有奴隶出身的枭雄石勒纵横其间,赵主石勒是个很自负的人,连曹操、司马懿都看不起,但对祖逖却非常忌惮。祖逖坐镇雍丘,多次出兵抄赵兵之后,杀得石勒灰头土脸。河南很多军镇都向祖逖投降,搞得石勒在河南几无立足之地。因为祖逖在河南建功立业,反而遭到东晋小朝廷的猜忌,对祖逖是各种限制。在内外交困之下,公元321年,56岁的北伐名将祖逖病死于雍丘。祖逖的死之于石勒,犹如前燕慕容恪的死之于前秦王猛,岳飞的死之于金朝,都是有好处的。祖逖死后,其弟祖约根本不是石勒的对手,石勒在河南几入无人之境,最终横扫中原。

这就是我故乡的历史。儿时的县城印象,到处是古香古色的建筑,清晰记得有马家大院、孔庙、钟鼓楼、古城墙等等,记忆中最深刻还是古城的老城墙,因为儿时照看我的姥姥家,就住在老城墙上(因城墙推平后地势还要比其他地方高)城墙下就是古护城河------海河,儿时中的护城河中有清澈的水,水中有鱼、有荷花、芦苇。这里就成为儿时小伙伴们玩耍收获乐趣最多的地方,也成为我脑海中最深刻的甜美记忆!

甜美记忆中还有一处就是-------人民影剧院。因那是儿时姥姥常带我去看豫剧的地方,虽然没有把我熏陶成为一名豫剧名家,但是哪里却成为我儿时回忆中最珍贵的记忆,不单单是我的记忆,估计县城老一辈人们记忆中最深刻最宝贵最向往的也是那个曾经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心。如果不是为保留县人民大众心中那一点点的残留中的岁月记忆和文化信念,在大拆迁下也不会花巨资翻新保留了。

作为当时计划经济时代中,我和妹妹是工人的后代,吃喝生活算是无忧的。父母他们生活的年代就不同了因时代和家庭原因,虽然他们文化不高,但父亲是一个能吃苦、求上进、爱学习的人,我和妹妹儿时就经常被父亲要求练字,因为父亲当时就是中华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他爱练字、会武功、精珠算、会唱戏(十几岁的父亲一首歌被县剧团录取,后分配县粮食局),作为一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父亲,可《新华字典》中没有几个他不认识的字,这都和他青年时期的付出和努力分不开。1986年,我的母亲就购买了一台金星牌彩色电视机,那个时候对我的成长就开始产生了最启蒙的教育影响。

个人自传三千字(个人自传之首篇)(1)

个人自传三千字(个人自传之首篇)(2)

县抚辰楼

个人自传三千字(个人自传之首篇)(3)

翻新后的人民影剧院

个人自传三千字(个人自传之首篇)(4)

我的父亲母亲

个人自传三千字(个人自传之首篇)(5)

我的妹妹

个人自传三千字(个人自传之首篇)(6)

年少轻狂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