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WeWrite发布的第298篇用户投稿

By 中读用户@玥超

大爱《诗经》,思之神伤,尤其《秦风》里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随口吟来,如泣似诉,仿若阵阵秋风肃杀而来,水畔伊人凄美而孤独的倩影蓦地就兀立在无边的思绪里。

蒹葭的其他称呼(关于蒹葭苍苍里面的)(1)

对于诗文里面的“蒹葭”,诸多注解大多笼而统之的以为那就是芦苇,大片大片的芦苇。直到看到一种新解,所谓“蒹”指的是芦苇,而“葭”,指的却是荻,一种与芦苇极为相近的多年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不由地就想起小时候老家水草丰美的河边,心里觉得很以为然。

《现代汉语》对荻的解释:①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宽条状披针形,花紫色,生长在水边。茎是造纸和制人造纤维的原料,也用来编席。②姓。《古汉语字典》里也认为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叶比苇叶稍宽,长在路旁水边。并附有《琵琶行》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诗句。

《百度百科》里讲,荻为禾本科,荻属,俗称荻草、荻子、霸土剑,巴茅, 巴茅根, 大白穗草,大茅根 ,岗柴,系多年生草本水陆两生植物。荻是一种多用途草类,可以用于环境保护、景观营造、生物质能源、制浆造纸、代替木材和塑料制品、纺织、药用。

因此,荻是开发价值高的重要植物资源,在我国早已广泛栽培和利用。中国是荻草的分布中心,在东北、西北、华北及华东均有分布。由此看来,对荻的解释,基本相同。

关于“蒹葭苍苍”里面的“蒹”,意指芦苇之类已无异议,不须赘述。至于里面的“葭”字,《现代汉语》、《古汉语字典》和《百度百科》却也是出奇地一致,即是初生的芦苇或者苇的薄膜,并有《汉书·中山靖王传》里“葭莩之亲”的掌故为证。由此来看,葭或许真的就是芦苇的少年时代。

但是有个常识性的问题出现了,因为芦苇虽然是多年水生或湿生的草本植物,但随着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迁,肯定有着其发芽、茁壮、开花,枯萎的过程。在“白露为霜”的秋冬季节,北风肃杀之下,万木开始萧瑟凋零,从生活常理上来说,此时再有初生的芦苇似乎确实太过少见或者说根本不太可能。所以唯一解释得通的就是,与“蒹”(芦苇)一起,裸露在冷风里瑟瑟发抖营造凄清氛围的,只能是它的近邻,那就是“荻”,也就是“蒹葭苍苍”里面的“葭”了!绕了一大圈儿,其实无他,蒹也好,葭也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喃喃诵吟,不知道让多少在外漂泊的游子因此而倍觉思念起了彼时的记忙与遥不可及的远乡。

老家门前那条与山西的汾河同名的小河,流淌至村东头时,忽然往南拐个弯,绕出个U形的河湾。河里的泥沙日积月累,在河湾的中心淤成一个龟形的岛样的大土堆。我们那儿不产龟,只有鳖,所以唤作“老鳖盖儿”。上面满是杂草、蒿子,间有酸枣、木梨等野的果树,芦苇、荻子郁郁葱葱地长了一圈儿,把“老鳖盖儿”严严实实围在当中,各种鸟类及野鸭等争先恐后地在上面安了家。早晚隔着水面远远看去,朦朦胧胧更添几分神秘莫测的色彩,小孩子们是从来不敢去的。

蒹葭的其他称呼(关于蒹葭苍苍里面的)(2)

每当秋末冬初,总有不少胆大的村民涉了水过去采大把大把的芦花,村里人叫“苇毛缨子”,用来编织过冬御寒穿着的以厚木板做底的草鞋,很是暖和。这时候的芦苇,除了芦花尚可堪用,其它的当柴烧都不太好使。而荻子,却正是当时。巧手们把荻子成捆地割回家,晒干后劈成篾条,纵横交错变幻诸多花样编织起来,来年酷暑时便是老少皆宜的“荻篾子席”。炎热夏天的晚上,躺在凉凉的荻篾子席上,便可做个一直回味到如今的春秋好梦了。

行文至此,其实笼罩于心的,不仅仅是“蒹”,也不仅仅是“葭”,而是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下庄,以及她给我的总也无法割舍的浓浓乡愁。时光荏苒,20年后再看故乡,那条曾经潺潺东流的小小的汾河水,几乎常年干涸,虽然地方政府下大力沿着没有白马的白马沟想引一部分老沙河里的水进来,但据说只有下游的大坝蓄水的时候才会有一些水上漫上来,但河里的水肯定是不能像小时候在河边放羊割草时候捧起来就喝了;曾经长满芦苇与荻子的老鳖盖儿,早就被垦荒的乡邻剃得光秃秃的,虽然庄稼成熟的时节也呈现出一片生机的绿色,然而,现在的孩子们,可是没有我们脑海里那种丰满的回忆了。我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退步,也更说不清这是好事或者坏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