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天下滔滔,诸侯皆急功近利纷争不断,百姓则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亚圣孟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先王之道何时得以重见天日,礼乐文明怎样才能再放光芒?

历史总有相似的一幕。于和伟主演的《觉醒年代》,似乎也处于华夏风雨飘摇,民族命悬一线的阶段。

危急时刻,民族精英总会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1)

孟子虽然深谙仁术,认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但是,他从未主动接触过任何执政者,除非有君王真诚邀请。

有一个弟子叫陈代,提出一个似乎颇有道理的建议:欲成大事,不拘小节。他觉得,孟子老是这样端着大学者的架子,于天下无补啊。应该先放下身段儿,主动求官,然后才能得到成就大业的机会。

他的原话是,“‘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枉尺而直寻

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按《说文解字》: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人向两侧平伸双臂所达到的长度,称为寻,大约等于八尺。古尺仅20-23厘米左右,一寻大约在160厘米至185厘米之间。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2)

也有典籍记载“七尺曰寻”,比如《史记索隐》。但主流看法是“七尺为仞”,“八尺为寻”。“度广曰寻,度深曰仞”,仞与寻同样是伸开双臂测量物体的尺寸,仞是测物体的高度,而寻是测物体的宽度。

枉尺而直寻,是一个比喻,以小小委屈为代价,获得大大的利益。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

陈代对自己的老师非常有信心,他说,“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意思是说,老师啊,您因为学问大境界高,绝不主动求官,只等诸侯来聘,这个格局太小气了吧。我相信,只要您主动出击,获得从政的机会,往大了说,可以达成王业。即便不行,至少也能成就霸业。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3)

稍微委屈一点点小节,就可以获得拯救天下苍生、复兴华夏文明的机会,多划算啊。

新安陈氏说,“孟子平生以不见诸侯自守,故以此为问。”陈代之所以问这样一个问题,正是他发现了老师这个特点,似乎有点像老子说的那样,“圣人被褐而怀玉”。

孟子为什么不肯主动求见诸侯呢?因为他的理想是兴礼乐,行王道。《礼记·曲礼》云: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4)

仁义道德,自天子始。皆由礼入,亦由礼成。如此立教于上,而示训于下,才能上下齐之以礼,风清而俗美矣。

王道社会,是礼乐文明的社会。一个国家若要行王道,其君主必须真诚求礼,虔心向圣贤请教。孟子的目的不是求个官职,而是成为王者师。非此不足以行王道也。

既然是老师,特别是传授王道的老师,哪有主动追着学生去指教的呢?学生如果没兴趣,老师磨破了嘴也无济于事。只有学生主动求学,老师才可能把学问传授给他。

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傅说被殷高宗发现之前,甘心做一个采石筑路的工匠。姜太公直钩垂钓于渭水,等待文王来聘。诸葛亮于茅庐,三试刘备的诚意。自古王佐之才,皆待价而沽,无明君来请绝不出山。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5)

然而陈代则认为这都是小节嘛,“屈己事小,王霸为大”。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博学而善喻,可以为师,孟子最擅长用故事和譬喻给人讲道理。

孟子说,“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从前,齐景公举行狩猎大会,用旌旗召唤虞人,即猎场的管理员。虞人不来,齐景公想要处死他。

按照礼制,“招大夫以旌,招虞人以皮冠。”古代田猎,以令旗指挥。出示旌旗则意味着令大夫前往见君,出示皮帽子才是令虞人来见。而齐景公违礼,不按规矩出牌,出示旌旗,却派人传命虞人来见。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6)

虞人坚守在原地不动,气得齐景公把他抓来,质问他为何不听君命。虞人是怎么回复的呢?据《左传》记载,“景公将杀虞人,虞人辞曰:‘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

这个敢于坚持原则的虞人,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志士可能面临困境,但他坚守道义,哪怕被弃尸山谷也不在乎。勇士虽然爱惜生命,但他不忘使命,哪怕抛却头颅也不退缩。

读到此处,怎不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不由得又想起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演员于和伟的一句台词: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鸿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7)

一百年前,中华的革命先驱,不也是这种“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精神吗?曾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儒家的道义观,生死观,于此可见。

孔子赞美虞人的,也正是这一点。

“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

孔子赞美的,正是他“不忘”本心,不失尊严。虞人的职位很低,属于小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份卑微的人,“招之不以其物,尚守死而不往”,何况士人君子,怎能不等君主礼聘就低三下四前去乞求职位呢?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8)

南轩张氏曰:

“虞人守官,义不敢往,义有重于死故也。使一有畏死之心,应非其招,则见利忘义矣。”

从人之常情来看,生命最宝贵,相比之下,君主召见的形式合不合礼,则没那么重要。但是,如果只爱自己的生命,则“凡可以避死者无不为”矣。真到了节骨眼上,他连杀父弑君的事都干得出来。小人惜命也就罢了,执政者避死,遗患无穷。

所以,枉尺而直寻,损小而获大,是从功利的角度说的。如果一味追求利益,那么枉寻而直尺也能干吗?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9)

从道义的角度来说,枉尺而直寻,根本不成立。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孟子又给陈代讲了第二个故事,也跟打猎有关。

晋国大夫赵简子有一个宠臣,名叫奚。史上称其为嬖奚,大概是赵简子的男宠,或者是心腹小臣,总之是君子所不屑之人。

有一天,嬖奚想要打猎。赵简子便派晋国有名的“御者”王良,去为嬖奚驾车。打了一整天,一无所获。嬖奚觉得很没面子,都怪到“御者”王良身上,回来对他的主子说,“天下之贱工也。”说王良是天下技术最差的司机。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10)

有人把嬖奚的话转告了王良。气得王良找到赵简子,请求再为嬖奚驾一次车。嬖奚不愿意,赵简子觉得还蛮有趣,哄着嬖奚勉强同意了。

王良驾着车,带着嬖奚,还是来到同一个猎场。后面跟着大队人马,大家都等着看好戏。奇迹发生了,“一朝而获十禽”。仅仅一个早晨的工夫,嬖奚就猎到十只野兽。大家高声为嬖奚叫好,实际上是在钦佩王良。

嬖奚高兴得不得了,回来向赵简子说,“天下之良工也”,他是天下最好的司机,我非常喜欢。赵简子说,“既然你这么喜欢,就让他给你当专职司机。”对于一般的“御者”来说,这可是个好差事。嬖奚是赵简子的红人儿,谁不高看一眼呢?

但是王良不同意。不仅不同意,而且说话相当难听:“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我不习惯于为小人服务,您还是找别人吧。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11)

赵简子虽然也很欣赏王良,此人不仅驾车技术高超,而且品质非常好。但是真没想到,他敢当面让领导下不来台。为什么呀?总得有个充分的理由吧。

好,当然有理由。王良便引用《诗经·小雅·车攻》的一句话:“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按照礼制,打猎相当于军事训练。在猎场里驾车是有规矩的,要沿着特定的路线奔驰,不能偏离路标,不能斜穿猎场。

猎场中有人负责驱赶野兽,令其奔跑。御者驾车追赶,他要尽量让马跑得又快又平稳。射者在快速行驶的车上射杀快速移动的猎物。这对射者的心理素质和射箭技术都是极大的考验。或许现代人难以想象,但古代人人习射,好射手应该也不少。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12)

受到赵简子宠爱的嬖奚,显然不是个好射手。王良第一次为他驾车,是按照礼制,沿规定路线行进。猎场中的野兽离得远,跑得快,他哪里射得着?

第二次驾车,王良不走正路,闯到猎场的中心地带,距离野兽很近,而且野兽缺乏防备,这才让嬖奚得了手。“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

王良将这种不走正路的驾车行进方式称为“诡遇”,深以为耻。后来这个词就被用来比喻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利益。

所以孟子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屈尊而就见诸侯,与王良“诡遇”而顺从嬖奚,有什么分别?大哉王良,不愧是晋国第一御者。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13)

写在最后

或许有人会说,孔孟坚守道义,不遇明君则不仕,但终其一生也没有行道的机会。还不如变通一下,先和污君合作,取得权势,再行道不迟。

唉,如果这么干,还要圣人干什么?有桓魋、田齐、张仪、苏秦这一类人就够了。君子动必以礼,行必以道。非礼不足以正俗,非道不足以治世。朱子曰:

“援天下以道,若枉己便已枉道,则是已失援天下之具矣,更说甚事。自家身既已坏了,如何直人?”

岂止治世要遵循“道义”,世间之事无论大小,都有“道义”可循。持家有道,交友有道,经商有道,求学有道。循道义,无往而不利;计利益,得到也会失去。

战国七雄的顶级谋士(赵简子的男宠看上王良的车技)(14)

世人常说“道”,却未必知“道”。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只听得“爱财”二字,便心安理得求财去了。至于如何“有道”,便不甚了了,亦不求甚解。等到招了灾祸,才忽然回想,自己是不是哪里背道了?

其实,从开始求财,就已经踏上了邪路。“欲道之行,仁也。进必以正,义也。仁义并行而不悖,所以为圣贤。”只有学习圣贤学问,才能从一开始就走正路,避免日趋下流。

朱子曰:

“天下事,不可顾利害。凡人做事,多要趋利避害,不知才有利,必有害。吾虽处得十分利,有害随在背后,不如且在理上求之。”

福兮祸所伏,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与诸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