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国人民都在家里面吃着团圆饭,而且这也是新年的最后一天,你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东汉佛神教的传入,对推动元宵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早期是叫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称上元,唐末称元宵,宋以后也称灯夕,清另称灯节。

元宵节的作文400字以上(元宵节的来历)(1)

图片来自互联网

正月十五晚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等,而全国各地的民俗有闹花灯、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祭门祭户等等。正是因为如此热闹,所以元宵节的晚上街道上都是人,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小姐女眷出门赏花灯,这时候接经常会出现——男子与女子的一见钟情,所以元宵节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古装片里面经常出现的元宵节赏花灯,也是有寓意的。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而灯笼与神有关,所以有很多的寓意,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 “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放天灯”,这天,人们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元宵节的作文400字以上(元宵节的来历)(2)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元宵节也是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在文化上面它是属于全民的狂欢,是全民参与的狂欢节,可以与西方的狂欢节比肩,在历史文化上面它是从古至今各种文化因素融合而成的节日,如今被延续下来古老传统风俗没有变,而里面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始终是人们心中无法割舍的情愫。

元宵节的作文400字以上(元宵节的来历)(3)

图片来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