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山就在那里!”

1924年6月8日在第二次冲顶珠峰时壮烈牺牲的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生前在回答记者“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简洁而又豪迈的回答,影响了数代极限运动和登山运动的后来人。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豪迈,激励无数人毅然决然地迈向征途,往山的更高处走去……

登杨梅山顶记(登太白山记)(1)

硬币总是有两面,可以是坚毅和荣光,也可以是失败和悲伤,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和专业指导,一味凭借个人爱好和兴趣去追求所谓的刺激和征服,是万万不可取的,不仅给家庭带来无尽的悲伤,也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有许多人可能不理解耗费资源,当你在高海拔原始山体遇险的时候,没有任何机械可以上去,特别是遇上极端气候,更是让救援力量也无能为力。

很久都不写文字了,但是五一从太白上回来后,就听到了多起穿越者在太白山遇难的消息,就在前天,白银山地百公里越野赛更是传来172人参赛,21人遇难,8人至今在医院救治的噩耗。导致悲剧的原因绝大多数是高海拔地区的失温现象。因为5月3日上太白山时,亲身体验了山上气候变幻的无常,所以也特别想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登山,可以是爱好,但不要轻视任何一座山,否则你走上的可能就是一条不归路。

关于太白山,在陕西的每个人都很熟悉,但绝不是每个人都登顶过。这座青海以东海拔最高的山,以终年积雪而声名在外,其中从鳌山到太白山的穿越路线,更是被国内的穿越爱好者作为至尊路线奉为圭臬。我不是一个资深的驴友,最多算个登山爱好者,目的也无非是看个景,徒个步,离装备齐全、露营远征差十万八千里。但对太白山一直心心念念。十多年前也是一个假期,突发奇想,要去登太白山,背了一个背包,带了一点干粮,穿个短裤短袖就去了,到山脚下,被当地人无情地嘲笑,悻悻而归。

登杨梅山顶记(登太白山记)(2)

登杨梅山顶记(登太白山记)(3)

登杨梅山顶记(登太白山记)(4)

登杨梅山顶记(登太白山记)(5)

登杨梅山顶记(登太白山记)(6)

登杨梅山顶记(登太白山记)(7)

登杨梅山顶记(登太白山记)(8)

第二次去太白山,也是兴之所至,坐着缆车,一站到天圆地方,在山上领略了云海盛景之后,兴致勃勃地开始了高山徒步,奈何在往大文公庙的途中,遇到大雨,同行友人执意返回,所以也没有走多远,但已经被眼前一日四季、云海积雪的美景所倾倒,于是心里默默地许了个愿,下次一定要郑重地选个日子再来,徒步大爷海,登顶拔仙台。

今年的五一五天假期,正好能有时间,五月一号过完就想圆自己登太白山的梦,可惜五月二号起来突然降温了,天冷风大,而且从中午开始又下起雨了,想想山上温度会更低,于是只好作罢。晚上冒雨从蓝田回来。踏踏实实的睡了个好觉,早上起来躺在床上就开始想今天去哪里,看看天气预报下午天气就会好转,第二天还是个大晴天,于是断然决定去太白山。

起床匆匆忙忙的开始准备,主要是厚衣服和食物,当然准备的越充分越好,但也不敢负重太多。十点半左右从从西安出发,走的时候,天气还有点小雨。阿房宫上高速,一路没太堵,但是路上车很多,速度也快不了,12点20分到山脚下,服务中心的停车场已经进不去了。路边也停满了车,在景区附近的一个院子里停了车,赶快往售票处走,一出大厅,排队的人就乌泱乌泱的,看看时间已经一点多了,心中不由得有点着急,因为按照计划,今天要徒步到大爷海,第二天登顶拔仙台的。但是五一的景区,完全不可能快速登顶,只能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的随着人流,一路狂奔。需要说明的是,此时阳光灿烂,天气晴朗,一派夏日风光。

好不容易来到天下第一索道,刚到门口,就有山上下来的人说,不要上去了,山上全是大雾,能见度不足五米,而且特别冷。进到大厅里,工作人员也开始用广播提醒,山上大雾,能见度有限,请大家考虑是否乘坐索道上山。此时,大多数游客依然排队购票,毕竟大老远的来了,不上山有点说不过去,至于我,更不用说了,目标直指大爷海,此刻,大厅电子屏上不断地闪现着太白山上的绝美风光,特别是大爷海,一片碧波,好似一块浑圆的蓝宝石,镶嵌在大山之巅。那不正是我所向往的地方吗?

缆车在快到山顶时,所有的人才发觉雾大到什么程度,用伸手不见五指去形容也不夸张。下缆车后,一出大门,一股寒风扑面而来,所有人不由得打个寒噤,冷!

因为着急按计划赶路,所以我基本上是一路小跑,当到了小文公庙站的时候,刚过了四点,工作人员已经严禁前行了。此时山上大雾弥漫,寒气逼人,要么住到小文公庙,第二天去大爷海,要么就此下山。就在这踌躇之间,卡口前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如果晚上住到小文公庙,第二天的路程势必压力会非常大。此时已经有人趁着大雾绕到后面穿越过去,我犹豫了一下,看着伸手难见五指的大雾,还是没有冒险。在门口足足呆了一个多小时,想想已是第三次来了,不能再留遗憾,最后还是决定当晚住下来,第二天出发去大爷海。

1人100块钱,一个大通铺,本来以为晚上人少可能会宽敞点,可是没想到人巨多,大多数是大学生,放假扎堆来爬山的,小伙子们一个个坐在那里神采飞扬、指点江山,仿佛一点不觉得累,年轻真是好。安顿下来之后,就到旁边的餐厅去吃饭,人不多,吃了一碗20多元钱的噪子面,真是索然无味,但总归是点热乎东西。吃完,又去外面看了一下,依然是大雾弥漫,可气温却明显的降低了。没有别的事做,就想着早点上床,养精蓄锐,明天天一亮就出发。上床才真正体会到了住宿条件的艰苦,大通铺上挤得满满当当,平均一个单人床位置要挤下两个人,稍微一侧身,再想躺平就不可能了,一屋子的嘈杂声混杂着各色气味儿,伴随着近乎包浆的枕头被褥开始睡觉。尽管难熬,也只能熬着,此时,外面的山风刮的愈发厉害了,窗户外发出各种各样的怪叫,但愿明天会是个好天气。

迷迷糊糊中,听见有人起床了,一看表刚过五点,赶紧也收拾起床,出去一看,果然不负所望,天气非常好,昨天的浓雾消散殆尽,旁边的几个大学生们已经欢呼雀跃着拍照打卡了。不知道是因为对未知探索的好奇,还是对即将开启旅程的向往,尽管只是三四个小时左右的低质量睡眠,但还是一点不感觉累,收拾好东西,灌满了开水,踏上了前行之路。从小文公出发的这一段路之前走过,基本上走得很快,过了第一个转角,就看到了远处的雪山,据说那就是拔仙台,太白山最高峰。兴奋的在这里拍照打卡。从小文公到大文公的路相对来说比较平坦,说实话走的飞快。在大文公休息站,短暂的停留了一会,屋里满是游客,大家在这里简单的补给、休息,打电话,据说整个太白山,只有在这个院子里的某个位置有细微的信号,所以打电话的人也比较多,时值中午,阳光正好。

真正的考验在大文公之后,休息好继续前行的时候,路就远远没有那么好走了。3000多的高海拔、陡峭的坡度、刺骨的寒风,几重因素交织,让后面的路变得非常难走。在行进的过程中,看到好多玛尼堆,掏出手机准备拍照,但裸露在外的手指,瞬间就感受到寒风吹过刺骨的疼,,脚下全是冰雪凝结的冰花,谁能想到这是五一的天气,谁能想到山下是短袖T恤,绿水青山,这就是太白山。

走得慢,但休息的时间很少,一路奔袭,从早上5点多小文公庙出发,将近12点到了心心念念的大爷海。与想象中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高原湖泊不同,此刻的大爷海冰层覆盖、冰霜遮面,完全不是山下宣传片中汪汪一碧的奇秀景象,没办法,虽然没有看到神往中的大爷海,但总算是到了地理意义上的大爷海。在湖边上坐了一会儿,平复心情、若有所思。湖边上的活动板房里,一些驴友们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再次出发,据他们说,这里不过才是起点,他们要去往二爷海、跑马梁等更远的地方。因为之前已经了解了多起山难事故,又是独身一人,断断不可能前往未开发区域。抬头看了一眼拔仙台,心想登上这里,也就算此行圆满了。

休息好了之后,继续往拔仙台方向走,从大爷海西边的一条小路往上,看起来并不高,不过十分钟的路程,但让我想不到的是,路竟然特别滑。由于并没有野外登山的经验,也从来没有登过如此拔高的山,所以准备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手套,也没有登山鞋,没有手杖,几乎是赤手空拳来爬山。在登拔仙台短短的一小段路上,乱石嶙峋、冰天雪地,再加上海拔较高,感觉身体极度疲惫,有好几次差点滑倒。在登高了200米左右后,眼看着就要到达拔仙台,但还是果断决定后撤,因为害怕此刻脚受哪怕一点点伤,也会增加很大下山的不确定性,来的路上已经体会到了路途的艰辛险阻,如果崴脚了,那可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没有人会帮你,毕竟后面还有四五个小时的路程要走,下山后,还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返回西安,坚决不能冒险。在下山的路途中,回望了一眼拔仙台,高耸入云、壁立千仞,心想放弃了拔仙台,也是给下一次的再来留下点念想,生活中的每一次圆满,都是由前期的不圆满激励的,所以没关系,拔仙台,下次再见。

下山,并不见得比上山容易,因为上午消耗了太多的体力,返回的路上格外的疲惫,几乎五分钟就要休息一次。此间遇到许多上山的小孩子,真的很佩服他们的体力,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哭闹,家长也无能为力,对于这座山来说,负重前行,太为难。

下午四点左右,终于下山。坐在出山的大巴车上,既有完全经略太白山后的欢愉,也有一丝丝的遗憾,总是想要是能再坚持下,登顶拔仙台岂不更好,但是哪能事事如意,领略了太白山的四季转圜和雄浑壮美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是为记!

2021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