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重要吗?恐怕没有人会说“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语文课程知识类型与建构路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课程知识类型与建构路径(现代阅读素养教育要注意什么)

语文课程知识类型与建构路径

阅读重要吗?恐怕没有人会说“不”。

在我们掌握了基础的拼读规则,学会了辨识文字以后,阅读就成了伴随我们一生的事情。幼年时,我们需要阅读启蒙读本,获得进入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学生时代,我们需要阅读教材与课外读物,培养思辨的能力;工作后,我们也需要阅读相关的材料、报告和书籍,既为了能够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也为了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阅读很重要,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今的阅读素养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实现学生的高质量阅读。

如今,我们的阅读素养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首先我想明确的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教育是很有效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2018)有一篇标题为“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的报告,该报告对79个国家的15岁学生进行了阅读、数学和科学测试的能力分析,2018年的测试重点是阅读。在这篇报告中,中国的四个省份——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是测试中最优秀的地区,在学生阅读素养的排名中高居榜首。

PISA将阅读素养定义为“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对阅读材料(或文本)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

这里的阅读素养体现了三层含义:

一是我们培养学生阅读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体验美感、增长知识、发挥潜能,而且还要实现学生的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

二是阅读的过程不仅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运用和反思,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不仅要客观地再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同时还要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思考,运用所得的信息来解决现实问题。这层含义强调的是读者对文本的自主评价与批判性思考。

三是阅读材料的选择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文本,而是要涵盖一切可读、可视、可听的文本。

现代阅读素养的界定不同于以往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等角度的界定,而是更多地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在接受教育后,其阅读素养是否足以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连续四次的PISA测试来看,我国的学生和世界同年龄的学生相比是足够优秀的。

那么,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

主要有三:一是在区分事实和观点方面,能力较高的学生并不多;二是在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方面仍有不足,非连续文本阅读即图文表混合的文本阅读;三是女生的阅读成绩远高于男生。

深入地分析,造成学生以上阅读问题的原因有四个:

一是没有时间阅读。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学生普遍在幼时还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但越到高年级,就越没有时间阅读。

二是自由阅读时间碎片化,使学生难以形成个人的知识架构和思维结构。

三是阅读功利化。现在的学生很少会去阅读长篇小说,大多是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阅读一些应试类的文章,目的是完成考试。实际上,阅读长篇小说、文学名著是一种生活体验,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情,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生在数字平台中阅读是为了打卡和排名,这样都会使阅读产生一定的异化。

四是文学阅读多,科普阅读少。科普阅读的重要性常常被我们的教育所忽略,实际上,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女儿年幼时,就培养其看量子力学的绘本。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如何实现学生的高质量阅读?

阅读塑造学生的大脑,塑造社会的形态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有效的阅读素养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阅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群体的阅读能力也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从大环境来看,阅读和四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相比,都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

首先,我国的阅读已从少部分人的精英阅读变为大部分人的全民阅读。我们从前经常会说民国时候的读书人怎么样,现在的读书人怎么样,实际上,这是完全不能比的,因为那时候中国人的识字比例不超过5%,而如今阅读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次,阅读的资源从曾经的匮乏变为现在的泛滥。我们的学生可以阅读的东西太多,阅读材料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最后,阅读的形式从连续文本阅读走向了多形式阅读。如今,数字阅读已成为学生们的常态,而数字阅读改变的不仅是学生的阅读习惯,更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对于以上这些变化,我想给教育者以及学生的父母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要研究阅读理论,形成中文阅读的本土理论体系。

我们曾经的阅读理念是“中医式”阅读,即通过大量的阅读,通过“悟”,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程度。其实这就是精英阅读的理念,但面向大众的阅读,总是会有大量的人无法实现“顿悟”,所以我们要形成“中西医结合式”的阅读理论和研究方法。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具有感知、比较、概括、想象、预测、推论、评价等许多因素。阅读存在兴趣关键期、发展关键期,教育者如何在关键期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专业地把握阅读梯度,就显得十分关键。

二是要开展多样化的阅读实践。

实践研究主要解决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例如,孩子读多少书是合适的、如何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如何解决读书的输出问题等。

三是建设分级阅读的评估体系和阅读材料库。

英文阅读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后,形成了非常完备的阶梯型阅读评估体系和完备的阅读语料,对于循序渐进地建立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具有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四是为阅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里的社会环境,不仅包括家庭阅读指导,也包括阅读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培育与整合。具体来看,包括线下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也包括线上的阅读环境建设。

实际上,阅读是一种对话,是一种精神进食,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阅读,我们不应该追求让学生阅读得更快、更多,而是应该追求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

本文来源于“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原文标题为“阅读应该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有所删改。作者倪闽景,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 中国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