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品读古诗词的时候,可能都曾有过感叹,这些古代大文豪们到底是多么才华斐然,才能将那些我们都认识的汉字,排列成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他们的文学创造力和天赋难道真就这般厉害吗?

辛弃疾最狂的一段话(你知道辛弃疾是怎么拍马屁的吗)(1)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些大文豪文学造诣高深、天赋卓绝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实是这些大文豪对于前人作品的熟悉程度堪称张口就能来。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仔细诵读那些经典的诗词,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其实都是作者化用了前人的诗句或者诗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自己的诗词。

辛弃疾最狂的一段话(你知道辛弃疾是怎么拍马屁的吗)(2)

就像宋代词坛的魁首苏轼,他第一次试笔填词其实就是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当时的苏轼只有19岁,和王弗新婚不久,难忘新婚夜的欢乐生活,于是他便提笔填了一首《南乡子》,全诗总共八句,都是化用前代诗人的不同诗句。但是经过他的再排列,这些原本出自不同诗作的诗句,在这首词中和谐统一、浑然天成,堪称新意十足。这其实也说明了,苏轼当时便已对前人的诗词融会贯通,这才能够达到信手拈来的娴熟程度。

辛弃疾最狂的一段话(你知道辛弃疾是怎么拍马屁的吗)(3)

也不止是苏轼如此,喜欢化用前人的诗句来写自己的作品。作为宋代词坛堪与苏轼争辉的另一颗璀璨明珠,辛弃疾同样甚至比苏轼更喜欢化用前人的作品和事迹,他写词酷爱用典,这其实也是建立在对前人文学作品的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词,便是辛弃疾化用前人之作写的一首佳作。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辛弃疾最狂的一段话(你知道辛弃疾是怎么拍马屁的吗)(4)

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74年,当时的辛弃疾34岁,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辛弃疾之所以能够在建康任职,主要是因为丞相叶衡的推荐。叶衡和辛弃疾同属抗金主战派,所以两人关系亲厚。叶衡当时正好也在建康,不过马上就要赴京离去,在走之前他和辛弃疾同游钟山,于是辛弃疾便随手写了这首《一剪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辛弃疾到底是怎么“拍马屁”的。

这首词上阕前两句中,“独立苍茫醉不归”是化用杜甫《乐游园歌》中的诗句,“日暮天寒”是化用杜甫《佳人》中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归去来兮”则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这几句即表明了词人的孤寂,同时也奠定了全词凄凉悲切的基调,而原因就是叶衡的“归去来兮”,也就是他即将离开。

辛弃疾最狂的一段话(你知道辛弃疾是怎么拍马屁的吗)(5)

后两句,“探梅踏雪几何时”说的词人和叶衡丞相踏雪寻梅的经历,“雪”象征着纯洁,“梅”在古代也是象征着清高,傲岸的品质,这一句其实旨在说明词人和叶衡丞相志趣相投,乃是同道中人。“今我来思,杨柳依依”则是化用《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主要是表达对于叶衡丞相离去的不舍,当他走后,自己再游钟山,便是独自一人,想来就让人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

下阕前两句中“一片闲愁,芳草萋萋”是化用了《招隐士》中的名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再加上“白石冈头曲岸西”,说的友人离去之后,再无人与词人同游,思及此,词人内心便不免愁绪纵横。最后两句,“多情山鸟不须啼”主要是抒发词人的愁绪,不需要多情山鸟替词人悲鸣,词人自己已然是哀愁不已;“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句子,歌颂叶衡在任时的德政,被人们广为称颂。

辛弃疾最狂的一段话(你知道辛弃疾是怎么拍马屁的吗)(6)

不得不说辛弃疾这首词写得很有“心机”,“拍马屁”不直接拍,而是化用前人的诗句,将对于丞相叶衡的不舍和称颂和盘托出。叶衡当时读完这首词也被逗乐,想来也是没想到一向看上去“直男”一般的辛弃疾还能写出这般“溜须拍马”之作。不过从中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辛弃疾打心眼里对于老丞相的崇敬。

对于辛弃疾这首词,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