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来,南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旧貌与新颜的不断更替中,城市高度、广度、深度、速度不断刷新。403米的广西“第一高楼”华润大厦A座更迭刷新城市发展高度,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已成为广西文化产业地标,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新桥飞架邕江南北……这背后,离不开城市建设者们的坚守和付出,他们精心雕琢一砖一瓦,绘制南宁市民的幸福底色。中建八局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总工程师莫凡便是其中一员。大学毕业十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南宁城市建设一线,为多个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南宁30年变迁感受(大学毕业后扎根南宁)(1)

莫凡在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换乘大厅工作中。记者 程勇可 摄

见证城市颜值品质提升

2012年,莫凡从广西大学毕业后便在南宁工作,先后参与南宁吴圩国际机场T2航站楼、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地理信息小镇等项目的建设。

“这十年来,南宁的城市变化日新月异,越来越有大都市的感觉。”在莫凡眼中,如今南宁不仅楼宇高度不断刷新,城市设施功能日趋完备,文化艺术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就以他曾经参建的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为例,犹如岛屿般的底部基座在碧水中央托起宛若喀斯特地貌的三座“山峰”——大剧院、音乐厅和多功能厅,相应形成“山、水、岸”景致,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气质,也为南宁市民在家门口欣赏世界顶级演出提供了便利。

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三座建筑的腰部被白色的云棚围拢,仿佛一片白云在山峰间飘荡。由钢构件与玻璃幕墙组成的抛物线山体,线条竖向围合成三座建筑的外立面。抛物线从地面流畅地滑向上空在顶部形成凹凸有致的圆弧。一根根错落排列的抛物线像极了山体的纹理。该项目荣获被誉为中国建筑工程界“奥斯卡”的鲁班奖。

南宁30年变迁感受(大学毕业后扎根南宁)(2)

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线条充满张力和活力。

攻坚克难破解建设难题

项目上的工作不分寒暑,也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莫凡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除夕便是在工地度过的。莫凡说,在工地上工作,忙碌是常态,尤其是在项目建设高峰期,更是抽不开身。不仅如此,项目建设各有各的特点和难度,他和同事们勇啃“硬骨头”,力搏“拦路虎”,在项目建设一线冲锋陷阵,任劳任怨地挥洒青春和汗水。

“很多市民乘坐飞机时会留意到南宁机场航站楼前倾斜的幕墙造型,其实,我们进行幕墙施工时没有任何的技术参考,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莫凡回忆起T2航站楼建设初期,在整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遇到多处技术难点,这些难点的突破变成了航站楼的亮点。

其中,弧面倾斜的单向索幕墙形式复杂、实施难度大,施工技术当时在国内首屈一指。复杂的三维屋面造型施工难度也非常大,这项技术的运用当时在全国也不多见。经过莫凡和同事们不断的攻坚克难,最终顺利完成施工,建成简洁优美的“双凤还巢”造型。2014年9月25日,T2航站楼正式运营,翻开了广西民航发展的新篇章。T2航站楼的建成,扩大了机场规模,提高了旅客吞吐能力和通关能力。

坚守一线筑起城市美好

十年来,南宁市全面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更高水平的生态宜居城市。在老百姓对“人享其行、物优其流”的美好期盼下,交通的发展从过去的追求速度和规模向着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

如今,莫凡又将见证一个新项目的投用。2019年10月,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年内将正式投入运营。这三年来,莫凡作为项目总工程师,见证了项目从无到有的过程。莫凡告诉记者,该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工程体量大、工程业态广、地处环境杂等难点。由于项目位于机场航站楼前,施工面涉及大量地下管线,直接关系到机场的安全运营;高铁、地铁、隧道、房建等多项工程同步施工,检查作业面大,机电调试难度大。此外,项目部只有一侧有施工道路。为此,项目部进场时将整个项目按照“三横四纵”进行规划,把所有板块分为384个板块进行施工,将难点一一克服,最终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项目建设,于10月19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是自治区重大项目,是广西首个集民航、高铁、地铁和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填补了广西‘空铁联运’的空白。”莫凡说,工作多年来虽然忙碌辛苦,但这份职业也给他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能够通过参与南宁的建设,助力南宁经济社会发展,莫凡倍感光荣。他期待着,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后,为市民游客出行带来更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同时也能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机场与产业、城市融合发展。(记者 廖欣 通讯员 李泽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