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江门城市面貌。
在粤港澳大湾区,江门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有着“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目前江门有400多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市内人口450万相当,又称“海内海外两个江门”。遥想当年,那些从珠江口飘洋过海的江门前辈,无不带着梦想离开家乡。在他们的诸多梦想中,就有一个“少年强则国强”之梦。
江门本土银信收藏家收集的“银信”。
江门市博物馆馆收藏的当时“银信”的信柜。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研究的“银信”。
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刘进教授向南都记者介绍,华侨华人出国潮,大量涌现于鸦片战争之后。这些同胞到了国外,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因为国家的贫穷落后,才导致他们在国外备受屈辱和排斥。所以近代以来,华侨华人更加踊跃地支持和参加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
作为研究“侨批”(银信)的资深专家,刘进告诉南都记者,他在大量的华侨书信里看到,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很多华侨都提到怎么样去为国家做贡献。
江门名人梁启超的“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这句,更是像烙印一样烙在江门华侨华人心底深处。据刘进介绍,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珍藏一封信,这是一个美国华侨少年汤社霭1930年霭给家乡母亲的信,信中说:”男现下目睹餐馆等业,将来觅食艰难,所以转行别业,专习电学与自由车两门”,他表示:“我正是少年之际,乃当求学之时,机器一门,乃合近今潮流之必要,电学与自由车皆为大行之品物。诚观泰西各国,无不藉机器发明而至富国也,惟我中国机器人材,尤为欠缺,他日学业完成,裨益定然无限,亦可以自身致富,亦可以增进祖国人材。倘我辈少年个个能具此心理,奋勇向前,莫吝如何艰苦,努力研究各种机器,不仅国家一跃而之富强,方能与列强并驾者也,岂不美哉!”刘进说,他写得非常慷慨激昂。
华侨关崇初写给哥哥(关崇尧)的家书。
另一封信则写于1931年12月18日,刚好是“918事变”爆发后的第3个月。这是一位叫关崇初的华侨写给哥哥(关崇尧)的。信中说,他要送他那个叫阿炯的孩子到美国政府办的学校去学飞机,学费是1000多美金。当时华侨一个月打工收入才30美金。信中说阿炯非常愿意学飞机,“决志专心去学习航空术,将来得以成功回国,为国出力也”。关崇初希望,阿炯能够“专心学习,将来得以成功回国最大用之事业也”。他认为,“因我国飞机人才缺乏,故日贼弃[欺]我太甚之故,如欲与日贼决一死战救国,除飞机不能成功也”。
五邑地区华侨主要侨居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华侨特别重视子弟教学,很多人学习的就是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专业,因此出现了很多航空人才,冯如成为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不是偶然的,五邑华侨中涌现出很多航空救国的青年也不是偶然的。
“我们的华侨华人践行的是什么?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他们都有一个中国梦。”刘进说。
“银信”是广东粤语方言区对海外华侨寄回国内家眷亲友的侨汇(银)和书信(信)结合体的简称。闽南语将“信”读为“批”,因此“银信”在福建、潮汕地区则被称为“侨批”。正因为每一封银信和侨批都是稀缺的、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造也不可替代,2013年6月19日,16万封中国侨批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而其中有将近5万封来自江门五邑地区,银信是海外华侨连接家人、家乡、祖国的核心纽带,是海外华侨顽强拼搏、爱国爱乡精神的集中展现。
近代以来,国内灾祸连连和国外的淘金热,促使五邑地区掀起了移民海外的高潮,在1847-1882年间,约有二三百万华人出洋到东南亚、大洋洲和南北美洲地区。他们在海外历经艰辛,付出大量血汗,忍受着背井离乡、抛妻离子的感情磨难,无论从事哪种行业,都荆棘满布,积攒的每一分“银”都满是血汗。
华侨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份对祖国、家乡、家人的热爱、信念与责任,使得他们将辛苦积累的银钱、物品,不断的寄给亲人,并附上一封书信,“银”“信”合一由此诞生。这些银信通过递送的特殊人群——“巡城马”以及民间或官方机构递送回国。
银信的信封正面一般包含收信人地址、姓名,寄信人地址、姓名,寄带银钱数额等信息;信封背面主要有代办机构的印章等信息。信的内容则主要是家信为主,信中往往附有银钱的分配方式和金额。
银信承载着华侨对家庭的责任,寄托着侨眷的希望,华侨远赴海外,无时无刻不眷恋家乡的亲人,一封封书信成为维系感情的纽带,表达着华侨与家人血浓于水的亲情;而他们在海外辛苦劳作、省吃俭用,把积攒的金钱寄回国内给亲人,作为衣食住行之用,求田问舍之资,成为立家之本。 银信带来的侨汇是近代五邑侨乡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五邑地区侨汇数量庞大,素有“四邑侨汇,为粤省冠”之说。
五邑华侨热爱自己的家乡,素将造福桑梓列为夙愿,他们将寄回家乡的钱用于投资兴办实业、发展交通等,以发展家乡经济;捐助兴办教育慈善公益事业等,以发展家乡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五邑华侨素来爱国,一封封“银信”就像一根纽带,将华侨与家庭、家乡、家国紧紧连在一起,它不仅是华侨对家人的一份责任和牵挂,更是华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经济建设时期,华侨的爱国爱乡的精神,传承延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辛亥革命时期,就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运动。抗战时期,民族危难之际,五邑华侨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捐献资金,接济难民,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改革开放以来,五邑华侨的爱国热情再一次迸发,掀起了支援祖国和家乡建设的新高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巨大力量。
一封银信抵万金,追溯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思
出品:南都大湾区报道小组
采写:南都记者 黄海珊 严亮 实习生 王诗琪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李孟麟 陈辉
Mute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Loaded: 0%
Progress: 0%
Stream TypeLIVE
Remaining Time -0:00
Playback Rate
1
- Chapters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Descriptions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Subtitles
- captions off, selected
Captions
This is a modal window.
Foreground
Background
Window
Font Size
Text Edge Style
Font Fam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