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适逢京剧诞生230周年,由尹正、黄晓明主演的戏曲题材影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也重回荧屏,掀起一番热潮。它将全部视角集中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梨园,通过描绘一群因戏聚集在一起的人物众生相,重现了民国时代的梨园风华,全方位地呈现了京剧之美。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1)

《鬓边不是海棠红》

值得称赞的是,这部剧在戏服的挑选上十分考究,剧中戏曲服装由专业团队制作,全剧主演的服装、戏装合计将近2000套,其中主演650套,群演1140套,戏曲主演50套,戏曲群演100套,刺绣精美、图案夸张、色彩鲜明,华丽又考究,“被戏服美到”成为观剧弹幕中最常出现的评论之一。

戏服在京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称之为精华所在,但大部分的人对戏曲服饰都存在着很笼统的认识。借此机会跟着小编一起来探寻戏服中的国粹风华。

京剧戏服

通常我们称为“行头”的京剧服装,样式多根据唐宋元明各朝代的衣服而来,有时或可见到各朝齐聚一堂的景象,但主要还是以明朝服装样式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角色载歌载舞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改良设计。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2)

清 米黄色缎彩绣盘金花卉龙纹戏服

另外,因为京剧形成于清朝,戏服中也有不少满族服饰的特点,比如马褂、箭衣的马蹄袖等等。再者,凡是戏中的番邦外族都穿旗装,表示他们并非中原人士。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3)

清晚期 黄马褂戴红风帽的老生泥人 故宫博物院藏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4)

清晚期 绿褶子戴桥梁巾花脸泥人 故宫博物院藏

戏剧可以无歌可以无舞但不可没有装扮,中国京剧服装与人物造型同舞台表演紧密结合,剧中角色的穿戴均有规矩,并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无朝代和地域之分,也不分时代和季节。这是一套在几百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步积累下来的艺术语汇,不仅被艺人们代代相传,而且被观众所接受和认同。

京剧服装种类

京剧服装主要分为蟒、帔(音“佩”)、靠、褶(音“学”)、衣五大类。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图案设计,都秉承着中国京剧艺术一贯的写意风格与象征手法。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5)

清代 红妆缎蟒袍 大都会博物馆藏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6)

清乾隆 黄妆花缎云金龙纹男蟒 故宫博物院藏

"蟒"是戏台上龙袍、蟒袍的简称,是帝王将相、高级官吏等有较高社会地位者在正式场合穿用的礼服,样式模仿明代蟒衣,"蟒"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较短,绣龙凤,为皇后、嫔妃、公主、诰命夫人等贵族女性们在贵重场合所穿。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7)

镶边女蟒 梅兰芳演《贵妃醉酒》时所穿 由上海"天昌戏衣绣庄"制作 谢杏生设计

蟒的颜色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红、湖绿、深蓝、秋香或古铜色。明黄与杏黄是扮演皇帝、番王、王子以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蟒袍专用色,其它角色不得使用。(在此强调:龙袍上的龙爪为五趾,而蟒袍上的蟒爪为四趾,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8)

20世纪50年代 香色缎混绣改良蟒 谢杏生为周信芳设计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9)

织锦金团花女帔 中国京剧服饰艺术馆藏

“帔”是帝王将相、高级官吏、富绅秀才及眷属在非正式场合穿用的便服,样式模仿明朝"褙子",为带水袖的对襟长袍。有男帔和女帔之分,均为大领、对襟、穿袖;男帔较长,女帔至膝并配有裙子。戏台上的恩爱夫妻有时会穿一样颜色、一样图案的帔来表现举案齐眉,这个可以称为“情侣帔”,叫做"对帔"。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10)

清乾隆 红地团夔龙寿字蔓草纹锦男帔 故宫博物院藏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11)

清乾隆 蓝缎地平金绣整枝松鹤纹老旦帔 故宫博物院藏

绣有团龙团凤图案的黄帔,为皇帝、后妃、公主所穿;绣有鹤、鹿、牡丹、花卉等图案的帔,为宰相、重臣、绅士、夫人、小姐等人物所穿;状元登科和新婚拜礼时穿大红绣花帔;一般文人学士只穿素帔。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12)

粉缎绣梅花纹女帔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13)

清康熙 黑地折枝花卉百蝶纹妆花缎女帔 故宫博物院藏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14)

20世纪50年代 宝蓝缎盘金绣团花帔 北京剧装厂制作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15)

清光绪 绿缎平金网纹二龙戏珠纹男靠 故宫博物院藏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16)

清光绪 玫瑰紫缎平金网纹凤戏牡丹纹女靠 故宫博物院藏

靠,又称“甲”。有男靠、女靠两类。传统戏中武将的装束。圆领、紧袖、长及足,分前后两片,上下及两肩绣鳞纹或丁字纹,中部靠肚略阔,硬里、凸起,绣虎头纹或龙纹,背间有一虎头形的背虎壳,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两块护腿,为靠牌。靠有软、硬两种,软靠不用靠旗。依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和脸谱区分靠的颜色。女靠自腰及足缀有彩色飘带数十根,胸前加护心镜。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17)

清晚期 白色缎绣云龙团寿纹大靠

戏剧中使用的大靠与古代生活中的甲胄并不一样。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大靠的式样和色彩逐渐增多,但距生活服装也越来越远,它纯属为了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而设计。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18)

20世纪80年代 杏黄缎韦陀纹男大靠 上海戏剧服装用品厂制作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19)

白缎三灰彩绣男大靠 苏州剧装戏具厂制作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20)

孔雀蓝褶子

褶由明代斜领“大袖衫”经过艺术加工而成。是京剧舞台上用途最广、装扮形式最多、最为常见的袍服类服装,也称“道袍”,分男褶子和女褶子两类,属于便服类。因为它打底外穿两用,是京剧舞台上用处最广,老少咸宜的袍服,也算京剧票友置装的入门级。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21)

清同治 缂丝蓝地金海棠蝶纹褶子 故宫博物院藏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22)

清康熙 粉色实地纱地绣花卉蝶纹褶子 故宫博物院藏

褶子和从前人们穿的长衫类似而特别肥大,和尚领,袖子尢其阔。旦行的褶子为对襟,略短。褶子如绣有飞鸟、蝴蝶、花卉等图案的称为花褶子;没有刺绣的称为素褶子。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23)

大红缎全金绣走边团花褶子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24)

黑缎彩绣花褶子 苏州锦记绣庄制作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25)

清 红缎彩绣凤穿花纹宫衣 大都会博物馆藏

“衣”是除前面四大类外的其它所有戏服的统称,一般归纳为长衣、短衣、专用衣和配件四个部分,常见的有氅、宫衣、抱衣、僧衣、坎肩、斗篷、生衣和箭衣等。生衣还分文生衣和武生衣,箭衣有龙箭、团花箭衣、平凡箭衣。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26)

橘色缎绣百鸟朝凤回纹地衣边开氅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27)

清乾隆 粉色妆花缎云金龙纹箭衣 故宫博物院藏

开氅式似男褶,用于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军旅、家居)的便服;宫衣为王妃、公主的礼服;抱衣衣式紧凑,适用于武打角色;箭衣模仿明式箭衣制成,上自皇帝、高级将领,下至一般武士,绿林人物皆可穿用;富贵衣又称穷衣,把许多不规则形状的杂色布块缀在青褶子或青衣上,表示剧中人物衣衫褴褛、穷困潦倒。因为剧中穿着此衣的人物日后都会显达富贵,故此衣又称为富贵衣;八卦衣在京剧舞台上通常用于表现仙道、军师等角色,最为出名的就是诸葛亮。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28)

杏黄缎绣花抱衣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29)

清光绪 青地暗花绸富贵衣 故宫博物院藏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30)

灰绉缎绣花大襟小坎肩 苏州剧装戏具厂制作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31)

白缎彩绘八卦衣 大都会博物馆藏

除此之外,戏服配饰中各种冠帽也是必不可少的,也称盔头。有帝王、贵族的礼帽,武职人员交战时为防护头部而戴的帽盔,家常随便戴的一种便帽,也称巾,常见有方巾、员外巾。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32)

清光绪 青绉绸忠纱帽 故宫博物院藏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33)

清光绪 绿缎串珠带绒球夫子盔 故宫博物院藏

戏服 京剧(动辄数十万的京剧戏服)(34)

清光绪 武生巾 故宫博物院藏

京剧戏服多以绫、罗、绸、缎、纱、丝等面料手工缝制,颜色鲜艳,纹样富丽典雅、皆有出处,织造精美绝伦。这份绝代风华的讲究和精致,堪称是独特的舞台工艺美术品。

“一悲一喜一抖袖,一颦一笑一回眸”,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惊艳,离不开戏服的衬托,写满“中国故事”的戏服也深受票友以及戏服收藏者的追捧,其不仅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粹盛景从中可窥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