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国学40章道德经(国学精粹道德经)(1)

1、字面理解

善为士者,不武;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是不会用武力争霸于天下的。

善战者,不怒;

善指挥军队打仗的将军,是不会用凶恶来树立威望的。

善胜敌者,不与;

善于出奇兵克敌制胜的将军,是很有主见的,不会跟着别人的意思打转转的。

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用人的领导谦虚、低调,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总结别人的经验。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这就是不争的道行,这就是用人之所长,这就是顺其自然。

2、通俗理解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是不会用武力争霸于天下的。从古到今,用武力争霸天下的,有哪一个是长久的?武力争霸必然会大量消耗国力,必然会增加本国和别国人民的负担,必然会引起本国和别国人民的不满,人民不满就会失去民心,哪有失去民心还能够把国家治理好的呢?以仁慈对待人民,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同样以仁慈对待别国的人民,别国的人民照样会尊重他。既然如此还需要武力统治吗?这就是不争的表现。

善指挥军队打仗的将军,是不会用凶恶来树立威望的。军队的士气是要靠胜利来鼓舞的,没有听说哪一支常打败仗的军队还士气旺盛的。将军的威望要靠“运筹帷幄之中”,然后率领士兵“决胜千里之外”,威望是靠胜利来建立的。善于指挥战争的优秀将领,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喜怒不形于色,不能让别人看出内心的真实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才能保证战略的保密性,才能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

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一定是善于制定出奇兵克敌制胜谋略的人,既然是出奇致胜的谋略,就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乃至于还会被别人反对、嘲笑,所以常胜将军一定是很有主见不会跟着别人的意思打转转的人。最可怕的谋略是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实现的谋略,没人相信的谋略还会遇到抵抗吗?

善于用人的领导谦虚、低调,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总结别人的经验。一个好领导就必须礼贤下士低调处理自己,这样才能纳人善言得到真实的民情;要想使自己的思想更超前,就必须站在各种思潮的后面,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这样汇聚了众家之长的思想一定是最超前的。只有这样的领导艺术才是最高境界的领导艺术,才能得到广泛的拥戴。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达到这个境界,就是最高境界的领导艺术了。最高境界的领导艺术,就是“无为而制”。

这就是不争的道行,这就是用人之所长,这就是顺其自然。

3、善为士者不武

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

古时候,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查看,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感到很惭愧。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说,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

西晋名将羊祜奉晋武帝之命征讨吴国。常有吴国兵将前来投降,羊祜总宽宏大量地说:“想回去也行,你们来去自由。”每次外出活动,羊祜常穿一身轻便皮衣,不着铠甲。住所附近,保卫的侍卫总不超过20人。一有空闲,羊祜就跟将士们一块儿去打猎捕鱼。这一切,全给吴国士兵看在眼里。他们从来未见过这么平易近人的敌军将领,渐渐失去敌意,纷纷越过边界向羊祜投降。

羊祜这人很怪两国交战,他不搞突然袭击。两军交战有人捉来了两个吴国小孩子,羊祜冲他俩宽慰地笑了,忙招呼壮士:“送他们回去,一定要找到他们的家,一定要保证他们平安无事。否则,唯你们是问!”不久以后,吴国将领夏详等前来投降,那两个小孩子的父亲因大受感动,也带着部将来投降。

有一次,吴国将领陈尚、潘景入侵晋地,羊祜派兵追击,截杀了他们。事后,羊祜却隆重地给他们举行葬礼。羊祜高声宣扬他俩是宁死不屈、报效吴国的忠臣。陈尚、潘景的弟子闻讯后,悄悄赶来送葬,羊祜以礼相迎,以诚相送。吴国将领邓香举兵入侵晋朝夏口,一败涂地,给羊祜活捉,羊祜却微笑着挥手吩咐松绑,饶恕了他,他返身入吴,马上带领大队人马投降了羊祜。

羊祜这边的人一旦进入吴国领土,收割吴国的谷物当军粮了,都要统计好数目价值,送给吴国百姓丝织品作为偿还。羊祜和手下兵将驰骋在吴、晋边界打猎、游玩,总在晋地活动,从不踏上吴国土地。禽兽不识边境线,有时它们乱窜,一旦禽兽先被吴国人射伤逃到晋国这边来,羊祜总吩咐手下绑好后送还给吴国人。

没多少时候,吴国人对羊祜心悦诚服。吴国虽与晋国敌对,却尊称羊祜为“羊公”。跟羊祜对战的吴国将领陆抗也喷喷称赞:“羊公胸怀宽广,连乐毅、诸葛亮都比不上他啊!”

吴国人的心逐渐偏向羊祜。这一切,都为晋国征服吴国奠定了思想基础。咸宁元年,羊祜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当地军民闻讯无不悲痛欲绝,就连东吴将士也为之泪下。羊祜死后,襄阳百姓在其生前游憩之地岘山建庙立碑,以示纪念。每当人们至此,睹碑生情,莫不流泪,称此碑为“堕泪碑”,后人则用望碑堕泪来借喻死者德高望重。

4、善战者不怒

老子说:“善战者,不怒。”

周赧王四十六年(赵惠文王三十年,前270年),秦军派重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赵王任命赵奢为将,率军往解阏与之围。当时,秦军在围困阏与的同时,已经作了防止赵军出兵救援的准备。他们发兵一支,向东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县西南),以成犄角之势,牵制赵军行动。赵奢侦知秦军这一部署,从邯郸出发才30里就下令安营扎寨,命令军中加固营垒,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故意做出毫无进取的姿态。并且命令部队说:“有以军事谏者死。”军中有一人建议火速去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杀掉了。

这样,一直过了28天,而且再次增筑营垒。秦军派遣间谍进入赵军驻地侦察,赵奢以好饭食招待后把他放走。间谍把赵军的情况报告给秦军将领,秦将非常高兴,秦将认为:赵军“夫去国30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随之,放松了警惕。

在送走秦军间谍以后,赵奢突然作出决定,集合部队,卷甲而趋,向西急进。仅两日一夜即抵达距离阏与50里的地方。被抛在武安的秦军听说赵奢巳至阏与,如梦方醒,慌忙调集兵力奔向阏与。由于赵军远离后方,孤军独进,形势依然十分危险。赵奢立刻发兵万人,抢占了北山制高点。果然,秦军后至,争夺北山不得上,拥挤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动地位。赵军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秦军大败,四散溃逃。阏与之围随之解除。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斩杀将军项燕(一说项燕自杀),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5、善胜敌者不与

“善胜敌者,不与。”

鬼谷子说:“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说上、说中、说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鬼谷子给我们介绍了制定奇谋的方法。我们要做一件大事,就要进行很好的谋划,在谋划的时候,不能一条路走到黑,不能在一根绳上吊死,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变策略,有了多种应变策略就有了筛选策略的条件,就可以筛选出“上”、“中”、“下”三个等级的策略,这就是鬼谷子说的“立三仪”。在“三仪”的基础上再结合以往或者古人的成功经验,就可以制定出“出奇制胜”的谋略了。

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我们制定出奇谋以后,这就是我们致胜的杀手锏,不可以示人。而展现于世人的是常规谋略,让对手用常规谋略来应对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出奇制胜了。

鬼谷子说:“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这里的“众人”,也包括高智慧的敌人。达到这个境界,就是“神出鬼没”的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呢?孙子兵法给出了答案。孙子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tè)。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如果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是战胜没有开化的蛮夷,是没有可比性的智慧角逐的话。那么,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智放曹操、智取四郡、巧得益州、智取汉中、空城计、火烧上方谷,一直到“死诸葛吓退生仲达”等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著名战例,有哪一次诸葛亮不是出奇制胜的?诸葛亮所遇到的都是精通兵法谋略的军事家:曹操、周瑜、司马懿,完全出乎他们意料就是“神出鬼没”的境界。

历史上还有很多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诸如:曹刿论战的长勺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城濮之战、白起诱敌深入的长平之战、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韩信背水一战的井陉口之战、刘邦十面埋伏的垓下之战、汉武帝声东击西的河朔大捷、刘秀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曹操火烧乌巢的官渡之战、陆逊以逸待劳的夷陵之战、邓艾偷渡阴平的夺蜀之战、谢安沉着淡定的淝水之战等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其丰富的历史资料,神出鬼没的著名战例让我们不胜枚举。抛开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四千多部兵书不说,就是把那些著名战例汇编成册,就已经是一部举世无双的“兵书”了。难怪日本人有句名言:“不读三国,枉活此生。”

6、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

说道善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简直不胜枚举,我在前面的文章里阐述了: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刘备三顾茅庐、刘邦论得天下、秦穆公五羊皮得百里奚,等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下面我们节选一段《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看一看刘备是怎样用人的。

当日传下号令,军士五更造饭,平明上马。黄忠、魏延领军先行。玄德再与庞统约会,忽坐下马眼生前失,把庞统掀将下来。玄德跳下马,自来笼住那马。玄德曰:“军师何故乘此劣马?”庞统曰:“此马乘久,不曾如此。”玄德曰:“临阵眼生,误人性命。吾所骑白马,性极驯熟,军师可骑,万无一失。劣马吾自乘之。”遂与庞统更换所骑之马。庞统谢曰:“深感主公厚恩,虽万死亦不能报也。”遂各上马取路而进。玄德见庞统去了,心中甚觉不快,怏怏而行。

却说雒城中吴懿、刘璝听知折了泠苞,遂与众商议。张任曰:“城东南山僻有一条小路,最为要紧,某自引一军守之。诸公紧守雒城,勿得有失。”忽报汉兵分两路前来攻城。张任急引三千军,先来抄小路埋伏。见魏延兵过,张任教尽放过去,休得惊动。后见庞统军来,张任军士遥指军中大将:“骑白马者必是刘备。”张任大喜,传令教如此如此。

却说庞统迤逦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数内有新降军士,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

在古代,战马是将军的重要装备,刘备可以把自己的战马换给庞统军师骑,而自己却骑庞统的劣马,这简直就是把危险留给自己的表现,古往今来礼贤下士恐怕也莫过于此了!我们在为刘备礼贤下士的义举感动之余,却又遭到庞统落凤坡死于乱箭噩耗的打击。

尊王攘夷

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受到了诸侯国的拥戴,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英雄不问出身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汉武帝大胆启用出身卑微的卫青和霍去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时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更多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卫青的母亲在平阳公主的夫家做女仆,因丈夫姓卫,她就被称为卫媪。丈夫死后,她仍在平阳侯家中帮佣,与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私生子卫青。

霍去病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结晶,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卫青就是霍去病的舅舅。

公元前 139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这是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点。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狩二年(前121年)3月,汉武帝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令其率领1万骑兵,反攻进迫河西(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一带)的匈奴军,决心以强有力的骑兵部队打通西域的道路,解除长安侧翼威胁。年仅20岁的霍去病接受任务后,立即出发。他率军穿过乌鞘岭,跨过狐奴河,一路猛冲猛杀,超越焉耆山(又称焉支山,今甘肃民乐县东)千余里,杀死匈奴卢胡王、折兰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共歼敌8900多人。浑邪王、休屠王等随败军远逃。这是霍去病第一次单独率军进行的深远作战,初步摸索了骑兵集团远距离奔袭的经验,为以后组织的全面反击匈奴的漠北之战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为了扩大战果,决心继续作战,彻底消灭河西匈奴军。这年夏季,武帝再次派遣霍去病并增以公孙敖,率骑兵数万由北地(郡治在今甘肃环县东南)出发,向河西进攻;另以张骞、李广率骑兵万余,从右北平出发,进攻匈奴左贤王。

霍去病和公孙敖由北地分道出发后,公孙敖由于迷失方向未能参加作战。霍去病按预订计划继续前进。他根据匈奴军飘忽不定、进锐退速的特点,决定避开敌军正面,而以迅速的行动楔入西北,绕到敌军侧翼,经居延泽(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向东南突击,在祁连山麓与浑邪王、休屠王的军队展开激战,获得大胜。单恒王、酋涂王等2500人投降,俘虏王子、相国、将军、都尉等百余人,共歼敌约3万余人。

这次作战,霍去病以惊人的胆略,在无后方支援和其它部队配合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骑兵作战的特点,突飞猛进,灵活机动,深入匈奴军侧后2000余里,消灭匈奴军于祁连山麓,取得了河西之战的重大胜利,也创造了我国古代骑兵作战的典型战例。

卫青和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茂陵就是汉武帝的陵墓。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们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