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我很感谢我的导师正是源于与导师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和来自导师的不断鼓励、督促,才让我逐渐对学术产生了兴趣并将乐此不疲,也才让我有了写下此文的想法与勇气,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和导师交流沟通的技巧?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和导师交流沟通的技巧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我很感谢我的导师。正是源于与导师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和来自导师的不断鼓励、督促,才让我逐渐对学术产生了兴趣并将乐此不疲,也才让我有了写下此文的想法与勇气。
本科与研究生培养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所以导师成为整个读研期间与学生交集最多的一个角色,直接决定了研究生能否如期毕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根据我过去一年与导师的相处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供学弟学妹们参考:
第一,放平心态,导师也是普通人。通常情况下,能够担任研究生导师的老师都是在某个学术专业领域拥有一定建树者,他们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总是如同“神”一般的存在,令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实际上,这只是因为外界对其缺乏了解而对他们产生的一种误解。导师也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在学术上的严谨并不代表他们生活中不近人情,有时候甚至恰恰相反——在指导学术的时候锱铢必较,但生活里却是一个风趣幽默、和蔼可亲的“老前辈”,偶尔还会和你开开玩笑、发发表情包。
再者,大部分的研究生导师之所以能成为导师,并不仅仅是凭借其学术教研能力,其思想品行、师德师风等也都在学校考察之列。所以,在与导师的沟通和相处上,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得把他们当成一个比你年长的普通人,以平常心对待,虚心请教,正常交流,这样才能迅速拉近与导师之间的距离。
第二,问题意识,选择题而非问答题。导师在与你确定师生关系后首先会问一些诸如读研期间的打算、课题计划等之类的问题,第一次时,你可能没有经验和准备,因而随心所欲想到什么说什么也无伤大雅,导师也并不会放在心上。但如果每一次见面都是如此,显然是不行的。特别是当导师给你安排了一个课题任务之后,你却把一堆问题再丢回给导师,这不仅会影响你在导师心目中的形象,也很可能会影响日后的相处。
所以当问题来临时,首先不是去问导师,而是必须尽可能地去自己寻找答案,而且尽可能搜寻到多种答案。其次,尽可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该问题或答案中的新问题。这样,当你将问题答案反馈给导师时,导师在你的多种答案中不仅可以判断出哪一个答案更科学可取,而且你还可以在与导师交流并发现新的问题中碰撞出新的思考。而这一过程的背后实际上考察的正是一名研究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判断其是否具备学术潜力的依据来源之一,能令你在众多同门中迅速脱颖而出。
第三,亦师亦友,学习生活双轨并行。明代唐甄在《潜书•讲学》中云:“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也者,犹涉险之有助也。得师得友,可以为学矣。”所描绘的正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最好关系体现。
学术这条道路虽是枯燥乏味甚至是孤独的,但导师与学生之间,实际上既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师生关系,也是一个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关系。在学术方面,我们必须紧跟导师的思维步伐,严格按照导师的要求尽快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的角色蜕变;在学术之外,一些诸如成家立业、工作事业等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和困惑,我们也可以积极主动与导师保持沟通联系,这既有利于加深导师对你的了解,也可以避免日后因为导师不了解情况对你施压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再者,偶尔约导师一起吃个便餐、散散步、聊聊天等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我会在日常生活中与导师聊聊我的家庭状况、经历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而导师在聊天的过程中也乐于与我分享一些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故事,这实际上便是一个亦师亦友,彼此信任感和默契建立的过程,无形之中也互补了学术道路的单调,让原本看似无趣的生活变得有趣。
第四,事毕回复,做一个靠谱的学生。研究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实际上也担当了导师助手、助教的角色,这一点在理工科专业体现尤为明显。导师在指导你学术的同时很可能也会让你协助处理一些琐碎的基础性工作,例如数据录入、文献资料查阅等,这些工作虽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实际上却很考验一个人的耐心。
我们作为学生兼助手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无论对于学术上的大小事还是导师临时交办的其他事项,都应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导师从细节中感受到你是一个靠谱且值得信任的学生。
实际上,在落实导师交办事情的过程中,最终结果好与不好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了解到导师最近所关注的重点在哪里,以及导师的研究思维是如何一步步从迸发到逐渐成形再到接近想要的答案的过程,更为重要的在于,这会促使你去思考和试图解决问题。借此过程,导师也可以甄别出他下一个课题或是项目所需要的人选,以及在接下来的学术道路中应该花费多大精力来对你进行指导等等。正所谓,事无巨细,真正决定成功与否的恰恰是一些看起来貌似不起眼的细节。
第五,勤写苦练,学术能力才是正道。相信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都不会喜欢只会吹嘘标榜而无所作为的学生,真正能够获得导师长久青睐并在日后引以为豪的学生正是那些拥有学术能力的“明日之子”,而检验一名研究生是否具有学术能力的最好体现就是看论文。
一篇优秀的论文不仅可以看出你是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也可以通过文章质量看出你对待学术的态度和投入的精力。唯有通过不断地写和练,不厌其烦地向导师请教,才能真正在读研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我最初与导师取得联系还未见面时,导师就通过微信远程指导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学术论文,并借此参加了在浙江杭州举办的2018年全国新闻史学年会,并作了分论坛发言。尽管现在回看那篇文章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正是这次经历和文章为我与导师之间的沟通相处奠定了一个好的开始,也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而导师也借此坚定了要带我的信心,并在过去的一年里无论是学术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我很多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相处得也非常愉快。
当然,万事不可一概而论。希望各位学弟学妹们在与导师相处和沟通的过程中能尽可能地理解导师,换位思考,也希望我所给出的建议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来源:中国研究生,作者:曾礼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