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大丰沿海,百里荒滩,芦苇遍布,万顷湿地,蒿草丛生。上世纪90年代,有一支团队历经2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大丰沿海从农耕文明跳跃发展成如今的现代海洋文明。

盐城市大丰港海洋世界哪年建设(百里荒滩托起亿吨大港梦)(1)

△大丰港码头。 记者 单丹 摄

现代海洋文明的标志是港口。因为大丰港,沉寂千年的大丰沿海,从经济发展的末梢一步踏入对外开放的前沿。如今,大丰港万吨级以上泊位19个,201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8800万吨,同比增长3.17%,集装箱40万标箱,同比增长32.99%,完成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36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开票销售349亿元,同比增长15.91%;临港产业迅速积聚,十多个特色园区竞相发展,港产企业数量300多家;港城建设日新月异,常住人口突破5万。大丰港从当年一穷二白的滩涂迅速崛起,正在朝着亿吨大港的目标迈进。

港口:艰苦卓绝,逐梦亿吨大港

2018年12月,站在大丰港二期码头上,黄海潮涌拍打海岸,一台台橘黄色的门机耸入云霄,在海面上忙碌地装货、卸货。上世纪90年代参与港口建设的“元老”之一陶莹怎么也没想到当年的黄海滩涂上能有现在繁荣的景象。如今他已经是江苏大丰海港控股集团总裁。

陶莹告诉记者,20多年前,大丰港的建设团队正式组建,仅有一辆旧桑塔纳、35万元启动资金以及十多个满腔热血的建设者。“当时的港区没有一条成熟的路、一根电线杆,更没有一个像样的建筑。路太颠,坐在车子里,颠得五脏六腑几乎移了位,头还会撞到车顶上,有人出主意戴上安全帽坐车。”陶莹笑着说,这样每天一辆载着一车头戴安全帽乘客的旧车,成了这条路上独特的风景。因为交通过于不便,很多同志一个月回不了一趟家,就住在海堤边养殖户的渔棚里,“渔棚,就是我们建港第一线的指挥部兼宿舍。”

在陶莹看来,建港初期,最大的难题是资金。“到处筹钱。”现在回忆起来,陶莹依旧能感受到当时的局促,他挠着头说,“太难了,这是最难的。印象最深的是2002年,快过年了,开车去浙江借钱,结果钱没借到不说,二十九夜回程还因为大雪滞留在常熟渡口,过年没能回家。还有一次,在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到年底需要兑付工人工资,去借钱,一直等到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下着大雪,才带着一个密码箱回来。想尽一切办法,只要能筹到钱,一年一年挺过来,港口也越来越大。”

远看荒滩没尽头,近看荒滩没盼头。谈起打第一根桩,陶莹感慨万千:当时技术很不成熟,一开始没有施工单位愿意来干,就是行业的领军企业三航五公司试桩也未能成功。“那时候普遍采用浅滩打桩,施工船在浅滩段打桩施工时,最浅的地方水深只有2米左右,而施工船吃水至少需要4米。又由于潮汐涨落间歇时间短,潮流特别强,打桩船不仅进不来,而且难以稳定和准确定位,打了三次过不了几天就找不到了。”陶莹说,经过多次考察论证,他们大胆引进“沉桩”技术,施工段在浅滩上用钢架、钢板搭了一个9米宽、120米长的栈桥和平台,在上面铺上轨道,把打桩机搁在平台上,用“内冲内排”的工艺进行沉桩,这是该方法第一次应用在建港打桩,硬生生地把海上施工转换为陆上施工方式,成功的解决浅滩上打桩船不能进入的科学难题。

“内冲内排”国内绝无仅有,只在大丰港建设中唯一用了一次,这个办法不仅十分节省,而且省交通厅委托南通质检站来做“大应变”“小应变”检测,每根桩都达到了设计要求。陶莹告诉记者,在栈桥桩的选择使用上,考虑到大丰港的潮流特别强,波浪冲击力特别大,他们把实心的方桩改为空心的PHC高强度圆桩,当时这属于高科技的创新产品,为国内首创。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像陶莹一样的第一批大丰港的建设者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用实际行动,八年建设一期码头、两年建成二期码头,吞吐量逐年攀升。他们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在荒滩上建起大港口,并且孜孜不倦追逐着亿吨大港的梦想,这已是近在眼前的目标。

港产:开拓创新,盘活产业资源

产业活,则港区兴。港口建设日趋成熟,一批批投资项目正向大丰港“飞奔”而来。

李锋大丰港区项目中心负责人,主要负责港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他2007年到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工作。十多年的时间,李锋见证了港区引进投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过程,他眼见着大丰港不仅港口建设日益繁荣,港区产业也逐渐壮大、不断发展。

“刚到港区工作,每天工作比较清闲,因为很少有人来投资,项目也不多。”李锋说,2009年至2010年是一段突破的时间,“像博汇造纸、联鑫钢铁,上百亿的重大项目,我们前前后后跟着谈了一年,才拿下,感觉从那时候开始临港产业有起色了,有了突破,后面的项目也接踵而来。”近年来,总投资300亿的山东博汇项目、250亿的三鼎石化项目、21.3亿的中华煤气项目、16亿的英茂糖业项目、1.8亿美元的印尼三林项目、10亿的深圳健康美丽产业园项目等等,一大批重特大项目纷纷落户港区。

在临港产业发展上,他们注重最新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引进项目、壮大园区产业。比如,和顺科技在镍铁工艺方面,采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低温还原法,在提炼镍时,每吨镍铁耗电从4500度降到1500度,此项技术不仅投资省,而且能耗低又环保。此外,秸秆饲料项目、油砂项目、港城绿化工程项目等,均是各自领域创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海港控股集团下属的印尼公司在印尼东爪哇建设占地面积为360公顷的大丰港工业园,大丰港人“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发挥贴近海外市场的地源优势,充分利用国际机构、人才、成果等科技、金融资源服务大丰港的建设。

李锋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着力推动临港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正在考虑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园,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注重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这一块已经做出了效果,比如丰海公司海水淡化项目。此外,还要整改提升传统企业,整合资源,让产业资源在大丰港活起来。”

港城:开放包容,建设美丽家园

放眼国际国内沿海开发的成功经验,以港口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个区域的跨越发展,以港促产,以产兴城。得益于大丰港口、港产的繁荣,大丰港城建设日新月异。

开车行驶在大丰港城里,令人由衷感慨:十年时间,现代新城的面貌日益变迁,居住环境逐渐改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莎士比亚小镇、海洋世界、动物园、半岛温泉酒店、现代化小区、学校、医院……这里应有尽有。

大丰港基础设施建设局副局长陈杨告诉记者,大丰港城于2009年8月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是按照江苏大丰港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从荒芜的滩涂上建设一个新城。“2015年底,港城启动区道路框架和城市功能布局已全面建成,并在港口和临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以组团式房产项目的开发,催生了启动区商业、贸易、金融、文化、教育、服务等行业的繁荣,同时还加快推进了港城内部和外部公交枢纽工程,不断完善医院、学校、通信、餐饮、宾馆、物业、农贸等城市配套功能。”

陈翼然是海港控股集团的一名员工,是苏州人,密苏里大学MBA硕士,爱人在天津的一家美国公司工作,家庭条件很好。谈起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陈翼然说,是大丰港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和大丰港提供的创业平台吸引了他,“在这里工作生活很方便,特别是这里开放包容的气息适合年轻人,大丰给我的印象就是一直年轻、一直在开拓,让我愿意留在这里。”

正是这样的开放包容,大丰港吸引了众多像陈翼然这样加入“三港”建设的青年才俊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他们将大丰港作为自己的家园进行建设,在此落地生根。

陈杨告诉记者,大丰港城在建设中,他们始终坚持港城开发和海洋科教城建设相结合的策略,坚持城市建设和蓝色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融合现代化、人文化、生态化、宜居化的大环境,致力于建设沿海开发中别具一格的临港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