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书法的方法(古人说学习书法)(1)

“书无百日功”是一句古谚语,出处已无考。

其义有两解:一是用功学书不需百日即可见功效;二是学书不可能百日即可工巧。

两义相反,据考,此语原义当是前者。

晋代王羲之《笔势十二章》序云:“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变知其本。”

唐代徐浩在《论书》中引用此语评曰:“俗云“书无百日功”,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

“书无百日功”,其“功”应包括苦练和巧练两个方面。

学书,仅勤学苦练是不够的,还必须动脑筋精学七练。

唐代李世民《笔法论》云:“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宋代欧阳修《试笔》云:“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

清代梁献《学书论》亦云:“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

古人谈书法的方法(古人说学习书法)(2)

现代著名书家欧阳中石主编的《书学导论》中有段论述:“对于好的字,一次练不好,就一次比一次进步的练,不要重复自己的错误。肯下功夫固然好,如果下功夫重复自己的错误,没有进步,拼命重复错误,巩固错误,越练瓷实,直到永远再也改不了为止,那可就非徒无益而且有害了。"

他强调学书一要勤奋,二要得法,要开动脑筋精练(包括对临、背临和意临),临一遍总结一次,写一字进一步,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前进,破除慢慢来的思想,立“日日有所进”、“字字有所进”的信念,以较少时间换得较大的收获和进步。

从此意义说,“书无百日功”乃是至理之言。只要“爱而学”、“学而笃”、“专而精”,下苦功夫、巧功夫,数月即可见功效。

古人谈书法的方法(古人说学习书法)(3)

当然,这里所言功效只是就学习书法的基本技术而言,也可说是步入书法殿堂的第一步。

从书法艺术的高度而论,学书是无止境的,绝非百日可成,而需“白首攻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历代书家的共同经历和经验。

且看提出“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的书圣王羲之,不也是终生临池不辍,竟笔染“墨池”吗?

他的七世孙,隋代僧智永刻苦学书,竟在永欣寺四十年不下楼,写秃了的笔头达几十担,埋之曰“退笔冢”。

古今书家“心不厌精,手不忘熟”,长期不懈地临池攻书的故事是不胜枚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