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辉近两年的电影(我们还可以爱港产片一万年)(1)

文 | 蘑菇 编辑 | 拉西亚

一个热爱张家辉的影迷说:“有张家辉在,还可以爱港产片一万年。”这句话好像太主观了。纵观他这些年拍的电影,从《线人》、《大追捕》、《激战》、《扫毒》、《临时同居》、《赤道》、《澳门风云》系列……到最近《使徒行者》,有好作品也有烂片,但只要有张家辉的戏,都会让人记住他塑造的角色,他的表演从来没有应付了事过。凤凰卫视有一个主持人采访完张家辉之后说:“不知道为什么,张家辉就算在电影里塑造的是一个坏人,你都会同情这个坏人,想为他讲话,你觉得能从他身上看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无奈。”

张家辉近两年的电影(我们还可以爱港产片一万年)(2)

《扫毒》

上海电影节期间,《使徒行者》就进行了第一轮宣传,一众主演和导演都来了上海和观众见面。采访当天,张家辉一袭浅色双排扣西装和一身黑衣的古天乐坐在一起,完全就是电影里的“卧底兄弟”——行为举止优雅如绅士、但却心思缜密的“阿蓝”和看似玩世不恭、实则重情重义的“少爷”。

2014年,电视剧《使徒行者》作为TVB的年度大戏开播,以单日内地网络播放量突破1亿、总播放量超过24亿的收视高点,打破港剧网络播放量记录,成为首部进入“20亿俱乐部”的港剧,以30.5的跨平台收视率成为TVB年度收视冠军。除了复杂离奇的卧底故事,其中佘诗曼饰演的“钉姐”和林峰饰演的“爆seed”之间的爱恨纠葛更是带着观者的情绪起伏不定。

张家辉近两年的电影(我们还可以爱港产片一万年)(3)

TVB版《使徒行者》

两年后,该剧导演文伟鸿带来了电影版的《使徒行者》,带着IP大剧这样的火爆噱头率先吸引了电视剧版影迷的注意。好在电影版并没有炒电视剧版的“剩饭”,全新的剧情设置,虽没了“爆seed”林峰,但新添了张家辉、古天乐、吴镇宇这三大影帝,口碑效应未映先热。众多人物角色中,“到底谁才是故事中唯一的卧底 BlackJack”这一悬念设置,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警察学校出来的香港影帝

警匪片向来是香港类型片市场的一大看点。这个类型的电影,捧出了许多被影迷熟知并热衷的演员——黄秋生、梁家辉、刘青云、任达华、吴镇宇。古天乐,刘德华和梁朝伟就更不用说了,《无间道》至今仍是华语片中卧底故事无人超越的经典。在这之中,还有一个得不提的人,就是张家辉。他演过警察,扮过卧底,当过犯人,黑白两道、好人坏人他都演绎过,每一个角色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也许要得益于他曾经的警察学校背景。

1984年,从小就向往警察生涯的张家辉入读了香港皇家警察少年训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正式的警员。在校期间,他就一直很希望自己能被选中成为卧底。“我之前在警察学校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如果你半途退学的话,多半就是被挑去当了卧底。结果在我上学期间,我有个同学就真的退学了,大家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很默契的不再谈论这个人了。过了好几年,我已经成为一名正式警员了,有一天还真的碰到了那个当年退学的同学,他变回警察了。后来知道当卧底要承受一些什么之后,就觉得还是很幸运没有挑到自己,要真是做了卧底就太苦了,我还是把我的幻想投放到电影里就行了。”

张家辉近两年的电影(我们还可以爱港产片一万年)(4)

总的来说,张家辉作为演员的生涯有三样很重要的事:入读警察学校,进入演艺圈,获得金像奖。当然他自己也不曾想到当年的警员身份会为他日后的演艺生涯带来那么多不可替代的感受和经验,从一个跑龙套的谐星到正剧男主角,再到塑造过经典警匪形象的影帝,张家辉这 20余年的演员生涯走得很慢但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他自己曾说,“拍电影这事跟其他行业其实是一样的,有一些人很幸运,他们的路途是很顺利的,除了自己的努力,后面还有一帮人在扶持、推进他们;但有的人并不是幸运儿,只有靠自己毫无保留的热忱去投入每一个工作,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人注意到,但是也不能否认他们的努力吧。”他最后补充了一句:“我想我应该是后者。”

张家辉就是张家辉自己的一盘生意而已

张家辉做事认真是出了名的,他就是典型的早期香港艺人,除了天赋,更多的是敬业是勤奋是执着,甚至可以说是偏执。在《大追捕》里,为了角色需要的身材,他在开拍前半年就自己锻炼身材训练筹备——只是为了一个两天的戏份;为了诠释好《激战》里拳手的形象,46岁的张家辉硬生生地练出了专业拳手的身材,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他,肌肉线条和身体素质完全不输给小他十几岁的彭于晏。“不然你怎么让观众信服你的角色?”

张家辉近两年的电影(我们还可以爱港产片一万年)(5)

“我是一个没办法放过自己的人。”他这么说, “但有时会碰上别人不明白,就觉得我会不会太认真了?但我想说的是我认真跟你没关系,那只是我自己要求的认真。我常常说每个艺人就是自己的一盘生意,你经营的好,有得做,你经营的不好,就没得做了,那如果你自己都不全力以赴地去面对自己的工作,你能怨谁?怨天、怨地、怨神、怨鬼,没得怨了。所以我张家辉就是我张家辉的一个生意,这跟管理一家公司是一样的。”

多么典型的香港人,管它是在公司打工,还是在演艺圈当明星,“我只是要做好自己这盘生意”。再怎么光鲜亮丽的舞台,再怎么让人有无限遐想空间的行当,被这么一说,都显得冷静无趣了,但是,好喜欢这样的“无趣”,好喜欢这样的克制和专业。

张家辉近两年的电影(我们还可以爱港产片一万年)(6)

正因为他把这件事想得那么清楚,所以娱乐圈的花边新闻跟他从来不沾边,入行几十年,唯一的绯闻女友就是他现在的太太关咏荷。不是电影宣传期的话,几乎看不到他的任何新闻,作为香港影帝,日常生活“无聊”到连狗仔都不愿意跟,最常被见到的地方除了片场就是大排档。他曾说:“如果你开名贵的跑车,住豪宅,出入都是高级餐厅,朋友都是名人,都是有钱人,当有一天人家来找你演一个很穷、很没自信心、很困难的角色的时候,你还怎么让人相信你饰演的角色?”

影帝的光环下,名声和人潮涌来,张家辉从来没有被冲走过:“很多人说你当了影帝,成了一线演员,拿了那么多奖就是成功了。坦白来说,我从来不觉得这叫成功,可能我把成功看得太大了吧?我觉得高锟这种“光纤通讯之父”才能被叫作成功,这种对世界的发展有推动的人。所以我说我现在这种生活也不是在刻意保持低调,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不喜欢放大任何事情的人,我不想去当这些(被称为成功的)人。”

你说我为什么没有跟内地影人合作,不是我们不想,哎,沟通确实是很大的问题”

B=外滩画报

Z=张家辉

G=古天乐

B:拍片之前有去跟真的做过卧底的人交流过吗?

Z:我跟你坦白,这个从来没有说过。我之前在警察学校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如果你半途退学的话,多半就是被挑去当了卧底,那我就一直很期待可以退学,派我去当卧底,结果在我上学期间,我有个同学就真的退学了,大家就哦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很默契地不再谈论这个人了。过了好几年,我已经离开学校,成为一名正式警员了,还碰到了那个当年退学的同学,他当时已经变回警察了。后来知道当卧底要承受一些什么之后,我就还是很幸运没有挑到自己,如果真的做了卧底,要苦死了。

B: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Z:要懂得演戏,这是最首要的一件事。所以我现在不敢再幻想自己能当上一个卧底,只有投放到电影里面就可以啦。

张家辉近两年的电影(我们还可以爱港产片一万年)(7)

B:二位都出演过很多警匪片题材,那在《使徒行者》里对同一类型的角色有什么不同的呈现和诠释呢?

G:这次电影最大的卖点是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卧底,观众看得时候也会投入去猜,到底谁才真的是卧底,到最后一刻你才会知道。那我们的演出任务就是尽量的告诉你们,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卧底,也可能每个人都是卧底。

B:这次去巴西拍戏有没有什么难忘的经验?

G:如果不是拍戏的话,我也很少有机会去巴西,尤其我们去的时候,正在病毒肆虐,蚊子疟疾传播严重的时候。去之前我还问说病毒那么严重,真的要过去吗?他们说那个病毒最大的影响是针对怀孕的女生,你是男生,你担心什么?我说,哦好好好好,呵呵呵。

Z:我们的片场是在巴西的贫民区,拍戏的时候还听到开枪的声音,我们的第一反应以为是其他的剧组在拍枪战的戏份,然后走出去就看到外墙上有很多子弹的弹孔,就知道这不是拍戏,是真的发生了枪击事件……所以我们每天拍戏都需要很多保镖送我们出发,然后到了拍摄的区域,还需要借用当地的保安来接我们,警察不能进去那个灰色区域。

B:二位合作过那么多次,这一次再饰演兄弟有什么感受?

Z:这几年合作越来越多,默契度都到了,所以在拍戏的时候感情的投放也特别顺畅。因为我们私下有感情的话,把那个真实的情感投放到电影上,角色的说服度才是够的。

B:张家辉唯一两次自己做导演,都是拍的恐怖片,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类型的电影来试水?

Z:我觉得鬼片这个类型的题材越来越少了,所以我执意地想去拍一个,结果第一次做的不好,我就想要一个翻身的机会去证明我可以的,结果第二部找我的电影又这个题材,但是我想我不会再拍第三次了。我其实是个特别怕鬼的人,但正是因为我怕,所以面对这个事情以后呢,反而能放开了。从我很怕鬼,到我接拍这个电影,到拍的过程当中,感觉每一天都到处看到鬼一样,结果这个戏拍完以后,我能直面我这个恐惧了,这件事对我的意义还蛮大的。

张家辉近两年的电影(我们还可以爱港产片一万年)(8)

张家辉导演作品《盂盆神功》、《陀地驱魔人》

B:这些年香港电影人“北上”的很多,你们会想要跟内地的电影市场更多的合作吗?

Z:当然。我之前拍过《红河》,跟导演章家瑞还有女主角张静初一起,那个是成功的跟内地影人合作的一个案子,但是后来为什么那么少了呢?

首先你给我一个本子,我觉得有趣,我会想要演,但是不能说我拿到一个本子,我说好,我演,我就可以去演了。除了角色吸引我以外,还有好多细节问题需要跟导演沟通,那这个过程在我看来是最困难的一个工序。我不可能说突然想起来什么事情要跟导演沟通,打个电话就可以了,而且常常打电话给对方,那边也会觉得说,你怎么那么多事情。

我曾经尝试过好多次,接到一个本子,喜欢了,结果就是因为这个沟通的过程,慢慢地联系就断了,到现在我都解决不来这个问题。你说为什么没有,不是我们不想,哎。常常看到好的点子会特别激动,但是其他部分呢?怎么拿出那些时间和空间去沟通呢?很多事情不是一两个电话,一两封邮件就能解决的,对我来说,就是这个问题,嗯,对我来说。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画报(the-bund)"

你可以试试点击下面这张图片↓↓↓

张家辉近两年的电影(我们还可以爱港产片一万年)(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