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动机,但数学学习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较难参与其中,往往打击学习热情现在,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实现了图文并茂、能动会变,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效果得到全面提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信息技术使数学课堂更完美:信息技术让数学思维有迹可循?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信息技术使数学课堂更完美:信息技术让数学思维有迹可循

信息技术使数学课堂更完美:信息技术让数学思维有迹可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动机,但数学学习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较难参与其中,往往打击学习热情。现在,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实现了图文并茂、能动会变,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效果得到全面提高。

五年级《小数的意义》需要学生认识和理解小数意义的两种建构方法:一是把“1”平均分成10份、100份,对应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二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得到0.1,把0.1再平均分成10份得到0.01,认识到小数是在不断细分中产生的,是精确表示的需要。

课程中,学生自主画图表示0.44的环节是教学重点:从空白的正方形、10等分的正方形和100等分的正方形这三种图中选择一个图形进行创作。孩子在选择时会出现“人云亦云”的观望状态,如何展示孩子原本真实的想法?“投票”功能大显神通,所有学生自主对3种图形投票,再借助平台的“上传”功能,集合孩子们的作品集。

为什么都不选空白的正方形?孩子们脱口而出:“太麻烦了!要想表示小数,肯定要平均分的。”选择十等分的正方形(以下简称B)的孩子阐述自己的想法:“先涂4条,表示0.4,再把第5条平均分成10份,涂4份表示0.04,合起来就是0.44。”选百等分正方形(以下简称C)的孩子立马反驳:“太麻烦了,C图平均分成了100份,直接涂44份就是0.44。”

另一个选B的同学补充:“你的想法我们赞同,可我们这样画也有好处,就是把2个4的不同之处表示出来了,第一个4是4个0.1,第二个4是4个0.01。”孩子讲的同时,顺势在屏幕上把10等分的正方形分成了100等分的。

选C的同学回应:“还是有点麻烦,你最后也要平均分成100份,还是C图更加直接。”选B的同学接着说:“做题时应该选择简单直接的方法,课堂上我们可以抱着研究的心态,把0.44的构成弄得更清楚。”热烈的掌声响起……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学生作品得到了直观的呈现,有了精彩的思维碰撞,便于从两个不同的维度理解小数的本质,更充分展现出孩子高质量的数学思考。

信息化技术丰富的表现力让这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把“1”平均分100份,表现得更加深刻。传统方法是用纸条覆盖等分线,操作中经常出现错位、不清晰等问题;ppt动画演示,100等分太密集看不清;现在,只需一个应用程序的“放大”功能,就可以实现随机放大学生指的点所对应的区间,直观呈现把“1”细分的过程。特别是,每一次学生看到数轴中那个点没有对准刻度线的时候,立刻想到还可以继续平均分成10份。正是由于“对不准”这个画面的出现,让“平均分成10份”这个动态想象自然地出现在学生的思维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受。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一定是互相成就的,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数学问题及其本质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尽显学生的思考痕迹,让学习之路变得更宽,延伸得更远!

(作者单位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11日第4版

作者:方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