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他承前五代十国,启后元明,享国319年,仅仅排在周、商、汉三个朝代之后。

宋朝拥有极高的财富和灿烂的文明,但同时他也饱受外族的欺侮,国土面积是历代大一统朝代之中最小的,孱弱的军事能力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最后灭亡在元帝国的铁蹄之下。

究其原因,不得不说与其开国皇帝赵匡胤有着密不可分了联系,正是由于他以极不光彩的方式登上了皇位,从而在他的内心当中布下一层永远难以消除的乌云,为此他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弥合,却始终无法拨云见日,最终为他的王朝埋下了隐患。

就在他刚刚登基不久,就曾经在一次外出狩猎的途中表演了一次欲擒故纵的好戏,他对自己的侍卫说:“这里没人,你们杀了我吧”。

当然,结局肯定是赵匡胤安然无恙,其他人吓个半死,他这么做到底中处于怎样的目的呢?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1)

系出名门、少年得志

赵匡胤出生在将门世家,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出生在洛阳,他的父亲赵弘殷先后在后唐、后汉、后周三朝为官,官至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相当于骑兵副司令。

赵匡胤受家庭影响,自幼也是刀马娴熟、熟读兵书。

赵匡胤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并起,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年幼的赵匡胤虽然生于官宦之家,但也深感世道艰辛。

于是在他的心里总是想着寻访明主,匡扶大业,造福一方百姓。

一次偶然的机遇,他投入了时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账下。

五代十国本是乱世,奉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这一时期的政权像走马灯一样的更替,开国皇帝无不都是武将出身,也无一例外都是昙花一现。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2)

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原是后晋石敬瑭的心腹爱将,当年耶律德光率兵灭了后晋占据开封之后,刘知远就和契丹人走的越来越近,甚至也管耶律德光叫起了爹来。

于是在契丹人撤走之后,刘知远便在开封称帝,建立了后汉,这是公元947年的事情。

刘知远死后,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郭威也成了顾命大臣。

年轻的皇帝、权重的大臣,这样的安排势必会导演出血腥的悲剧,更可况这里是五代十国。

不久后刘承佑就把郭威留在京师的家人屠戮殆尽,复仇的种子从此在郭威的内心当中生根发芽,他只需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3)

公元950年,契丹人大举犯境攻陷了内丘、饶阳,情势及其危机,郭威奉命北上抗辽,却在行至滑州的时候按兵不动了,究竟发生了什么?

此时的郭威大营早已是风言风语,什么“伴君如伴虎”,“早以和后汉刘家结下梁子”之类的流言满城飞,更是有群情激昂的将士直接把黄色的大旗撕了下来,裹在了郭威的身上充当黄袍,硬是要把郭威扶上皇位。

年轻的赵匡胤,此时此刻就在狂热的队伍之中,他没有想到皇帝还可以这样做,郭威那一身略显笨拙而同样金光灿灿的“黄袍”,在赵匡胤心底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此时想不到若干年以后,同样的情景会再次上演,而被裹在黄袍里的人会变成自己。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4)

天不假年的郭威,在954年离开了他一手创立的后周王朝,他的养子晋王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周世宗——柴荣。

正是在柴荣的麾下,赵匡胤非凡的军事才华开始得以充分显现。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高平一役,赵匡胤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大败北汉军队,身负重伤,回朝后受封殿前都虞侯。

两年之后,赵匡胤又跟随柴荣远征淮南,生擒南唐主帅皇甫晖、副帅姚凤,立下了赫赫战功。

战后,赵匡胤被晋封为殿前都指挥使,领定国军节度使,此时的赵匡胤职位已经超越了他的父亲,位列大将之列,年仅三十岁。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5)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离他“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取将相”的宏图大志只差封侯拜相了。

而就在此时,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周世宗柴荣,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病逝了,年仅三十九岁。

病重中的柴荣自感时日无多,急急忙忙的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

在五代十国这动荡混乱的几十年间里,强人林立,这方唱罢那方登场。

周世宗柴荣算是一个治国有方,胸有大志的君主,后周王朝国力强盛,也是最有希望一统江山的,奈何天妒英才,柴荣英年早逝。

连年的征战,青春正盛的柴荣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会这么早的结束,以至于染病之前都没有分封诸王,更没有立下太子,甚至在爱妻符皇后死后,后位都是一直是虚位以待。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6)

此时坊间更是传闻一则谣言:“点检做天子”,此言一出柴荣如鲠在喉,立刻更换掉了当时殿前都检点张永德,改由赵匡胤担任此职。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赵匡胤呢?

一是由于赵匡胤为其心腹爱将;二也是跟他与赵匡胤之弟赵光义有连襟之故是分不开的。

而后柴荣又匆忙的立刚满七岁的儿子柴宗训为梁王,册封符皇后的妹妹为皇后,人称“小符后”。

在安排完这一切后,一代雄主柴荣便撒手人寰,柴宗训继承皇位,史称周恭帝。

这样一来,后周朝廷“年轻的皇帝、权重的大臣“的形式再度上演,此时皇帝面前执掌殿前司的四大职务全部都落在了赵匡胤集团的手中。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7)

他们是都检点赵匡胤、副都检点慕容延钊、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明眼人都已看出此时的赵匡胤万事俱备。

正当大家都在猜测这一对孤儿寡母的后周政权能够维持多久的时候,契丹人这个中原王朝的苦主又恰到好处的出现了。

显德六年十一月份,辽联合北汉大举进攻边境,一时间朝野震动,一片恐慌。

第二年的正月,年幼的周恭帝便命赵匡胤出兵迎敌,当军队走到距离开封以东四十里的陈桥驿时又按兵不动了。

这一切是那样的熟悉,仿佛一夜之间又回到了10年前的那个早晨,同样的剧情再度上演,不禁让人感慨历史有时候真的很会开玩笑。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8)

熟睡了一夜的赵匡胤睁开惺忪的双眼,突然发现一干文武幕僚齐刷刷的跪在眼前,赵匡胤惊讶不已的喝问道:“尔等这是作甚?”

而围在身边的赵普、赵光义等人早已把黄袍取了出来,不容分说的给赵匡胤披在了身上。

惊魂未定的赵匡胤那里肯如此轻易的就范,仍然坚决推辞道:“汝等欲馅我于不忠不义乎?”当然赵普等人立刻开始一了番慷慨陈词,什么天命所归、民心所向之类的陈词滥调娓娓道来,甚至又翻出了当年“点检做天子”的谶语来,一时之间赵匡胤哑口无言。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9)

就这样,赵匡胤半推半就的穿上了众人披上来黄袍,这黄袍可比10年前披在郭威身上的那件破旗子强太多了。

黄袍加身,心花怒放的赵匡胤似乎看到了当年站在郭威大营里的他正满脸微笑的看着自己。

兵变后的赵匡胤即刻挥师开封,此时开封城内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早已得到消息,并做好了一切安排,赵匡胤的母亲杜氏听到儿子兵变成功的消息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表明,赵匡胤的这次黄袍加身定是蓄谋已久的。

公元960年正月初五,赵匡胤在汴梁称帝,改元建隆,国号大宋。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10)

布局猎场、走马换将

当上皇帝的赵匡胤,登上了事业的巅峰,达成了自己的宏愿,他的这次改元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少有的经典之作。

他严加规定,不许部下纵火抢掠、滥杀无辜,真正做到了兵不血刃、忠厚开国。

他还制定了约法三章:善待后周遗孤、不得抢掠朝廷府库房、不许欺凌前朝大臣,又奉周恭帝为郑王,所有后周大臣全部加官进爵,此举大大的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好感,为此而担惊受怕许久的遗老遗少们全都如释重负。

随后赵匡胤迅速的控制了局面,平定了少数诸如“后周三臣”的叛乱。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11)

大宋王朝的滚滚车轮稳步前行,而就在此时隐藏在赵匡胤内心深处的黑暗开始渐渐涌上心头,他担心自己登上皇位的黄袍模式又会被其他人所复制,那又该如何是好呢?

有一天,赵匡胤与自己的亲信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外出狩猎。

其实这是赵匡胤精心安排的一次测试,他们策马扬鞭、齐头并进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一起金戈铁马、风餐露宿的日子,大家有说有笑,谁也没有注意到赵匡胤的身边没有带一兵一卒。

不多时众人已是狐兔鹿獐,收获满满了,天色已是月上栏杆,赵匡胤似乎还是意犹未尽,全无归意,众人无奈也只好跟着赵匡胤继续向前走着。

猛然间前面是一片树林,赵匡胤打马便冲了进去,众人也赶紧尾随而入。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12)

这时候赵匡胤突然跳下马来,迅速的来了一番“丢盔卸甲”,之后又把兵器扔在了地上,摊开双手对众人说:“此处无人,尔辈要做官家者,可杀我而为之!”,宋朝人称皇帝为“官家”。

此话一出,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惊出了一身冷汗,纷纷下马丢掉手中箭矢,纳头便拜,口称罪过,众人连忙表示绝无二心、不敢窥视皇位。

赵匡胤看到众人磕头犹如鸡哆碎米,满意的露出了笑容,而在树林的深处则是杀气森森。

但这次狩猎的测试只能证明这般武将暂时没有反心,但五代十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处世哲学时时刻刻都刺激着赵匡胤。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13)

他担心这班战功卓的著武将一旦做大,功高盖主之时,难免也会步自己的后尘,如不即使解决,将来待到幼主登基岂不是又为他人做了嫁衣。

思前想后、犹豫不定之时,宰相赵普坚定了赵匡胤的走马换将的决心,《纲鉴易知录》记载:“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着,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宋主悟”,意思是即便你不想,你的下属们不想吗?

于是赵匡胤最终采取了赵普的建议,但他仍然不忍心像汉高祖刘邦那样“兔死狗烹”的对这些老伙计下毒手,

在他的内心当中,他还是愿意相信这一班老臣的基本忠诚,于是他自导自演了一处“杯酒释兵权”的好戏。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14)

开国的第二年,赵匡胤就迫不及待举办了一次丰盛的宴会,邀请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前来赴宴,席间赵匡胤突然大哭,发出了“为君难”的感叹,而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立刻明白了赵匡胤的深意。

石守信当即出班跪倒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骨肉也”,第二天就全都称病并交出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当然客观的说,赵匡胤对于这些曾经生死与共的兄弟们还是很不错的,封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还与他们结下了儿女亲家,当然这些都是荣职,虽贵不可言但都没有了实权,赵匡胤的心里踏实了。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15)

重文轻武、后患无穷

当然我们知道,最终赵匡胤也没有得到善终,为历史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他千防万防却没能想到最后栽在了他弟弟赵光义的手里,当然这与其母杜太后过于溺爱自己的这几个儿子有关,留下兄终弟即的遗诏,进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但赵匡胤削藩释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却左右了有宋一朝的政治命运,进而给以后中国历史的进程带来了深厚的影响。

杯酒释兵权以后,宋朝禁军的高级将领被严重缩减,曾经的正、副都检点,正、副都指挥使,都虞侯都不再设置,剩下的一些职位都普遍较低,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大批能征惯战的高级将领或退或死,禁军当中的将领大都已变得平庸无奇、资历浅薄了。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16)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而此时宋朝北方面对凶悍的契丹辽国,西面有勇武的西夏帝国,这让赵匡胤及其继任者们都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是对残唐以来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心有余悸;另一方面辽、夏等国对中原王朝的觊觎又不得不促使宋朝做出加强军备的选择,战斗力孱弱就靠提高军队数量来弥补,然而军人数量的增多,势必耗费大量的钱财来供应,又恐怕军人势力增强而难以控制。

于是宋朝设置了专门“枢密院”来总理全国军务,且不受宰相管辖,但枢密院只有调兵权却没有指挥权,领兵出征的将军又没有调兵之权,而平日负责军事训练的又是另一拨人,《宋史》记载:“……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矫惰”。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17)

这样一来,确实解决了武将拥兵自重的问题,但也严重的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皇帝对于武将的猜忌,让有宋一朝很难有出类拔萃的武将出现,相反对于文人的推崇却屡次出现文官领军出征景象,甚至连童贯这样的太监都可以率兵出征。

宋朝的军队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面对马背上的契丹、党项等人,可以说是一触即溃,正是由于如此荒唐的军备和日益沉重的负担,引发了“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两次改革,范仲淹和王安石两代人的“忧患”最终没有能够抵过传统保守势力的抵制,和宋朝“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以失败告终。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灭亡,徽、钦二帝也屈辱的被金国人虏到了遥远的北国,最终客死他乡。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18)

152年后,随着宰相陆秀夫背负着末代宋帝赵昺在崖山的纵身一跃,南宋王朝也被蒙古人所取代。

不得不说,整个宋朝的走向完全是一个自取灭亡的轨迹,纵然幽云十六州的缺失,让宋朝有着先天的缺陷,但赵匡胤早期所采取一系列打压武将的政策亦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样的政策也改变了中国自秦汉传承下来的尚武气质,有唐一代“天可汗”的荣耀不复存在,自短命的元朝后,明朝饱受倭寇袭扰、清代丧权辱国、北洋民国亦是饱受欺凌,这些焉又不是重文轻武所带来的后果?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19)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伎俩,显然不是赵匡胤的独创。

在他之前有汉刘邦,在他之后有朱元璋,哪一个不是血流成河、哀声一片,相比之下赵匡胤做的则是温和许多。

赵匡胤们为了维护自身家天下的利益而不惜手段、正是应了“卧榻之旁其容他人安睡”的名言,说到底生在帝王之家,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这是他们无法回避的选择,也是历史新陈代谢所必须经历的阵痛。

赵匡胤是怎么被收服的(赵匡胤去狩猎走进密林)(20)

参考资料

《纲鉴易知录》---吴乘权(清)

《宋史》---脱脱(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