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频道播放的古装连续剧《于成龙》,深深折服在于成龙的人格魅力之中,让人不禁好奇,在真实的历史中,于成龙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吴子牛导演执导,由成泰燊主演的电视剧《于成龙》中,以于成龙为官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在他的为官生涯之中,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故事。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是否像电视剧中展现的那样,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官呢?
历史上的于成龙,的确以清廉能干著称,曾经三次评“卓异”政绩,被康熙帝赞扬:“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龙生于明朝末年,是山西永宁人氏,字北冥,号于山。于成龙在家排行老二,母亲田氏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继娶了一位妻子,于成龙与继母关系也很好。
崇祯十二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痛陈科举舞弊的问题。因此未能入正榜,被列入正榜,仍能参加会试。会试及第之后,腐朽的统治让于成龙不愿意出仕做官,于是以父亲老病为由回到家乡。
清顺治早期,于成龙也曾经参加过科举。但是第一次科举失败了,而那个时候于成龙已经三十五岁,家庭的重担落在肩上,使他无法专心学习,于是就暂时放弃了科举。
当时于成龙长兄去世,父亲老病,需要汤药,母亲虽然康健,但是却也是暮年。上有老,下有小,家中大大小小都指望于成龙养家糊口。所以生活清贫,也无法专心学业。
父亲去世之后,守孝期满,于成龙才得以在顺治十八年,继续到国子监学习,准备出仕做官。也是这一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县令。为了“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负,于成龙辞别妻子,来到有名的贫困县罗城,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罗城县是于成龙的起点,也是他清廉为民最主要的体现。在这里担任县令期间,于成龙可以说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罗城县当时只有六户人家,土地贫瘠,就连县衙也就是三间破茅草屋。于成龙最后只能寄居在关帝庙中,在这里办理事务。
罗城的前两任县令,一死一逃。而于成龙到了这儿之后,随从的无名仆从也一样死的死,逃的逃。于成龙到这儿不久也生病了,但是他却带兵坚持工作。
为了吸引外来人民定居,恢复农业生产,下令切实解决新附百姓的定居和垦荒中遇到的问题。
穷山恶水出刁民,罗城县穷困落后,自然也不怎么服管制。所以除了贫困是罗城县的大问题之外,犯罪率高也是当时的主要问题。深知乱世用重典的于成龙,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
当时领县常来侵扰,于成龙一介书生,召集壮士,训练民兵。最后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决定亲自带兵前往缴杀“邻盗”。于成龙如此决心,让“邻盗”惊慌,最终主动求和。于成龙因此,保护了罗城县的安宁。
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罗城县逐渐恢复生机,渐渐的富裕起来,于成龙因此受到上峰赏识。此后在各地任官,于成龙都坚持自己在罗城县的作风。办事为民,大公无私,为百姓谋福利。
他一生清廉为官,去世之后,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清廷上谥号“清瑞”。正是因为他的清廉正直,一心为民,所以才受到百姓的爱戴。就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当他重新回到当初任地之时,老百姓们纷纷将他包围,像是对待亲人一样,关心他的生活,与他说些家长里短。
于成龙一生节俭,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艰苦朴素的精神一直在他身上有所体现。他在江南时,整日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因此江南人们称他为“于青菜”。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