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可能会突发奇想,为什么人每天要吃三顿饭呢?一日三餐中,早餐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但快速发展的社会让很多人没时间好好吃一顿早餐,中午餐又都是叫外卖,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吃晚餐,又在街边的小摊草草解决了一下。
甚至还有不少喜欢晚睡的朋友,晚餐不吃,硬是等到晚上11点过后开始吃夜宵,和朋友一起蹦迪泡酒吧。这已经和“一日三餐”的理念背道而驰,但这些夜猫子们觉得自己的身体没什么变化。所以,问题来了,到底是谁规定了人一天要吃三餐,又是谁规定了三顿饭的时间呢?
事实上,在历史上主要出现过“两餐制”和“三餐制”。中国古代就是采用两餐制,吃饭的时间分别是辰时(早上7:00~9:00)和申时(下午15:00~17:00),这两个时间段吃饭分别叫做朝食和晡食。
由于中国古代是农业大国,人们依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跟着太阳走,所以在天亮之后和天即将黑下来的时候吃饭,是最合理的方法,不用烧火照明,太阳完全落山以后,就回屋子里睡觉了。
由于白天的时候,大家要在田间干活,纯人工料理的田地很大,工作量繁重,因此男人们干脆不回家吃饭,省得耽误时间。不过在农忙的时候,有些妇人会提着自己做的小点心下田,送给劳作的丈夫。也有些男人干脆下田的时候带一些干粮,填饱肚子。
再加上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或多或少都有点宵禁的规定,一直到宋朝时期,饮食文化盛行,饭店酒肆能开到很晚,宵禁时间也被逐渐取消。在此之前,吃饭仅仅是给人提供生活和劳作的能量,没有夜生活,只吃两顿饭也足够了,还能省点柴火。
当然了,两餐制主要针对的是老百姓,王公贵族们在一日两餐之间还有各种加餐,他们不用省柴火和粮食。直到中国南方地区开始富裕起来,老百姓们的日常饮食也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根据《清稗类钞》记载:“我国人日食之次数,南方普遍日三次,北方普遍日两次。”
可以确定的是,在汉唐到宋朝的这段时期里,两餐制到三餐制的变化逐渐影响到大部分中原地区,不过反映在老百姓身上还没那么明显,最多就是根据农闲农忙的时候,百姓们自己加餐,在中午这个时间段自己在吃一顿不算正餐的饭。
后来到了民国时期,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西方人普遍一日三餐,于是这个文化也为大部分中国人带来改变。夜生活变得丰富了,人们不止是烧柴火做饭了,有煤油灯来照明夜晚了,越来越多方便生活的东西进入百姓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不再是种田、经商。
三餐更符合作息规律,也符合肠胃的消化规律,两餐间隔4~5小时,正好是胃排空食物需要的时间,放到我们的生活里,正好是早餐、午餐、晚餐的时间段,觉得饿了就吃下一顿,肠胃没负担。
另一方面,一日三餐和多数人的工作生活作息契合,早上7:00吃早餐,中午12:00吃午餐,晚上5:00吃晚餐,到了10:00以后,就是大家逐渐放松自己,准备去睡觉的时间了。
话说回来,到底是谁规定了我们三餐吃饭的时间呢?应该是越来越快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便利的生活,以及研究人体健康的医生和营养师们。其实在中国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人们依然保留着一天吃两顿饭的习惯,还是跟着太阳的脚步生活。但一天吃两顿饭,对现在的人来说实在有些艰苦,能大口吃饭的我们何其幸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