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叶超 陈燕

大溪沟老面(一袭长衫一腔热血)(1)

人是万物的镜像。徜徉过高山大海,最终还要到人山人海里寻找答案。小时人物,给你奉上与众不同的人物故事。在这里,读懂世相。

徐天鹄换上一身湖蓝色的长衫,拂起下摆,安静地坐下来。

“啪”地一声,醒木脆响,他两眼一瞪,声音洪亮:“书上道:武松过十字坡见那孙二娘……”

这架势一看,跟评书大师单田芳无两样。不过,与单田芳的一口京腔不同,他说的是地道的杭州方言,徐天鹄一人饰演多重角色,声情并茂地讲着《水浒传》的经典桥段,根本看不出他已经74岁。

大溪沟老面(一袭长衫一腔热血)(2)

10月9日,杭州下城区朝晖街道百姓书场重新开放,徐天鹄成为了继大年三十过后头一个复工的说书人。

从事杭州评话这一行近60年,徐天鹄保持着天天说书的节奏。这个假期有些长,他在家也没有停止练习:“七八本书都装在我的脑子里,其他事情都能忘,评书忘不了。”

1】曾经,“杭州评话”很受欢迎

杭州评话,俗称“大书”,是江南评话的一支,是用杭州方言评说历史的曲艺形式,说书艺人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变化,表现故事人物的情绪变化和性格特征。它起源于南宋,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评话都是说书人在书场、茶楼里表演,就着一杯茶,很多人能听半天。”徐天鹄说,最热闹的时候,这款“杭州味道”很受追捧,基本常常都座无虚席。

徐天鹄是杭州人,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父亲打零工,一有空就坐在茶楼里听评话,他常常跟着,一来二去,记性好的他,竟然能有模有样地说起来了。

16岁那年,徐天鹄拜王永卿先生为师,学习杭州评话王派《水浒传》、《岳飞传》,三年后开始独自说书。后又向蒋有霖先生学书《彭公案》,向安忠文先生学书《天宝图》等。

他一边做着机修工,一边练习说书的基本功。“这一行需要天赋,更多的还是要勤奋,要看很多书,知道很多故事,要很深入地了解人物,把故事的精髓把握住,再用自己的语言、肢体、表情等等演绎出来,这需要很多年的经验积累。”1978年,徐天鹄32岁。

“那时候杭州评话还是很有市场的,几乎所有茶楼、茶室都有说书的,红白喜事都会请评话艺人去。”那个时候,最多一天他要赶三个场。

2】单单一本《水浒传》,就要讲7个月

台上的徐天鹄,右手拿着纸扇,时而坐下,时而站起,时而手舞足蹈,活灵活现地讲着故事。

大溪沟老面(一袭长衫一腔热血)(3)

大溪沟老面(一袭长衫一腔热血)(4)

大溪沟老面(一袭长衫一腔热血)(5)

大溪沟老面(一袭长衫一腔热血)(6)

听着听着,好像有些不对。

“矮脚虎”王英与“一丈青”扈三娘成亲,当晚李逵和刘唐去闹洞房,闹出了不少笑话。《水浒传》里有这内容吗?

“他讲的很多事情,都是书里没有的内容。”一个听书的大爷道出“玄机”。说书版本的《水浒传》与施耐庵所写的大不相同,那是评话艺人千百年口口相传而来。

徐天鹄是杭州评话王派的传承人。王派重说不重演,通过细腻的说表,真切地描述环境、情节和人物的性格。“评话虽然说的都是《水浒传》《岳飞传》之类的古典小说名著,但评话艺人对原著进行了润色加工,有很多原著没有的东西,加上在说书过程中会有大量即兴发挥,谈古论今,因此听评书比读小说更有乐趣。”徐天鹄趁着闲暇之余还创作了剑侠书《三剑侠》、《血滴子》等现代书片段。

就像连载一样,徐天鹄口中的段子若按每天讲两小时计算,可以连续讲上两年。单单一本《水浒传》,就要讲7个月。

“我可以说,如果连续来听三天,我保证你后面天天都想来。”徐天鹄笑。

3】团员年纪越来越大,能上台的越来越少

随着老式茶室书场渐渐关闭,杭州评话这种传统艺术的听众正在流失。

10月13日下午,朝晖街道的百姓书场里,稀稀拉拉二十多个人,全是头发花白的老人,花个4块钱,喝着茶,嗑着瓜子,听着评话,有的人甚至打起了盹儿。

大溪沟老面(一袭长衫一腔热血)(7)

大溪沟老面(一袭长衫一腔热血)(8)

但这没有影响台上徐天鹄的认真。

“正常的,我刚来第一天,就三个人,我也照样说了两小时。”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可娱乐的活动多了,听书的就少了。

那时候,杭州曲艺团解散,他着急了。一身本领,一群说评话的人,怎么办?

徐天鹄扛起了大旗,将伙伴们聚在一起,2006年成立了杭州评话艺术团,自己担任团长,深入到各个基层书场去说评话。不仅仅杭州,宁波、绍兴、象山等地也都有他们带去的评话。

残酷的现实还有,团员年纪越来越大,能上台的越来越少。

听众也是,年纪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少。

“挺难过的。有些人真的天天见,结果哪一天就突然不来了,那种失落感和悲伤就会涌上来。”徐天鹄说,虽然这样一行没有退休之说,但是他什么时候离开舞台,他也不知道。

4】74岁他担心这一行后继无人

两个小时的评话,中途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

徐天鹄休息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桌上的帕子擦汗。“里面的衣服都湿了。这一行,其实很费体力。”他手心里都是汗,连水杯的盖子都很难拧开,大口大口地喝茶。

大溪沟老面(一袭长衫一腔热血)(9)

大溪沟老面(一袭长衫一腔热血)(10)

74岁的年纪让他觉得一年比一年吃力。

和这些比起来,他更担心这一行后继无人。

观众席上,一个小伙子在老人中有些格格不入。

“我听评话有五六年了。”小胡在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工作,特意来帮徐天鹄录视频。他受父母影响,从小喜欢杭州评话,但他自己完全不会,“学起来太难。”

2008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杭州评话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天鹄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评话的传承人,也担任起了寻找徒弟的重任。

“以前有过两个徒弟跟着学,但都半途而废了。不说如今熟知评话的人极少,即使有想学的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他们也不得不整天为生活或学习而忙碌,做不到全身心投入。而且学习杭州评话,还得考虑到品质、天赋、生相、方言等各方面的能力。”徐天鹄觉得,传承杭州评话的关键还在于培养新的听众群。“杭州评话这个遗产现在还是‘活’的,只要有听众这潭水,那杭州评话这条‘鱼’就会一直活下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