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地、菌材培养、采收及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贵州天麻的无性繁殖栽培和有性繁殖栽培技术,形成一套适宜贵州天麻种植的技术体系。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属兰科(Orchid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之一,最早以赤箭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多以块茎入药,具有极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过去多为野生,近年来采用人工栽培获得成功。近年来,贵州天麻发展迅速,日本药学博士难波恒雄在专著《汉方药入门》中称:“天麻佳品出贵州”。2012年5月,产值居“贵药之首”的天麻产业,获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贵阳市科技局的联手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将天麻列于西南区域大宗药材,予以重点扶持。《贵州省“十二五”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规划(2012—2015年)》均提出将天麻作为优先重点支持发展的中药材之一在政策、资金、行业指导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本文总结了贵州省多年来种植天麻的经验,从选地、菌材培养、采收及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贵州天麻的无性繁殖栽培和有性繁殖栽培技术,以期形成一套适宜贵州天麻种植的技术体系。
1 选地
天麻主要分布于海拔700~2800m范围内,集中分布在1400~1700m海拔之间,野生于高山林间或竹林地中。天麻喜凉爽气候、湿润环境,以夏季温度不超过25℃的凉爽气候和年降雨量1000~1600mm、空气相对湿度80%~90%、土壤含水量40%左右的湿润条件,天麻生长良好。天麻喜生长于疏松的土壤中,需含有较多的腐殖质,透气性良好,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和排水性能。在粘土中生长不良。一般生长在偏酸性土壤中。栽培时多选择竹林或郁闭度不是很大的杂木林,土壤以富含腐殖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常年保持湿润的生荒地为最佳。
2 菌材培养天麻栽培首要环节就是要培育好的蜜环菌材,蜜环菌材要求发菌快速、生长旺盛及无杂菌污染。菌材宜选青杠树、栓皮树、板粟树、桦树等阔叶树种(棕、樟树除外)的树干或枝条,贵州常见的菌材培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新段材拌已接种或已感染蜜环菌菌材培育法
2.1.1 蜜环菌用量及接种方法
培育时间:用于无性繁殖播种的菌材可在每年6—8月培育,用于有性繁殖的菌材,在海拔1500m以上的地区宜在9—10月培育;海拔1500m以下的地区2—3月或9—10月均可培育。
蜜环菌用量:蜜环菌用量按每平方米用蜜环菌生产种1袋(1kg),接种之前,先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新椴材上的鱼鳞口掰开,每个鱼鳞口内放入指头大小的菌种并用力往鱼鳞口按压,操作方法见图1。
图1 鱼鳞口接种
2.1.2 菌材摆放
放入蜜环菌的菌材,按鱼鳞口的方向,正一节、倒一节,再正一节、倒一节的方式依次平行摆放,摆放完成以后,在平行单排间放入一层新鲜椴材,每节间间隔3~4cm,间隔处摆放细枝条,并在新椴材两端和细枝条上点播适量菌种,然后覆盖一层砂壤土,厚度以将新椴材和细枝条刚好掩盖为宜,同时浇撒适量清水,将新椴材、细枝条和种植土均匀打湿,最后覆盖15~20cm厚的种植土,表面做成龟背形(见图2)。
图2 菌材摆放法
2.2 固定菌床培育法
此法实际上是上述方法的再完善,其与上述方法不同之处主要有3点:在椴材的层与层之间铺垫的是一层厚1~3cm的枯树枝叶;椴材的层数少,一般为2~3层,且菌材之间的距离增大至4~6cm(见图3);固定菌床培养法的培养穴为天麻种植穴,而上述的方法培养穴为专门培养生产菌材的培养穴。用该法培育菌材后,可直接用于天麻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播种。
图3 菌床培育法
2.3 “三下窝”法
11—12月麻种(白头麻)收获后,采取将种植菌种、麻种、新鲜椴材(包括枝条)三者同时放入栽培穴的栽培方法,一般情况下不用此法,具体步骤为:按图2方法摆放底层新椴材、新枝条,接入适量蜜环菌菌种,填充种植土(以盖过新椴材、新枝条为宜),并浇洒适量清水;与底层新椴材对齐,摆放上层新椴材、新枝条,并按图1鱼鳞口处点放种植菌种块和麻种,点播天麻种时,尽量将较粗枝条斜面口与天麻尾部紧靠菌种块,以使新枝条、麻种尽快接菌;在其上填充6~10cm厚的种植土,并覆地膜;在地膜上覆一层土,使表面呈龟背形。
2.4 菌材培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菌材培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所用的蜜环菌种植种、菌枝、菌材必须无杂菌污染,菌材要用新鲜、未腐朽的椴材并充分吸水;培育菌材的培养穴不宜过大、过深,以防杂菌浸染或穴内集水,造成菌材腐烂和蜜环菌老化死亡;新椴材上面的覆土层要有一定的密度,掌握湿而不紧,覆土过虚易发生杂菌感染;菌材的室内外培育,穴内温度应控制在19~26℃,盛夏在室外培菌,穴面上应有遮盖物,并适当浇水,以防蜜环菌死亡。
3 天麻栽培技术
3.1 天麻无性繁殖栽培技术
3.1.1 栽培时间
贵州10月下旬—11月下旬和初春的2—3月均可种植。
3.1.2 麻种用量
麻种靠近菌材摆放,按1根菌材上摆放麻种50~60g计,用种量在0.6kg/m2左右(一层)。
3.1.3 菌床种植法
先挖开培育好的菌床,除最底层菌材不动外,将上部菌材、菌枝等全部取出。然后,在底层菌材两侧的鱼鳞口处及其两端分别播上1个麻种,摆放1.5~2.0kg的菌枝,覆1层3~5cm厚的种植土;再按底层菌材的排列方法栽培第2层,菌材充裕的地方可在第3层上摆放1层新椴材,让其自然感染,作为下一年种植时使用;全部栽种结束后,上覆1层10cm厚的种植土,再盖1层枯枝落叶或杂草等做保湿。
3.1.4 菌材拌栽法
在挖好的种植穴底部铺1层10cm厚的种植土,将培育好的菌材平行摆放在种植土上,菌材之间的距离为5~8cm,按菌床种植法进行麻种种植,采用该法时只种植1层。
3.1.5 菌材加新椴材种植法
在菌材紧缺的情况下或种植经验成熟时可采用此法。具体方法为:在种植穴底按1根菌材加1根新椴材的方式依次交替摆放,材间距离及麻种的摆放方法同菌床种植法,一般种植2层,最后覆1层10cm厚的种植土。
3.2 天麻有性繁殖技术
3.2.1 人工授粉技术
3.2.1.1 种麻种植时间 10月下旬—11月下旬和初春的2—3月。
3.2.1.2 人工授粉时间 每年3—7月。天麻的人工授粉必须在开花当天或花后1~3d内完成。
3.2.1.3 操作方法
用左手轻轻捏住天麻花的子房外壳,右手按握笔的方式握住牙签,用牙签挑掉花的唇瓣,露出合蕊柱,再用牙签轻轻挑起合蕊柱顶端的花药帽和花粉块,除去花药帽,留下花粉块,将粘在牙签上的花粉块粘在合蕊柱下端凹陷的柱头上即可。
3.2.1.4 采收
果色渐变深暗,纵棱线日益明显,表示蒴果即将成熟。纵棱突起,用手指轻捏果实已觉变软,为采收时期,每日由下而上依次将果序上1~6个成熟的果实采下。
3.2.1.5 拌合
取成熟果实,用镊子夹开裂,将种子抖入小烧杯中,以每7~10个果实的种子配1kg萌发菌,将种子与萌发菌混匀,装入塑料袋;置于温度20~25℃的培养室内培养2~3d即可。
3.2.2 天麻有性繁殖栽培
3.2.2.1 菌床接菌播种
利用预先培育好的固定菌床或菌材播种。播种时除去固定菌床上层表土,取出第1层菌材,露出下层菌材约1/3,铺2~3cm厚的1层壳斗科植物湿树叶;将拌好种子的菌叶分成2份,一份均匀撒在湿树叶上,按原样放回菌材,菌材间距3~4cm,盖种植土质与菌材相平;再铺1层2~3cm厚的湿树叶,将另一半菌叶均匀撒在湿树叶上,按底层排列方法放回第2层菌材。播种的层数视情况决定,一般1~3层均可;覆盖10cm厚湿土,穴顶盖1层杂草保湿。
3.2.2.2 生产种、菌枝播种
利用蜜环菌生产种或菌枝伴萌发菌播种。此法与菌床接菌播种的方法基本相同。播种时,新挖种植穴,规格一般为100cm×50cm×30cm,在穴底铺1层2~3cm厚的壳斗科植物湿树叶,再撒50%菌叶,摆新椴材8~10根;将培育好的蜜环菌种植种0.5kg或菌枝1.5~2kg从培养瓶或穴中取出,将种植种以手指状大小放入新椴材鱼鳞口或在椴材鱼鳞口及两头各放菌枝5~6根,覆土与椴材平。用相同的方法播第2层;在穴顶覆10cm厚种植土,并盖一层杂草。
4 田间管理
天麻栽培的田间管理主要包括水分管理、温度管理及病虫兽害防治。水分管理主要是防旱和防涝,要经常检查窖内湿度。保持空气湿度70%~90%,土壤40%~50%。在秋季应控制湿度,以避免密环菌过度生长,菌材营养耗尽后反食天麻。雨季做好防涝措施,旱季注意喷水保湿。温度管理包括防高温和防冻,注意经常检查窖内温度。种麻在15℃萌发,生长适温均为25℃左右。蜜环菌6~8℃开始生长,20~25℃生长最快,超过30℃停止生长。温度过高时应采取遮盖等措施降温,同时应做好种植地小气候记录。病虫兽害防治主要以综合防治为主。
5 采收及麻种储存
天麻的最佳采收期应在其休眠期采收。冬栽的第2年冬或第3年春采收;春栽的当年冬或第2年春采收。贵州在霜降后可开始采挖。休眠期采收,加工折干率高,质量好。采收时,细心起上,勿损伤麻嘴或块茎。待菌材现出后,先取菌材,再取天麻,将商品麻、种麻、米麻分开盛放。箭麻按大小和形状分等级,洗净泥土后迅速加工入药。种麻留种,米麻和白麻继续培育,白麻摘除营养繁殖茎后栽种。种麻须在24h内进行,方法为在室内铺一层4~5cm厚的湿润沙土,在上面铺1层3~4cm厚麻种,再盖沙土、铺麻种,可铺7~8层。室内温度5~20℃以下。每月检查1次,注意保温保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