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时候,出现了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刘歆(xin),他是当时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因精通诗书,善于写文章,年轻时就被汉成帝召入宫中做黄门郎,也就是内廷侍从官。后来,奉命与父亲刘向共同掌管校勘与整理文献典籍,成为汉代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

汉哀帝继位后,刘歆负责总校(jiao)群书。他在广泛阅读大量秘藏古籍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传》。刘歆翻阅后认为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典籍,但有些地方又似懂非懂。当时的丞相史尹咸对《左传》很有研究,刘歆一边虚心向他请教,一边自己刻苦钻研,终于精通了《左传》的义理,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一般的学者研究《左传》多把注意力放在古语古字上,照字解释书中词句的意义。刘歆则完全不同,他用《左传》解释《春秋》经文,把章句义理阐发得更加深刻明白,从而也使刘歆对《左传》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他上书哀帝,建议为《左传》等古籍专门设立学官。

哀帝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让刘歆与朝中的五经博士讲论《左传》等一批古书,深入研究它们的思想内容和意义。博士们既没把刘歆看在眼里,又不同意为《左传》设立学官,都不肯参加讨论研究。

博士的态度使刘歆十分气愤,他提笔给管理博士的太常写了一封公文。他在文中首先论述了校勘整理典籍的意义,指出历代以来,由于政府执行禁止私家藏书的法律,致使学术濒于灭绝,危害巨大。刘歆接着揭露了博士孤陋寡闻,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他们害怕别人识破自己的私意,所以宁愿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而不肯探求新道理和学问。

刘歆的言词十分激烈,击中了博士们的痛处,遭到他们的怨恨和诽谤。刘歆知道自己很难在朝廷呆下去了,便向哀帝请求到很远的地方做了个小官。

成语故事遗老遗少(成语故事抱残守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