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洵苏辙谁是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时崛起的秘密)(1)

文:心月重逢(读史特约作家)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孩子生来就有“个体差异”,如果把孩子比作一粒种子,那么影响种子成长的因素太多了。先天的遗传因素不可忽视,后天的成长环境也很重要。正如我们作为父母,与别人相比也并非最优秀。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呢?

纵观古今,有整个家族满门文豪的,也有寒门出英雄的。我们非常熟悉的唐宋八大家之“三苏”,不正是“一门三文豪”吗?

这“三苏”中的父亲苏洵,故事就很富有传奇色彩。《三字经》中传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可以说,苏洵是“大器晚成”。

苏洵很聪明,正因为如此,常常仗着聪明,学习态度就不认真。他总觉得自己比同龄人高明,读书有何难?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那么,苏洵的父亲如何教子呢?

苏轼苏洵苏辙谁是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时崛起的秘密)(2)

苏洵生于现今四川眉山,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甚至结了婚,仍终日嬉游。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苏洵不知有生死之悲,仍未发奋读书,其父“纵而不问”。

苏洵这般玩世不恭,其父如此淡定。我们不得不佩服苏洵的父胸襟宽阔。让孩子自己体味人生悲喜,苏洵的父亲其实已经做到“不教就是最好教”。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大的动力是基于自我实现需要的内力。

直到母亲病故,苏洵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不幸落第。他找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苏洵一把火,全烧了。他重读《论语》、《孟子》以及韩愈文章,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苏洵闭门苦读,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

苏洵自己反思体会到“聪明反被聪明误”。正是因为自己骄傲自满,目空一切,造成自己在学术上毫无进步。当一个人发自内心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才会又羞又愧,悔恨交加。

假如苏洵的父亲不是给孩子空间,自己体会感悟,而是又打又骂,亦或是从小到大不断唠叨责骂,又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如果不是苏洵一把火,烧了自己的旧作。而是他的父亲这样做,那么苏洵还会发奋努力吗?在中国古代,一般父亲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很严格地。如苏洵父亲这般,我们怎能不佩服他的智慧?

人生之路,平坦的也好,坎坷的也罢;温暖的也好,凉薄的也罢,都需要自己去体味、面对。

四年后,苏洵进京考试落榜,第二年回家闭门苦读。苏洵先是居家读书,同时教授苏轼。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洵曾去四川阆中探望哥哥苏涣,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绩很好,颇受感动。苏洵各地游学,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经过五六年的刻苦研读,苏洵学问已成。

三十六岁那年,又离家出外游学,自眉州出发到嘉州,游峨眉山,然后顺流而下从夔州巫峡下荆诸,准备前往京师。夫人在家教授苏轼读《范滂传》。

三十八岁到四十六岁,苏洵继续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苏洵多次远游,和成都官员张平交好,张平曾向欧阳修举荐苏洵,未果。

四十七岁的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

苏轼、苏辙兄弟俩同时中榜。苏轼当时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于是,“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许多考生,学习他们朴实高古的风格。

苏辙兄弟登科时,苏洵想到自己曾科场失败,叹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苏洵的才华,未必是二子的榜样,但是他的努力和自律,一定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苏轼苏洵苏辙谁是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时崛起的秘密)(3)

兹认为,苏门三文豪,成功之道在于:

一是苏洵大器晚成,他父亲的态度。苏洵二十四五岁了,“甚至结了婚,仍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苏洵仍未发奋读书,其父‘纵而不问’。”我想,正是苏洵父亲的“纵而不问”,才有了后来的发自内心开始发愤。这种主动学习的力量,非常强大。

二是苏洵作为父亲,陪伴孩子读书。我们可以想象,三苏在家读书的场面,温馨感人。如果苏洵外出游学,母亲又会陪伴孩子读书,读《范滂传》这样的名人传记,是非常好的德育教育。只要苏洵回到家,就会陪孩子一起读书。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太重要了。无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诗词文章,苏洵对苏轼兄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苏洵引导孩子读书,也是破费心思。相传苏轼、苏辙兄弟小时候非常顽皮,不思学习,贪图玩乐。苏洵经常教育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这样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收效甚微,尽管如此,苏洵并没有采用“棍棒”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引导,诱其入门。

据记载,每当孩子玩耍时,苏洵就躲到他们能看得到的一个角落里看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的时候,他又将所读之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这个“怪现象”,以为父亲读的是什么好书。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仔细阅读。慢慢地,他们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自然而然地,苏轼兄弟驶入成才的轨道。

我们会发现,苏轼兄弟自身的天赋固然很重要,同时父亲的诱导、陪读都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当然,即使我们学习苏洵的教子方法,也未必一定会“一门三文豪”。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如苏洵一般付出时间、精力、心思引导、陪伴孩子,无疑会让孩子爱上读书。只此一点,便是送给孩子的珍贵礼物。阅读,将带给孩子走向一个广阔的天地。

三是苏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正是因为他多次游学,增广见闻,才使他的文章妙语连篇,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笔势雄健。

现代家庭,如果能引领孩子“读万卷书”,那么“行万里路”已经不是难事。然而“只爱游玩,不爱读书“便是大问题了。多少父母感叹,孩子不爱读书。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如果说苏洵是自我教育,那么苏洵教子就是引领、陪伴和榜样。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又能引领、陪伴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便是好的。

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领者。希望孩子走多远,你就应该要求自己走得更远;希望孩子攀登多高,你就应该要求自己攀登得更高!

“一门三文豪”可以说是奇迹,历史罕见。然而“苏门教育”,值得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教育,“先教做人,后教学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所应具备的一些礼仪与规范。无论是苏洵的自我教育,还是他的教子之道,都离不开这些经典文化的影响。读书人不只是读“四书五经”,而是反复读,熟读成诵,并且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从儿时开始诵读,终其一生都在研读,对于人格的塑成何其深远?

中国几千年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中,人格教育放首位,然后做学问。不像现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专门为了职业,为了赚钱,基本人格养成教育都没有。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有过感慨:

最近七八年中间,我带了年轻同学们,拼命推广儿童读书。社会上把我的意思理解错了,说我推广儿童读经,好像提倡复古。但是我提倡的是“中、英、算”一起上,包括四书五经在内,尤其是唐宋以前的经典,要读诵、会背、默写,还有英文经典,并且要练习珠心算(珠算熟习以后,心里有个算盘作心算就很快)。

这是文的教育,还要武的教育,艺术的教育,融合人格养成教育一起来。看上去内容很多,实际的安排很科学,效率很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智慧得到开发,自己会读书,体魄健康,知道怎么做人,会懂得东西方的传统文化,可以谈开创未来了。

我很欣赏南怀瑾老师提倡:国学经典、英文经典、珠心算、运动、艺术等方面结合的教育。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接受这样的教育,那么真的就是中西结合、开启智慧、健身健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