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宜早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苏轼36岁任杭州通判(知州的副职)期间写的。造就杭州西湖的美景是许多人接力奋斗的成果,这里也有苏东坡的一份功劳。
这一天苏东坡与友人在西湖饮宴游览。开始时天气晴朗,后来就下起了雨。在一般人心目中,这样的遭遇真扫兴。可是苏东坡并不觉得有什么扫兴的,他已经陶醉在西湖美景当中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千顷涟漪,西湖碧波荡漾,鳞光闪闪,天气晴朗,景色多么美好。没想到后来却下起雨来。你不要扫兴,你看,西湖周围的群山笼罩着轻纱般的雨雾,迷迷蒙蒙,这其实也是一种奇妙的景色呀。
水光潋滟(lian4yan4):形容湖水满盈,水波荡漾。方:才、正。山色空蒙:形容山上的景物迷迷茫茫,似有若无。“空蒙”也写作“空濛”。奇:奇妙。
题目中“初晴后雨”四个字,是叙述事实;而这两句诗,则是写感受,表现了苏东坡的自然审美:晴朗固然好,下雨也很奇妙。
后两句拿西施姑娘的梳妆来作比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正像西施姑娘,本来就是天生丽质,不论是淡扫娥眉,还是浓施粉黛,都一样的美如仙人。西子:西施,美艳异常,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婵、杨玉环)之首。名施夷光,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春秋末期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实施美人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腐蚀吴王,最后灭掉了吴国。后人称西施为西子,表示尊敬和喜爱。总相宜:都合适,恰到好处。有一个语言问题需要提醒:诗中的“淡妆浓抹”,有的读者会说成“淡抹浓妆”,词语的搭配改变了,尽管不妨碍意思的表达,却妨碍了平仄的谐调。
现在我们来理一理这首诗的思路。开头两句说,西湖的晴姿雨态一样美好。第三句说,这一点可以拿西施姑娘来作比喻。西施的哪一点可以拿来比喻呢?第四句回答说,西施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一样美丽。这一点恰好可以比喻西湖的“晴姿雨态一样美好”。有的读本还更进一步写道:“晴朗的西湖就如同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好比淡妆的西施,一样美丽。”这样把晴朗、雨天、淡妆、浓抹,拆开来一一对应,用心太细,适得其反,过于琐碎,反而大大损伤了诗的美感,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本诗的第三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本来在结构逻辑上是个过渡句。但是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首诗在流传的过程中,在多人反复解说中,第三句倒成了本诗的核心,而其它三句成了仅仅是它的解释和说明。
人们的兴趣由原来的欣赏“晴姿雨态”与“淡妆浓抹”的比喻之妙,转而欣赏“西湖”与“西子”的比喻之妙。认为这个出色的比喻道尽了西湖的好处——视角开阔了许多,是以眼前现实可感的山水美景,与传说中的人物来作比喻,虚实相喻,遗貌取神,不但把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而且把诗人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襟、豪宕的情怀,表露得无比充分。
这样转移的客观效果,是创造了“西湖—西子”这种双重的无尚的美。从此,西湖有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别名:西子湖。
这种转移,对于作者原来的语意,无疑是一种曲解。但是,对于诗境的开拓,又无疑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创造。这种转移,是众人参与诗意创造的结果。仔细考察起来,这种转移也影响到一些词语的正确解释,必须引起注意。比如“相宜”,什么跟什么“相宜”?诗的本意是说西施姑娘怎么妆扮都合适,都恰到好处,都美丽无比。可是有人却这样解说:西子与西湖的比喻怎么看都很相宜。这个解说怎么样?细微处有点角度偏差吧?
《王老师说诗文》专栏入选青云计划优质图文奖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纪念成绩单
王宜早
王宜早,南京晓庄学院教授,学者、诗人、书法家。1942年生于江苏宿迁,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担任过南京三中语文教师、南京市教研室主任、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卫生部处长、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王宜早自幼学习书法,后师从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沈子善教授,主攻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兰亭集序》,立定根基,广收博采,数十年潜心钻研,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和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