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君:“花园”第19期,我们终于等到了这部年度爆款女同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继五月份在戛纳电影节上斩获主竞赛最佳编剧及酷儿金棕榈奖后,又一路披荆斩棘,在后半年颁奖季拿下不少重要奖项。有人说,本片堪称女版《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你们觉得呢?
栏目| 花园
作者| 小飞侠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回望今年戛纳电影节,除了阿莫多瓦、昆汀、达内兄弟等重量级导演外,也不乏涌现出一些日渐成熟的黑马。其中,瑟琳·席安玛执导的LGBT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便凭借着令人惊艳的美学呈现博得不少喝彩,最终荣获酷儿金棕榈奖,以及主竞赛单元的最佳编剧。
早在2007年,法国导演瑟林·席安玛就曾以《水仙花开》进驻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并在2011年以《假小子》获得柏林电影节泰迪熊评审团奖。
《水仙花开》
《假小子》
2016年,她还在大热的法国动画片《西葫芦的生活》中担任编剧之一。换句话说,席安玛是第一次以导演身份进入三大的主竞赛。当时戛纳首映后,有人就说,《燃烧女子的肖像》肯定将成为今年的LGBT爆款黑马。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于1760年的法国布列塔尼,肖像画师Marianne来到伯爵家中,为待嫁的Heloise小姐画肖像,用以寄给未婚夫,待大喜时使用。Heloise一开始被定格为脾气古怪刁钻的大小姐,直到遇上Marianne后变得格外明艳迷人。朝夕相处下,两人便坠入了爱河。
影片中最触动人心的时刻,便是那幕“燃烧”戏。在日落西山之际,Marianne用迷醉的目光紧紧地盯在Heloise身上,随着暗潮涌动的配乐,镜头借由Marianne的视角一动不动地投向Heloise,在火光的映照中情意萌动,如此迷人而明亮。
但影片本身并不完全满足于两个人的私密耦合,相反,导演还通过角色展现了对艺术创造上的理念和追求。瑟琳·席安玛用俄狄浦斯和欧律狄刻的传说暗喻了影片最后的结局。对爱人的记忆,以及对爱情的甜与苦的感知,是否能在现实中赋予更多的艺术意义?导演在影片中给出了答案:“他做出的不是情人的选择,而是诗人的选择”。
作为一部作者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在字里行间满是一丝不苟的笔触。与大部分古典戏剧一样,它同样是在结尾处落下明确的句点。而片名中的燃烧(on fire)不仅是指代影片中点燃肖像时的烈火,更是两人心中熊熊燃起的情爱之火。
Heloise在影片中的形象同样也是二元的。其一,她是画作中抽象的姿态;其二,她是现实中充满质感的身躯。而席安玛导演则以独立隔绝的空间,弥合了两位女主之间的物理距离,同时强调了他们破碎的、周而复始的情感羁绊。
得益于导演席安玛在场景及道具上的精细布局,影片从色调到构图很容易让人想起欧洲18世纪的文学和艺术风格,从洛可可到浪漫主义的过渡。影片并没有在故事时代背景上给出任何明确的信息,但通过人物的装束及打扮,我们能够精确地感受到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
在18世纪末期,随着洛可可风尚的式微,整个欧洲大陆上便兴起了英式质朴平实的着装风尚。而且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大部分女性的衣橱里其实只有一到两件衣裳。像Heloise这样的普通贵族小姐,也不过是稍微多几件丝质华服。
席安玛首次涉足古装剧,电影开篇还是一幅谨慎而端庄的古典水彩,而随着人物关系转变,慢慢成为了一幅生动饱满的肖像油画。两位女主角在彼时的社会现实中“偷出”的浪漫关系,带有女性特有的对陌生关系的不安全感和警惕之心。从警觉到观察,从触碰到动心,影片以浪漫的笔触晕染出一种“两颗灵魂真心相对”的窃喜。
难得的是,影片《燃烧女子的肖像》还是一部以女性电影人为绝对主导权的作品。而以往在戛纳掀起讨论热潮的如《卡罗尔》《阿黛尔的生活》和《小姐》等,则全是男性导演的作品,演员也主要是异性恋。
《卡罗尔》
《阿黛尔的生活》
《小姐》
相比之下,这部《燃烧女子的肖像》不仅在创作上更具女性视角,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导演瑟琳·席安玛与女主角阿黛尔·哈内尔也曾是一对恋人。
瑟琳·席安玛和阿黛尔·哈内尔曾是恋人
纵观近几年的世界影坛,LGBT题材已从早年间单纯关注同性之爱的交错关系,逐渐地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融入了社会议题、个体与外界的关系,又或者是个人成长等。而不乏有很多影迷会将《燃烧女子的肖像》对标前年大热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在电影史甚至是艺术史上,男性眼光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席安玛以女性视角创作的这部电影,首先在视觉上便与以往的同类题材形成了鲜明对比,将线条柔和的油画与隐晦暗涌的情感彼此联结。其次在论题上,导演席安玛融入了女性自我意识,也明显有着非常不一样的表达维度。
对比席安玛导演的现实主义前作《假小子》和《女孩帮》,新作《燃烧女子的肖像》无疑展现出更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方向。影片中的画面构图,有着古典油画般的美感,以及更为细致的色彩精度;对于道具器皿选用上的讲究;近景微妙打光下的皮肤柔软度,等等。
从耳朵软骨的曲线到双手圆润的轮廓,影片以绘画作为最大的切入点,以Marianne的眼睛去记住Heloise的每一寸细节,甚至是最小的动作。在绘画中观察,在观察中迷恋,在情爱中唤醒自我意识。
这部由席安玛创作的女同电影,在“性与性别”的论题下更具有自我意识,将现代意识的流动性置入到古典戏剧中。正如影片中的画作(全部由法国艺术家赫莱娜·德尔迈尔创作),其笔法比彼时主流的法国肖像画更为自由,线条也更松散。
作为影片的导演兼编剧,席安玛以散文式的语调讲完了这个古典戏剧故事。真实的爱恋固然让世人痴迷,但失去后隽永的记忆,或许才是艺术最终的追求。
相聚终有时,后会或无期。影片在最后落幕时,两个人眼光中的痴迷,依旧酸涩又顽强地缓缓燃烧着。然而,很多爱到深处的恋人们,最终都以放手去成全彼此。
与阿布戴·柯西胥的《阿黛尔的生活》有所不同的是,影片《燃烧女子的肖像》中所有由欲望累积出来的情节高潮,大多都是在抑制下的汹涌,全然不同于《阿黛尔的生活》中用强烈的性爱场景去表达两人间的关系。
导演席安玛在处理人物情感关系时,严格按照剧本的统一风格,将人物的行为动机与彼时严谨的社会礼教保持一致,缔造出这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隐秘恋情。
如此隐晦的表现手法,也体现出导演席安玛对其演员们的信任。欲拒还迎的肢体语言,难以被察觉的内在默契,及眉梢眼角间的窃喜;虽然表演上更有难度,却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影片《燃烧女子的肖像》注定在2019年为我们留下与众不同的重要一笔。它如同微火炙烤灵魂,终将悄然烹制出一道令人回味悠长的浴火之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