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一书中,虽然宋江是梁山上的头领、书中的主角,但事实上他的戏份,可能还及不上打虎英雄武松。

说起来,武松似乎确实是颇被施耐庵所偏爱的一个人物。

水浒传中的武松有多霸气(换个角度看水浒)(1)

在全书中,施耐庵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武松,从三碗不过岗到喝了十八碗酒却依然几乎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虫,到后来为了替兄报仇而怒杀西门庆与潘金莲,再到后来快活林中痛殴蒋门神,加上大闹飞云浦等一系列事件,使得武松的光芒隐隐地都超过了宋江。除了大量的戏份,其实作者还刻意塑造了一个忠义勇敢果决的武都头形象,武松的人设似乎就被定格在这样的一种惯性思维中。

可事实上,抛开《水浒传》中一以贯之的那种所谓”英雄“形象不说,其实单纯地从描述武松的细枝末节中,我们亦不难发现,武松的形象其实有被夸大之嫌。

细读原文,在我们精读的过程中,其实不难发现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关于武松的奴才嘴脸的描述。

水浒传中的武松有多霸气(换个角度看水浒)(2)

武松之前因为与人起了纠纷,误以为打死了别人所以逃到了外地,后来发现那个人并没有死以后,便决定返回家乡。而就在自己回乡的过程中,喝了十八碗酒之后上了景阳冈,打死了祸害乡里的大虫,一时之间风光无两。而回到了清河县以后,知县见武松如此威猛,又仗义疏财,将知县赏给他的一千贯钱赏给了众人,因此甚为赏识,便抬举他做都头。这时的武松是什么反应呢?

原文如此描述:

武松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很明显,仅仅因为知县抬举他做一个小小的都头,武松就感激涕零的无以言表,直言要“终身受赐”。在这儿,已经可以看出武松这个人,其实也有几分外强中干的毛病,而后来当他遇到金眼彪施恩的时候,则是将这份虚伪演绎的更为淋漓尽致。

水浒传中的武松有多霸气(换个角度看水浒)(3)

武松因为杀了潘金莲西门庆而惹上了官司,后来因为知县开恩,最终发配他到安平寨。到了这儿以后,武松一副趾高气扬的气场,走到哪儿都得将自己“

景阳冈打虎

”的英雄事迹挂在嘴边。而这,就被金眼彪施恩看在了眼里,施恩接下来是怎么做的呢?

施恩当时因为被蒋门神赶出了快活林,正觉得憋屈,但是又因为无法和蒋门神抗衡而不得不忍气吞声。可是,当他看到了武松的时候,他就又看到了希望。这时候,他没有直接跑上来要求武松帮他去打蒋门神,反而是每天送上好酒好菜给武松,而武松就这样“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的被施恩彻底征服,加上施恩见了面的时候对他的再三恭维,让他直接有点飘飘欲仙,随即夸下海口,要替施恩来出这口恶气。

于是,也就有了接下来的武松大闹快活林、暴打蒋门神的一幕。

水浒传中的武松有多霸气(换个角度看水浒)(4)

实事求是的讲,武松出手对付蒋门神有道义可言吗?恐怕所有人都能看出来,蒋门神和施恩之争,不过是黑道上的人物彼此争夺地盘,如果说蒋门神是恶棍,那么施恩也绝不是什么好鸟。可是,武松仅仅因为施恩几顿饭的赏赐,就被施恩彻底收买,甘心充当施恩的打手。

仅仅因为知县的提拔,武松就表现出了那么娴熟的卑躬屈膝;因为金眼彪施恩的“酒肉之恩”,就心甘情愿地去当施恩的打手。到了此处,武松的人设已经开始在众读者的心目中开始动摇了 。

而在这之后,我们也发现,武松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了……

曾经的他,那般威风不可一世,但是,在经历了快活林、飞云浦以及血溅鸳鸯楼事件后,他的行事越来越难以让人看透,到了后来索性是喝醉了酒,为了和狗争食而掉进了河里,后来又被孔家庄的人抓住掉了起来毒打。到了这个时候,哪里还有什么“打虎英雄”的威风所在?

那么,武松的人生为何会“

高开低走

”,走上这样一个极端呢?

水浒传中的武松有多霸气(换个角度看水浒)(5)

其实笔者以为,这一切还是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的。虽然一个人表面上会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强硬与果决,但是其实他内心中的脆弱却是永远都无法掩饰的。正如人们经常所说的,“你有多自负,就有多自卑”。而武松的一生,无疑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想当初,武松初次出场之时,就是一副怨声载道的怨妇模样,因为宋江踩翻铁锹便要站起来殴打宋江;在清河县的时候,因为知县的抬举,就又流露出奴颜婢膝的嘴脸;到了安平寨以后,仅仅因为施恩几顿饭的赏赐,就打心眼里认定了施恩,不顾一切地要去为他报仇,急着要表现自己。这和鲁智深对比起来,真的是有着天壤之别。

鲁智深在三拳打死镇关西以后,从此便开始走上了流亡路,但是在一路上,鲁智深处处体现了自己的刚正不阿与忠义之心,而不像武松一样,受到别人的点滴恩惠,便没有原则、没有下限的想要回报于人,最终却是路越走越窄。

公允地说,武松威猛吗?想必毫无疑问,可以赤手空拳并且近乎大醉之时打死一只让众猎人望而却步的老虎,其武力值不言而喻。但是,武松是一个完全正面的形象吗?结果也是毫无疑问,那就是并非如此。武松在为人处世方面,让人诟病的地方也着实不少,尤其是他几次面对别人的恩赐所表现出的奴才嘴脸,更是让读者所不喜。由此来看,施耐庵最终安排了鲁智深坐地成佛,而让武松在六合寺孤独终老,也就不无道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