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学院路校区东门口,两排笔直高耸的行道树为远道而来的青年学子撑起一条宽大深邃的绿色长廊。绿廊的一头、正对东门的主教学楼前,在9月新生报到这天聚集了很多人,有600余名大一新生,还有50余名与国家同龄的离退休老教授。

“我都70岁啦,都成老人啦……合影的时候,我站在后面,看到前排的这些年轻人……咱们国家真是很有希望……真想为航空再做点事,真想永远年轻……”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1)

这一天,面向主楼,左手边的红色立牌上写着“北航,我来了”,右手边写着“#我和国旗同框#”。

上午9时,这里举行了一场短暂而庄严的升旗仪式。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2)

△拍摄 尹姜旭珊

| 我离五星红旗最近

来自自动化学院的北航国旗护卫队队长路复宇开学后即将升入大四。参加国旗护卫队三年,国旗无数次从他面前升起。

“在训练中,旗角是不能落地的,如果落地了,训练后就要自罚做俯卧撑。”与五星红旗朝夕相伴的三年,国旗就是他的信念。

为了报到这天早上的升旗活动,前一晚十点左右,有人在主楼前看到了护旗手们排练的身影。按照惯例,每周五的晚上、每周日的上午以及重大活动之前,国旗护卫队队员都会参加训练。一年四季,他们都穿一身长袖制服。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3)

说起训练,几乎每一位护旗手都会提起大一暑假为期二十日的集训。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三年级的魏宇辰说,印象中集训最苦的一次军姿训练,站了1小时17分钟。因为怕头晕,脚跟不敢着地,刚开始的半个钟头,她就站不住了,不过倔强不服输的她硬是哭着站完了剩下的近一个小时。那天广场上恰好放着《追梦赤子心》的音乐,好像唱的就是她自己。

“关于理想我从没选择放弃,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

| 我离浩瀚星河最近

在北航校园里摆放着一些航天装备的模型,有“火箭全家福”、神七舱外航天服、风云气象卫星,等等,这些航天装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的“胸前”都戴着一枚五星红旗的标识。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4)

△图片来源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公众号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5)

△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公众号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6)

△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公众号

在新生报到这天的迎新会上,各个学院的新生留言板上也不乏航天器 “中国红”的元素。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7)

△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公众号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8)

△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公众号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9)

△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公众号

北航的骨子里有着红色的基因。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很多师生赶来#我和国旗同框#现场,表达对祖国的爱。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10)

△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公众号

“月宫一号”地外生存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实验系统总设计师、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红的到来,让学生们很兴奋。2004年,刘红教授开始着手“月宫一号”的研制,“月宫一号”的名字就是她亲自取的。

“一开始有人觉得这个名字取得太大啦,我就和他们说,我们本来就是要干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

在近地轨道,宇航员赖以生存的物资可从地球携带,但如果人类要进行更长时间、更远距离的太空探索,靠携带或地面补给,成本高、难度大,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也许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这个系统内,利用生物技术,原位循环再生人类生存所需的氧气、水和食物,通过系统内循环的方式,减少外部物料输入,提供系统闭合程度,降低运营成本。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11)

△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公众号

2018年5月15日,在位于北航校园内的“月宫一号”实验舱里,刘红团队完成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为期370天,系统闭合度高达98%,只有2%的外部供给,其余均为系统内自给自足、循环再生,为极端条件下人类的生命补给提供了可能,也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尖端。(更多“月宫一号”故事>>他们在这个密闭的环境中生活了370天,创下世界纪录!)

15年前研究开始的时候,整个项目组只有刘红一人,因为这个项目“太前瞻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刘红的两位研究生从旁协助,团队扩大到三个人。“虽然孤单但不孤独”,刘红说她和团队的其他成员早已认准,开发地外生存生命保障系统就是他们要尽全力做好的事。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12)

△刘红1994年在莫斯科大学进行博士论文答辩

今天,刘红团队已经有了30余位同事,下一个目标就是开展“上天”实验,希望2020年中国空间站首飞之时就是“月宫一号”升空触碰浩瀚星空之日。

谈起团队的学生成员,刘红赞不绝口,“他们几乎包揽了北航所有的最高奖”。在刘红的团队里,大部分都是90后的“新新人类”,和自己这样的“60后”相比有很多不同。比如,表达爱国的方式不同,“我们那一代人,爱国,但很少说,一般都压在心底里。但这一代年轻人就很开放,爱国就会说出口。这也反映了一点儿,人们越来越自信了。”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13)

△拍摄 尹姜旭珊

| 我离梦想的星空最近

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70年征程,恰恰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70年峥嵘岁月。“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时间的篇章里撰写下“我与祖国共奋进”的一个又一个篇章。

“……我们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下成长的,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下前进……”现场一位82岁的老教授激动地向记者细数了他经历的每一次难忘的升旗仪式。

“我也退休了,但退而不休。每天跟上班一样,每年听几十节课,讲几十个讲座,跟学生们讲讲中国的国情,讲讲理想信念,讲讲北航精神……荣辱与共,同心同德,我们这一代人和祖国一起长大,每当看到红旗升起、国歌奏响,心情都不一样……”

谈到航空航天精神,今年70岁的郑彦良教授回忆起了自己曾经的一位学生,“当时罗阳做舰机融合,成功以后,我非常高兴。当时我想给他打个电话,祝贺一下,但是我想,得有多少人在给他打电话(祝贺),我就没打。结果第二天,全部都是他去世的消息……这种大喜大悲,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有媒体采访我,我说,罗阳是最让我骄傲的学生,也是最让我痛心的学生。51岁,就走了……”。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歌

护卫队队员、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四学生李妍说,“我们一个一个的个体,都很渺小,但国家很大,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式守护她”。

“不是说发生了某件事,我才觉得我和国家有联结,而是一直以来我都爱着她。生活在祖国很幸福。”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14)

△活动结束后 北航国旗护卫队的同学们自觉列队离场

国旗护卫队队长路复宇说,对每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该怎样爱国,“爱国不是一句空话……希望大家都可以从心底把对国旗的敬仰树立起来,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在心底升起它”。

❤护你左右,伴你安好❤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15)

△拍摄 尹姜旭珊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16)

△拍摄 尹姜旭珊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17)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18)

#我和国旗同框#

线下活动持续进行中

晒出与国旗的合照(和国旗同框他们是离星辰最近的人)(19)

#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