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忽晚山河已秋读后感(往事如昨读后感)(1)

讴歌新时代,传递正能量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读后感(往事如昨读后感)(2)

《往事如昨》李吉民 著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读后感(往事如昨读后感)(3)

全国政协原常委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李蓼源 题赠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读后感(往事如昨读后感)(4)

读 后 感

张学明

由吉民君著作的《往事如昨》一书,是眼下朋友圈内不可多见的一本好书。这本书虽然只是以对母亲的追忆为主线,记录了一些相关亲情、友情方面的往事,但这些往事潜在的信息量却很可能出乎吉民君自己的意料。因此读完这本书之后,令人回味不已的,绝不仅仅是许多感人的情境、情状、情节,更令人欲罢不能的是,对这些情境、情状、情节的感慨和思索。

1、读《往事如昨》(以下简称《往》) ,首先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口腹的享受固然是享受,但作为人的享受,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心灵的享受。“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绝非空言。《往》书带给人心灵的享受,最为突出者,是一个字:实。

物以稀为贵。三年大饥荒时期,能吃到一个纯玉米粗面窝头,就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享受。在今天,能读到一本尽说实话的书,同样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享受。读《往》书,不仅能感觉到书中所记叙的往事都那么真实(包括不为尊者讳,不替外祖父的爸爸隐瞒纳小妾),而且文字语言也非常朴实。书中绝对看不到一个精心扭捏创新的时髦词汇。还有,不难感觉出,吉民君的写作态度是相当诚实的。正是以上记叙的真实,文字语言的朴实,写作态度的诚实,使读这本书的过程,成为人们可遇而不可求的心灵享受过程。

2、《往事如昨》。“往事”是母亲人生的从始到终;“如昨”是母亲的教诲言犹在耳,是母亲接人待物中的所持所守、所欲所不欲仍历历在目。而这些个“言犹在耳”、“历历在目”,所以能够一直清晰地鸣响于儿的心弦,萦绕于儿的心头,恐怕不仅止于是伟大的母爱使之如斯然的。诚然,母爱是伟大的,但愚以为,母教更为伟大。无庸讳言,母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高级动物的本能,而母教,却分明是一种出以人道意识为根基的文化理性。吉民君的母亲郭庭兰,尽管中年丧偶,家境窘迫,但凭着她一般为人母者不具的家学渊源,始终把教子一事看作重中之重。她对于三个儿子的教诲,具体到不时有传讲,每事有叮咛。唯其如是,吉民君的大哥振民、二哥复民与他自己,兄弟三人进入社会后,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卓越,成绩斐然,皆成为本行业的翘楚。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读后感(往事如昨读后感)(5)

在重男轻女的年代,中国大多数妇女得不到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普通人家的子女,多大字不识几个。吉民君兄弟们,是十分幸运的!

3、吉民君著作的这本《往》书,在有意无意间使读的人领悟到母教的巨大意义同时,也使读这本书的人领悟到家学的意义是多么重要。

吉民君的母亲,能够一生在以自己的嘉言懿行垂范儿辈,并以先人之传垂训儿辈,是与她娘家的家学有着绝对的关系的。那么,吉民君母亲娘家的家学又是源自哪里呢?完全可以追溯到我中华儒教道统之学那里。试读吉民君母亲曾祖郭岚留下的诗句:

……

读书非徒读,要学其中意。

书中有人伦,愿汝知孝弟。

书中有品行,愿汝知道义。

书中有经济,愿汝知平治。

……

小子宜努力,勿以儒为戏。

从勿以儒为戏一眼便可以看出,吉民君母亲娘家,至少从曾祖辈就开始了重视精读儒家经典,并留诗嘱咐后人要按儒学要求,敦品进德,做人居世,切不可拿儒学当儿戏。

4、《往事》中许多记叙,是十分感人的。但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吉民君帮助并不怎么熟悉的陈平安老师上北京治病。从应诺陈平安老师的求援开始,吉民君就迅速进入具体行动:给北京自己的姑母联系(给姑母添麻烦);代陈平安老师与陈平安老师在京的姑母进行联系(陈与他姑母已多年不通音问);进省城寻找门路取得卫生厅的公函支持;亲自陪伴陈老师及其家属乘火车抵京(务须避免长途颠簸中使病人吐血);去北京之后骑自行车奔跑促进尽快入院(一次在慌急中几乎与汽车相撞,歇后想起来还不禁心惊胆战);手术前必须寻找到消解腹水的药物,等等。那样地尽心尽力、任劳任怨,虽陈老师的亲生子女也不过如此罢了。

“人来到世上,不能光顾自己……总要想到别人。”这是吉民君听惯了的母亲肯讲的一句话。吉民君不光自身体力行地落实着母亲的教诲,而且进一步落实了“为人谋而不忠乎”的自律律条。

我真得很喜欢《往事如昨》这本书。

我真得很赞同儒家向往的“天下归仁”的理想社会。

(作者简介:张学明,山西省定襄县宏道镇南门外村人,1938年10月生。作品散见于《火花》,《山西日报》,《山西文化》,《五台山》等国家省市级报刊,出版有《履世足音》一书。曾任山西省忻州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地区艺校校长,忻州市戏剧研究所所长等职。)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读后感(往事如昨读后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