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27

卢式心意拳,是由一代宗师卢嵩高老师从河南心意六合拳承袭演变,在上海开创的一种拳法,在沪上民间具有较高普及度。它象形取义鸡、鹞、燕、鹰、虎、马、熊、蛇、猴、龙这十种动物的运动形态,讲求一招制敌,不拖泥带水。

待给我们演示心意拳招式时,余江老师却透出和平日有异的神情,只见他表情凝肃,眉头微锁,目光炯炯有神,掌臂暗暗发力,“饿鹰扑食、野马奔槽、寒鸡寻食……”一招一式尽显克敌之势。余老师说,“心意”二字,指思考、想象。打拳的时候,上下左右前后为六个方位,身体处于“方”中央,要昂首、挺胸、拔背来撑“方”纠“正”,这也表现了武术人的生活方式。

守护非遗仿形十大动物是什么(守护非遗仿形十大动物)(1)

余老师说,习武有三个阶段:武术、武意、武艺。在武术阶段,学和问的都是“术”,学到最后,练的是形意、心意,和艺术相通,也可以传世。到彼时,并非是练给别人看,而是练给自己看,是自己很喜欢的一种“心境”。

余江老师的弟子,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有做汽车电子、高科芯片,还有法律工作者等。弟子陆海峰说,学习武术仿若开启了一扇窗,走进传统文化之余,更帮助自身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很多境遇,“原本心里想得高大上,有7分实力,但临场一慌,连3分都没有了。”习武,会“放松”才有“紧张”,一张一弛,知己知彼,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唯有千万遍地重复研习,方能练就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才是习武的精髓所在。“打拳要用脑子、用心,学生的试卷在纸面上,习拳者的试卷在身体和心里”。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一人一形一套拳,一生一练一经典

心意拳“心意”之所在

来源: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