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汤姆森是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探险家,自1862年起,他数次来到中国考察拍摄,并于1873年在英国出版了四卷本的摄影集《中国和中国人》,其中收录了他在中国拍摄的200余幅照片。

本组图片大部分出自他的这套摄影集。为了给大家更好更真实的观看体验,小编对照片进行了上色和清晰处理。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1)

雨后的北京

一场大雨之后的北京城,街心已成一片汪洋,道路边上同样是泥泞不堪。已经干枯了一半的树下,站在一名衣衫褴褛的乞丐。沿街的房屋前,一名男子正在偷偷窥视着镜头。地很烂,人很少,场面很冷寂。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2)

看西洋景

从这张照片我们知晓,起码在150年前,“拉洋片”便已经在北京街头出现了,只是当时所用的箱子还比较简陋,没有后期的那么精美。一位旗人小姑娘正趴在箱子上观看,大脚下踩着一双做工很粗陋的花盆底鞋子。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3)

街头店铺

北京街头的“义聚公”号货庄,门脸以硬木装饰,非常精美,门头上的字号为镀金字,店内经营着绸缎、布匹以及从海外进口的棉织品。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4)

大户人家

富人家院子里的小楼,楼上挂着一个巨大的牌匾,上书:“云中之阁”。男主人岔开腿坐在楼下,显得非常自信和霸气,他的儿子依靠着柱子站在旁边。 楼上站在他的家眷。在当时,全家人都抛头露面出现在镜头中的情况并不多见,可见男主人应该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开明人士。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5)

婚礼执事

这是一户普通满族人家的婚礼,三名穿着礼服的执事拿着礼器站在户外等待。当时的婚礼繁琐而冗长,以至使汤姆森抱怨整个婚礼过程非常乏味 。这种专业打扮的红白执事,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才逐渐消失。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6)

蒙古人

每到冬天,都会有大量的蒙古族人来到北京,同时带来了成群的牛羊、大量的冷冻肉以及毛皮。当时在英国公使馆后面就是一个蒙古特产交易市场,很多商人在那里搭起了帐篷。不过,图中这些人是租住一户人家里的。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7)

朝鲜人

历史上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每年都会派出师团来北京朝贡。这是1871年朝鲜使团里里的两名官员,他们在北京受到很好的接待,所住的公寓非常干净,地上铺着的草席洁白光亮。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8)

一口大钟

图中的这口大钟已经被遗弃在这里很久了,一部分钟体已经嵌入地下。这个大钟看着非常新,不知因何被丢弃在这里。一名孩子坐在钟钮上,以对比它巨大的身躯。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9)

守夜人

这张照片是约翰·汤姆森于1869年拍摄的,照片中更夫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外国书籍中,有照片也有绘画。洋人之所以热衷他,是自以为这个更夫最能代表心目中的中国人,身体赢弱、穿着破烂。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10)

收购文物

此时的清朝廷早已露出没落之像,八旗子弟的幸福生活也即将终结。一些人不得不靠售卖祖上收藏的古玩瓷器生活。图中的这些瓷器看上去非常精美,年轻的收购商正坐在地上认真辨识真伪。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11)

满族新娘

在汤姆森所拍摄的照片中,出现过不少新娘的形象。图中这位女子的影像便是出自他手。这名满族新娘穿着华丽的刺绣服装,戴着带流苏的大花头饰。在她的脸上扑着厚厚的脂粉,因此显得异常地白。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12)

主子和仆人

汤姆森在书中还罗列了当时人们眼里好女子的四个标准:和蔼可亲,沉默寡言,勤劳能干,以及容貌端庄。图中这名妇人显然全不合格,满脸飞扬跋扈,一看就是不好惹的主。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13)

惜字者

这是一位拾荒的老人,他除了在垃圾堆里捡拾一些废铜烂铁和骨头卖给商人之外,还有一个任务:捡拾字纸。不过捡来的废纸并不是用来出售的,而是放进“惜字塔”里烧掉。

老北京微缩景观没荒废之前的样子(雨后的街景有点冷寂)(14)

惜字塔

最后放一张民国时期惜字塔的照片。从前的中国人非常珍惜祖先发明的文字,一些积德行善之人会雇人专门的收集带字的纸片,然后拿到图中的小塔内烧掉,以表示对文化的尊重。

(更多北京老照片,请欣赏下面的《北京老照片合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