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8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在同一时间对徐州的北面、西面、东面发起猛攻。两大野战军优秀的配合,来自于主席战前的精心安排。
主席电报指出:
此次战役应“各处一起动作,使各处之敌同时受攻,同时认为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互相不能照顾,要在两三天后才能查明我之主攻方向,但又因为我各部均已迫处他们面前,又已无法互相增援”。
主席特别强调,此点“极为重要”。
黄百韬被困死
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中野策应华野,开战后迅速占领了商丘和虞城,并和邱清泉兵团交火。徐州东侧华野7、10、13纵南下在贾汪地区。徐州附近县城村庄的老百姓也报告到处是解放军。一时间刘峙的案前都是各部遇到“共军”主力的消息。
四处着火的敌情让在徐州的剿总司令刘峙惶惶不可终日,以为徐州是解放军的攻击目标。手忙脚乱之中下发了2个要了国军命的指令。第1条是让驻防徐州东侧的李弥兵团撤到徐州,这一条命令彻底断送了黄百韬兵团。第2条命令是让驻守蒙城的孙元良兵团经宿县撤回徐州,这条命令更是直接判处了徐州几十万国军的死刑。
11月8日,原本驻扎在徐州东北的第三绥靖区2万3千人起义。起义领导者何基沣张克侠都是20年代就入党的老党员,他们用兵团起义的方式回报了党的信任。非常有意思的是两位起义领导由于长期都是和上线单线联系。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还在起义前刻意提防对方,直到即将发动起义才发现对方都是自己人。第三绥靖区让开道路让华野的7、10、13纵迅速南下直扑陇海线。于是毫无遮拦的徐东平原上,黄百韬能依靠的只有驻扎在曹八集的李弥兵团了。
国防部指令
由于北面的门户顿开,此刻刚刚渡过运河的黄百韬赶紧开车来到李弥的驻地,希望李弥这个兵团留下来和自己交替掩护撤回徐州。此时黄兵团的东、北、南面的解放军已经追击上来。只有西面的李弥还能给黄兵团撤退提供掩护。但是李弥却说:“我们这个兵团是小兵团,才5万多人,而且刘峙已经下命令了,我得马上撤回徐州。”黄百韬见李弥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也无话可说,只能搭上吉普回碾庄了。据黄的副官回忆回碾庄的路上黄百韬一句话也没有说。
李弥跑路、黄百韬被围困
李弥送走黄百韬后,迅速动员部队在不到一天时间内就一溜烟跑回了徐州。李弥逃跑的时候,粟裕也华野的部队赶紧南下占领曹八集切断黄兵团的后退之路。跑在黄兵团最前面的100军44师刚跑到曹八集就被华野13纵迎头撞上,然后就被包围歼灭了。黄百韬这时的主力还在碾庄一带。此时兵团司令部马上召开会议决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除了64军军长刘镇湘表示要依托碾庄的工事和解放军一战,其他所有的军级领导都表示乘着解放军刚切断陇海铁路,阵型没摆开赶紧向西冲过去。就算部队被打乱了只要能跑掉一部分人也是好的,留在碾庄只能等死了。
就在黄百韬准备下命令向西突围的时候,蒋介石的命令又到了。
“此次徐州会战,关系党国存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地形、工事、兵力,我部优越,胜利在握。望激励将士,以尽全功。”
“着该兵团就地抵抗。”
那既然老大都发话了,那还跑个屁,据点固守吧。这样一来黄兵团把最后一丝机会放弃了。与此同时从北面的横插陇海线的7、10、13纵也正好切断了整条陇海铁路。7、10、11纵在司令员宋时轮的指挥下在徐州东部的候集、大徐家一带建立了梯次防御阵地。这下子黄兵团残留的7万多人在碾庄东西6公里,南北约3公里的范围内被华野彻底围死。粟裕分配了5个纵队14万人的兵力,其余华野部队在徐东地区依次排开准备迎接国军的救援部队。
华野包围黄兵团示意图
淮海战役结束后,粟裕给中央的战后总结里面写到。战役开始后华野包围黄百韬兵团的时间也就4个小时。这其中蒋介石“赞助”了2天、黄百韬自己昏头没架浮桥“赞助”了1天,贾汪起义“赞助”了1天,李弥开溜又“赞助”1天。可以说黄百韬全身而退很难,但是跑出来个别部队还是很有希望的。虽然敌人昏招频出,但华野不要命地追赶还是最后完成了任务。粟裕大将依靠敏锐的战场嗅觉提前发起总攻,抢先占领曹八集,佯攻徐州迷惑敌人。淮海战役前几天的一些列指挥调动真是抓住了每一个时机。更值得称道的是华野普通官兵,追击黄百韬时个别华野纵队一天行进了140里,这个速度90年代全机械化的美军在海湾战争都不曾做到。感慨当时的解放军真是“三军用命,将帅齐心”。
从小淮海到大淮海
在华野还在徐州以东追击黄兵团的同时,粟裕就接到了很多徐州方面正在打包物资向南转移的情报。多种信息在佐证一个事情,徐州军事集团有避战和总退却的可能。虽然华野的目标此时只是消灭黄兵团,但是粟裕和其他将领想到此时徐州军事集团如果南撤将会给日后解放全中国造成巨大阻碍。所以要留住徐州军事集团,就地消灭不把困难留到后面。但是单凭华野是不可能完成这个目标的,此时徐州还盘踞着几十万部队,南面的宿县蒙城和蚌埠的国军还有20几万,这是2倍于华野的兵力。所以必须要中野也加入这场中原大战。为了支持几十万解放军的作战,也需要一个机构统一指挥解放区物资人力和其他资源的调配。
11月8日,思考再三的粟裕起草了解放战争史上著名的齐辰电。
“(一)由于近来全国各战场的不断胜利,尤其是东北的伟大胜利与完全解放,促成战局的急剧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蒋介石有采取下述两种方针可能: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
(二)蒋介石如采取第一方针,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如果蒋介石即采取第二方针,可以大大减轻我江北及华北吝解放区的负担,使这些解放区迅速得到恢复。但我今后渡江要困难一些......
(三)我们不知各老解放区对战争尚能支持到如何程度。如果尚可能作较大的支持的话,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为更有利......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路,以阻延敌人南撤。”
2天后中央军委正式回复:
“粟张,并告华东局、中原局: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供应”
毕其功于一役
中央正式下了决心要在覆灭整个国民党徐州军事集团,要调用一切资源服务于这场战役。11月16日成立总前委,由邓小平任书记统筹战役的各项事务。淮海战役的目标不再是局限于淮阴淮安和海州,而是升级为长江以北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晚年的粟裕曾今回忆道:“军委回复的电报虽短,但字字千钧”。
国军的二次方案
杜聿明原本在东北执行葫芦岛撤军的任务,不太想摊徐州这场浑水。一是怕给老蒋背黑锅,最后背负丢失徐州的责任。另外杜聿明自己常年征战,此时已经是一身的伤病,一个肾早就被切除、脊柱弯曲还患有肺结核没有痊愈。但是徐州的危机形势还是让杜聿明的军人忠于上级的本能战胜了恐惧。最后杜聿明此刻带着上刑场的心情乘飞机来到了徐州去指挥他人生的最后一战。下飞机后听取了当前的战场局势简报则让本已冰冻的心情更加绝望。之前依次撤退到淮河的方案现在看来是最不差的方案。
48年杜聿明身体已经不堪重负
黄百韬被围困后,“国防部”下达了救援的命令,主要布置是徐州的邱清泉、李弥2个兵团全力向东救援黄百韬。另外让11月6号就从华中出发的黄维兵团也转向东北向徐州靠过来。加上此时在蚌埠的李延年和刘汝明2个兵团。国军在津浦线2侧集中了80万人。国军此时不管有没有决战的决心,但是决战的架势已经摆出来了。
杜聿明抵达徐州立刻在作战分析会议上提出。虽然各处都有解放军的攻击,但是不可能都是解放军的主攻方向,目前解放军的攻击目标就是黄百韬。但是如果直接按照“国防部”的方案向东,此时徐东地区解放军已经构筑了多条防线,是非常被动的打法。按照杜聿明的思路,应该集中徐州附近的优势兵力向西攻击中野,如果能包围中野,那华野必须分兵来救,黄兵团被围不救自解,这是最佳结果。如果包围不了中野,即使抓到中野一部分,起码可以减轻徐州西部的威胁。最差的结果就是被中野带着绕圈圈,这样顶多是黄百韬完蛋了,但是几十万国军倒是可以撤到淮南去了。
杜聿明的应对思路(电影剧照)
不过这个方案很快就被国军内部否定了。此时谁也不愿意忤逆“国防部”的指令。而且当时黄百韬的情况特别危急,没人相信黄百韬能在碾庄坚持7~10天。就怕部队刚出徐州去抓中野,黄百韬就被消灭了,这个责任谁去背?国军内部几个兵团司令的意见也是完全不统一,越是这种要下决心统一认识的时候越没有人担责任。那只能回到“解放军打一下,国军动一下”的老套路。不过此时国军在徐州的兵力较为雄厚,邱、李兵团有飞机大炮和徐州的火力,而且救援路线又是国军最喜欢的铁路沿线。所以11日起,杜聿明亲自指挥邱李2兵团东出徐州开始救援黄兵团。
当国共双方都在徐东地区展开血战架势时,津浦线西侧的皖北平原上。国共2只军队正在急行军。黄维兵团正从河南确山一带赶赴徐州救援。刘邓率领的中野正如常山赵子龙将要直切宿县,准备将80万国军拦腰斩断。这两只军队将在接下来的1个月在徐州西南展开另外一场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