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对于淮河,你了解吗?

通常的说法是,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太白顶,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约1000公里。淮河最长的支流颍河发源于郑州嵩山,于安徽寿县正阳关(颍上县沫河口)注入淮河,全长620公里。

不知道朋友们注意到这个事实没有,就是从淮源桐柏县太白顶到淮、颍交汇处(颍汭)的安徽寿县正阳关,也就五百多公里,至少比颍河的长度少100公里。这实际意味着,就长度而言,颍河是淮河——寿县正阳关以上段的“长兄”。

“咦——”,也许你瞪大了眼睛,“别胡说呀,你有根据吗?”

“当然有。”

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也是淮河、洪河、白露河三河交汇处的王家坝,是淮河上、中游的分界点。王家坝以上至淮河源头约长360公里,而王家坝至颍汭约长150公里,加起来是510公里。比620公里约短110公里。

那么到底哪里是淮河的源头?

千百年来,官方认定,淮河之源在桐柏。江河之源的认定,一般遵循“位高为源,位远为源”的原则。把桐柏县的太白顶定为淮河正源,传统给出的理由是,它在淮河58条支流中不仅水位最高(1140米),而且距东海最远。不过在我看来,这两点都有点牵强。一是嵩山海拔1500米,肯定是高于桐柏县太白顶;二是不说长度只说距离东海的直线距离,咋听起来有点不讲道理的感觉。啥叫在山言山,在水言水?说河就应该按河道的长度,而不是舍水路就旱路去谈距离。这不是欺负我们嵩山吗?其实,真正不以嵩山为淮源的原因,应该是颍河的水量不及桐柏到颍汭这一段河的水量大。

这让我想起了某些人对嵩山中华父亲山的质疑——嵩山体量太小。

淮河源头哪里(淮河的源头在嵩山)(1)

众所周知,不仅是我们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有辈分的。以个子大小论辈分就有点不恰当。颍河从嵩山发源,奔东南而下,纵穿中原,俨然是“中国”的“脊梁”。应当说,颍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河,千万年来,她几乎榨干了自己的身体,与黄河相配合,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中华先民。为什么她的水量现在不再丰沛了?那是因为她与父亲山一样,付出得太多了!如果把整体的淮河看作是以嵩山为源头的大河,那么,就会惊艳地发现,她其实是中华第二母亲河!

没有新的资料,就以1997年的资料来看,也是很震撼的。那时淮河流域总人口为16043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594人/k㎡,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22人/k㎡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流域耕地面积18326万亩,年粮食产量为849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3%。农业产值为2844亿元,人均农业产值为1812元,高于全国同期人均值1345元。由此可以看出,淮河流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淮河流域的历史也是十分辉煌。

一时还不知道怎么说,那就简单说说春秋三相吧。

春秋时期名相很多,但最著名的有三人,他们是管仲、子产、孙叔敖。尤其是,他们三人的籍贯都在淮河流域。淮滨的淮河博物馆吧,对他们都有浓墨重笔的介绍。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即颍河上游,今河南省登封市)人。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等。在淮河博物馆,我特别注意到了关于管仲籍贯“颍上”的介绍。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期思(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专家。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治水专家。

子产(?-公元前522年),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子产前554年为卿,前543年执政,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历史典籍以其字“子产”为通称,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国侨”等。

不啰嗦了,他们与淮河已经融为一体。

记住嵩山父亲山,以及与他牵手的中华第二母亲河吧。怎么称呼她,淮河?还是颍河?不必小心眼,还是叫她淮河吧。其实淮就是大水的意思。一个“大”字,就让我们有大胸怀,放眼大中华,不仅要看到嵩山父亲山与黄河、淮河母亲河的养育之恩,更要把他们铭记在心,时时刻刻去努力报答他们。

(文:宋宗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