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在谈及学习问题时,曾讲过这样五句话:“学,不断学习;问,不懂就问;思,凡事要经自己的头脑思考;辨,辨别是非;行,身体力行”这既是他对自身学习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我国传统学习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徐特立读书的故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徐特立读书的故事(徐特立的学习经)

徐特立读书的故事

徐特立在谈及学习问题时,曾讲过这样五句话:“学,不断学习;问,不懂就问;思,凡事要经自己的头脑思考;辨,辨别是非;行,身体力行。”这既是他对自身学习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我国传统学习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徐特立生于农家,家境清贫,父亲在他9岁时变卖了家中物件勉强地凑了一些钱送其上了村里的蒙馆。15岁时,他因伯祖母去世,经济压力骤增,只能辍学。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未曾磨灭他热爱学习的信念。

在学习上,徐特立主张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要眼高手低而一味寻求捷径,尽想一步登天。他尊师重道,虚心求教,曾经步行40公里到长沙城向当时有名的举人陈云峰先生请教,得到悉心指点后,他从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于是,徐特立制定了“十年破产读书计划”,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平日除留给家中20串钱的家庭开销外,徐特立把伯祖母留下的田产逐年变卖,专门用来买书。最初教书时一年的工资也就3串钱,徐特立能用5年的教书钱去买一本定价为15串钱的《十三经注疏》。徐特立读书十分刻苦,白天教书,直到晚上八九点以后才有自己的时间读书。平日读书,甚至上厕所,他也要带着书读。他把书中的定义、公式、表格、术语都写在小本子上,放在衣服口袋里,平时一有机会就拿出来读。

徐特立主张在学习上要改变高视阔步的态度,要向下级学习,向群众学习。1927年春,徐特立回到了家乡五美乡。那时正值湖南农民运动和扫盲运动兴起,五美乡的农会也开办了夜校,徐特立就和农民一起去夜校上课。当农友们热烈地要求徐特立讲课时,他婉拒了,称自己是农民的学生,惊叹于农村的变化,是来听课和学习的。在回乡的那些天,徐特立每天早出晚归,走访各地农会,不断学习各地农会的经验,更加意识到自身思想认识的不足。后来,徐特立和朋友谈及此事时,称自己在乡下住了一个星期,在农村当了农民的小学生,他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法国留学时,徐特立自学法语,也反对傲慢的作风。他放下身段,向自己以前的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学生请教。有人询问徐特立:“徐老师,你有这么高的辈分和资历,但今日还要向这些学生学习法语,变太老师为学生,不可耻吗?”徐特立说:“如今到了法国,法文一字不识,还要自高自大,怕失了旧资格,不更加一层可耻吗?”后来,徐特立的法语学习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正是因为他移樽就教,不耻下问。

徐特立始终坚信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他51岁时受党组织委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虽已过五旬,但学习特别有劲头。他说:“我纵然六十岁就入棺材,也可以干上八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此时,他已是古稀之年了,但仍然手不释卷,还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个“二十年学习计划”和工作计划。虽然他年纪已大,但每一天都甚是忙碌,从开会、工作到讲课、写文章,还要读书学习,忙个不停。徐特立坚持认为学无穷尽,活一天就得学一天,过去懂得的许多东西,总是会过时的。所以,要进行新的斗争,就需要新的知识,而要获取新知识就要永不间断地学习。

徐特立认为学习需要“定量”和“有恒”,只有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他曾苦读过《说文解字》,该书共有9000多个字,是用繁体字撰写的,十分难阅读和记忆。为了攻破这一难题,他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天只定量学习两个字,睡觉时默默回忆白天学过的字,直到彻底掌握了再学下一个字。他说:“读书最忌讳走马观花、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切实际地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最后也只能是随读随忘。”

徐特立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书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贪多求快、不求甚解的不良风气。他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读书以精为主的经验,反复琢磨,提出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主张。他在读书时养成了边读边画要点和精彩处的习惯,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慢中有快,要懂得盈科后进,这样才能踏实进步。避免因贪多而找不到中心,虽劳心劳力而无成就的情况。他勤奋好学,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善抓要领,成为党内学习的典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摘编自《党史博览》2020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