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朝三位不同时期诗人在南京游历的感怀之作;三首诗词中,不知道你是否看出,无论是唐朝鼎盛时期的李白、中唐时期的刘禹锡还是晚唐的杜牧,他们驻足南京时所看到不是我们通常想象的古都的富丽与繁华,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花草埋幽径”、“古丘”、“野草”和“烟雨”相伴的残破景象,满眼的荒凉和衰败带给诗人无限感伤,叹昔日的繁盛与辉煌都已淹没在无尽的苍凉与烟雨之中。

令人不解的是,南京作为承汉启唐的六朝文明的中心,那个曾经的“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都”的南京,为何那时突然间风光不再、落入如此破败不堪的境地?

南京,曾经的六朝古都,从晋室南渡开始到南北朝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作为“六朝文明”的核心,在科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纪元。六朝时期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很多人常有这样的错觉,认为曾经作为古代九州之一、比现在省级区划级别都要高的扬州的政府驻地就是现在的扬州市,在唐朝之前扬州更多的是一个区域的名称而不是现在扬州市这个城市独享的名称,如果把古代的扬州比做现在的省,那么隋朝之前的扬州省会驻地一直在南京,只是到了隋朝之后,曾经名为吴州治所的扬州市才改为扬州省会,南京则改名为蒋州,南京历史上这一名称的变故只是简单的改名吗?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变局呢?

为南京改名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国都在南京,而且隋灭陈之战是隋朝建立和统一时期最大规模和最为关键的战争,陈朝也是隋朝统一最后拔掉的一颗钉子,为此,隋朝动用50万大军,沿长江上中下游兵分八路进攻南京和陈朝腹地,从长江上游的奉节,中游的江陵、襄阳,下游的六合、蕲春、合肥、广陵、连云港,战线拉锯之长,动用军力之多是隋朝统一史上绝无仅有的。可以说,隋朝统一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以南京为都城的陈朝。

唐朝和宋朝诗词为什么如此繁荣(唐朝时期的南京为何只能沦为怀古感伤之地)(1)

隋灭陈八路大军进攻路线

公元589年,隋朝大军渡过长江,灭掉了陈朝,至此,持续了近300年的南北朝乱世以活捉了陈朝皇帝陈叔宝、陈朝灭亡而终告结束。但隋文帝依然不放心,为确保来之不易的统一基业不被葬送,延续千秋万代,让彼时已经南北分裂了近300年的远在南京的江南人对以长安为都城的北方统治者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隋文帝便下了狠心,一不做二不休,将建康的都城、宫城、官署、军营、丹阳郡城、东府城一并摧毁。宫殿府第、亭台楼阁全部被夷为平地,辟作农田,一扫六朝帝王都城的繁华,以免被人占领继续称帝。把江南人心存已久的政治堡垒变成了蔬菜和粮食种植基地。

唐朝和宋朝诗词为什么如此繁荣(唐朝时期的南京为何只能沦为怀古感伤之地)(2)

南京清凉山

从此,六朝旧事如流水,已随江水东流,淹没在荒草与沙土之中,盛极一时的建康城自此荡然无存了。

从此建康、金陵的美名与南京彻底无缘,南京的地方管理机构移至南京市老城区城西清凉山一带的曾经作为军事堡垒的石头山石头城。石头城在隋朝时期被冠以蒋州的名称,并降为县级待遇。无独有偶,此前秦始皇同样的惧怕金陵的王气,只是他仅对南京的山水进行了改造,并没有对南京城进行破坏,那时候南京称作金陵,于是秦始皇也对南京进行了改名,改金陵为秣陵,也就是喂马的地方,从地里风水和名字上双管齐下以泄王气,但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此举并没有如秦始皇所愿,南京城作为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古都的地位并没有被撼动。

唐朝和宋朝诗词为什么如此繁荣(唐朝时期的南京为何只能沦为怀古感伤之地)(3)

南京清凉山一带

唐朝和宋朝诗词为什么如此繁荣(唐朝时期的南京为何只能沦为怀古感伤之地)(4)

六朝时期的建康城与石头城

唐朝和宋朝诗词为什么如此繁荣(唐朝时期的南京为何只能沦为怀古感伤之地)(5)

南京石头城遗址

杨坚对南京彻底的毁坏似乎起了一定作用,自此南京三百多年没有王朝在此建都,但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始主李昪定都金陵,南京才短暂地再翻了一次“龙身”!

杨坚父子对南京的恨和对扬州的爱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杨坚试图把江南人民的精神圣地南京彻底抹去,就把江南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当时的扬州省会江都(今扬州)为中心的江北,更利于于其有效统治和国家稳定;隋炀帝对扬州更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不但修凿堪称古代高速铁路的大运河直达扬州,而且刻意绕开南京选择以镇江作为江南运河的起点,而且在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还幻想着把扬州作为都城,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隋末的农民起义和关陇贵族的叛乱却祸起北方,南方的统治根基却异常稳固,所以当他意识居于江北的扬州安全威胁不断增大时,又想起了那座已毁的南京城,于是开始下令重新营建南京城,作为他割据南方的都城,可惜为时已晚,还没建好,隋炀帝就被宇文化及杀死,他的父亲犯下的大错最终让他以宝贵的生命来买单。

唐朝时,统治者继续延续了对南京的打压政策,南京这座曾经的扬州省会、六朝古都和江南的政治经济中心,被扬州取代,唐朝诗人下江南首先游历的是扬州,所以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李白要送孟浩然之广陵,建议他烟花三月下扬州,因为此时的南京的繁盛早已不在,如果去南京游完实在没什么景点,只能在建康城遗址留下金陵怀古的哀叹!因为南京及其周围地区在此后的300年间,只有荒草萋萋的“幽径”、“古丘”。

只可叹,南朝时期,曾经修建了许多宏伟壮观和庄严肃穆的寺院庙宇与亭台楼阁,唐朝时却都杳然无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曾经富丽堂皇的吴国宫殿只留下荒草和幽径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往。衣冠南渡的东晋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堂前飞来的燕子。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朝时的扬州之盛、扬州之艳,不禁让我想起唐朝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和唐朝诗人徐凝的《忆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朝和宋朝诗词为什么如此繁荣(唐朝时期的南京为何只能沦为怀古感伤之地)(6)

扬州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