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泪痕春雨《漫评南宋》  帝国都城,应该定在什么地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南宋为何不定都南京?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南宋为何不定都南京(南宋为什么定都杭州)

南宋为何不定都南京

摘自泪痕春雨《漫评南宋》

  帝国都城,应该定在什么地方?

  赵构是大元帅的时候,肯定就已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等赵构当了皇帝后,就更会思考这个问题了。

  帝国都城应该设在什么地方,是南宋政府最基本的战略问题之一。所以,帝国的高级军政长官,肯定会反复讨论这个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定都各地的利弊,肯定被大家分析透了。

  后世读史者,对南宋初的许多战略,常常是居高临下的指点。问题是,有几个人,能把定都各地的利弊,分析的头头是道呢?

  而处于赵构的位置上呢?肯定对定都各地的利弊,知道的清清楚楚。

  一切是显然的,我们现在能想到的定都方案,当时肯定都会有人提及。关键是,各种定都方案的优势,支持者会说得详尽而又详尽;当然了,各种定都方案的缺点,反对者也会说得详尽而又详尽。

  赵构拿着各种方案,对比来对比去,不管最后做出什么选择,也不会是一拍脑袋,就做出来的。

  更主要的是,定都这种重大战略,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支持,它是不会变成现实的。

  在五大集团军构建完成前,赵构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实在值得怀疑。因为,遍地都是手持枪杆子的军阀、义军、流寇,甚至禁军一个不高兴,都敢把赵构控制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赵构做事时,如果总是一意孤行,靠什么,把碎成一地的大宋基本盘,渐渐整合起来呢?

  继续定都汴梁的弊端,很快就会分析出来,因为在靖康之难前,就有太多的人认为,帝国中央政府应该赶紧迁出汴梁城。

  靖康之难后,汴梁已丧失了作为都城的价值,一方面是因为那里军事价值很低。对此,我前面分析了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更主要的是,也是因为在金国打击下,当地秩序已崩溃了,所以早已遍布军阀、义军、流寇,皇帝留在这种地方,随时会被这些力量控制的。

  因为,帝国定都在那种地方,不接收各种军阀、义军、流寇,是无法想象的。问题是,皇帝接收了这种力量,自然会被一些牛X哄哄,动则就是自称有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一百万小弟的军头包围着。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拿什么整合既有的资源呢?

  因为,所谓的义军、流寇都是自成系统的军阀性质的军队。这种军队,给面子,自然会叫皇帝一声大哥;如果不给面子,皇帝算个屁啊!因为,真的翻了脸,皇帝拿什么控制人家呢?

  所以,汴梁城只能由一个独当一面的大佬坐镇。这个独当一面的大佬,代表中央政府领导当地的政府军、军阀、义军、流寇,在北方进行抗金战争。

  但是,因为当地已遍布军阀、义军、流寇,所以不论谁坐镇汴梁,也只能和这些军事力量,建立盟友的关系,却无法让这些数目庞大的乌合之众,变成真正的政府军。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当金军对相关地区进行大扫荡时,那是一路横冲直撞。因为,只要是军阀、义军、流寇,根本不用人教,也会把躲在城里不出去(可以美其名曰城墙大炮战术)、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当成他们最基本的战略战术。因为,对于这种军队,保存实力比什么都重要。

  宗泽总认为,如果赵构为代表的中央政府迁都到汴梁,就会让这种局势好转。但是,赵构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显然没有这种信心。因为,一个没有实现充分整合的中央政府,进入这种地区,靖康之难随时会重演的。宗泽的话,总是充满了大言不惭的意味。

  而后来,许多人在分析南宋初战略时,都是拿这种内容去分析。总而言之,在宗泽的领导下,北方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就是因为赵构一伙贪生怕死,所以让这种大好时机白白错过了。

  “原来活动在淮水流域约有七万人的王再兴、李贵两支部队,原来活动在濮州(今山东鄄城县)一带,拥众号称数十万的王善一支,原来活动在洛阳附近,拥众号称三十万的没角牛杨进的一支,都先后归附在宗泽的领导之下,愿意在反击女真南侵军的战争中,效劳效命。从此,宗泽拥有了上百万人马,军声大振。”邓文铭《岳飞传》

  “从抗金的大局出发,宗泽的收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王善、杨进、王再兴、李贵、丁进、马皋、张用、曹成、马友、李宏等队伍,都争先恐后地归附宗泽的东京留守司。很多义士也从四面八方前往开封府投军。最后,宗泽编组号称百万人的大军……”王曾瑜《岳飞传》

  面对这种内容,自然谁也会觉得,只要赵构愿意回汴梁,就可以吊打金军了。

  问题是,这种军队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只要看看在宗泽坐镇汴梁期间,金军兵分三路,攻克了多少城池,战线拉得有多长,就可以知道了。

  话说回来,如果宗泽领导下的北方军事力量,真有这样牛,还用等赵构回来?宗泽直接率领他们,把金国鬼子打跑了,再请赵构回来,多好!

  在那种军阀、义军、流寇遍布的北方地区,说有一百多万挂着南宋大旗的军队,恐怕不是吹牛。

问题是,这种军队人数虽多,却是充满了乌合之气。因为,金军真的冲过来,根本不用人教导,这些军队都会自然而然的玩城墙大炮战术,更会玩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的战略。

因为,对于这种军队。

第一重要的事,是保存实力;

第二重要的事,还是保存实力;

第三重要的事,还是保存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金军兵分三路,那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把北方地区彻底打穿了。

  宗泽活着的时候,金军在西北,就攻克了长安,更顺着长安一路向西,打到了陇州;金军在东部地区,一直打到青州、维州;金军在南部,把邓州、唐州都攻克了。要知道,宋金后来的中部边界,就以邓、唐二州为分界线的。

  也就是因为,南宋的中央政府不在北方,否则,金军几路大军围攻南宋中央政府所在地,靖康之耻随时会重演。

  因为在几个月前,汴梁已被金军扫荡过一次,所以没有什么油水了;而且,南宋中央政府已远离了汴梁;所以金军在北方地区四处攻城略地,并没有全力以赴的进攻汴梁。否则,宗泽虽然牛气冲天,估计也守不住汴梁城的。

从当时的情形去看,长安(现在的西安)、成都、南阳、襄阳、武昌、建康(现在的南京)、扬州、杭州,都是可以考虑的。

  因为长安,是秦、汉、隋、唐的都城,所以选择把都城迁到长安,应该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

  问题是,帝国的经济重心早已南移了,所以定都长安,意味着军政重心,会远离经济中心。因为类似的原因,长安作为都城的资格,在五代时就渐渐消失了。许多人在说定都长安时,都是在拿老皇历说事。

  更主要的是,在南宋开国初期,如果定都长安,各种军政资源自然会向西北流动,在这种背景下,当金国军队大举进入江南时,大宋拿什么阻挡?

  更可怕的还在于,只要金军大举南下,各种杂牌军、军阀、义军、流寇,肯定会打着抵抗金军的旗号、或借着空间换时间的理由,也不断向江南转移。

  最后,就算金军无法占据江南,江南也会成为杂牌军、军阀、义军、流寇、伪军的天下。这样一来,江南地区还和大宋帝国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弄出这种结果,大宋帝国占据西北,恐怕也是坐等灭亡了。

  许多人喜欢拿安史之乱时的唐帝国,比靖康之难前后的宋帝国。问题是,靖康之难前后的宋帝国,哪有资格和安史之乱时的唐帝国相比呢?

  郭子仪、李光弼率军杀出西北,虽然不敢说吊打安史叛军,但也经常是追着安史叛军打啊!

  而宋帝国哪支军队,敢说自己能追着金军打呢?

  岳飞演义中的岳飞有这种本事,问题是,现实中的岳飞,哪有这种本事呢?所以,岳飞也是一路从河北,向中原转进;再从中原向淮南、江南转进。

  岳飞也好,宋军也好,也许能和金军主力野战,但它需要时间,在南宋开国初期是绝对不行的。事实上,直到南宋立国七八年后,宋军才终于可以和金军野战了。

  当然了,这一切绝不是岳飞、韩世忠神功无敌的结果,而是因为南宋政府终于扩编出四五个战斗力够强的主力兵团。失去这种背景下,岳飞、韩世忠面对金军,照样也只能敌进我退,空间换时间。

  在南宋初期,岳飞那是从河北一路转进到中原,又从淮南、转进到江南。虽然,岳飞一路转进的理由,总是很充足,问题是,转进就是转进啊。关键是,如果拥有话语权,谁转进时,也有一大堆理由啊。

  至于韩世忠,在南宋初期,更让金军打得,跑都跑不迭。所以在万分危急之际,韩世忠突发妙招,半夜率领指挥部偷偷转进了。这种玩法,自然让鬼子万万没有想到。就是韩世忠的下属,也万万没有想到啊,于是韩世忠的军队,顿时就是溃散了。

  韩世忠这样逃过一劫后,变得和光杆司令,也差不多了。后来,苗傅、刘彦正敢发动兵变,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赵构的嫡系小弟,并没有几个,而韩世忠是最铁杆的一个。

  刘光世在投奔赵构时,就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基本盘,所以这种力量在初期,多少是可以和赵构分庭抗礼的。韩世忠、张俊起点比较低,相当于赵构一手培养起来的,所以他们才是赵构最值得信赖、依赖的力量。后来的岳飞,大约也是类似于此。

  韩世忠率军北上,被金军打得走投无路,虽然突发妙招逃过一劫,却显然是元气大伤了。在这种背景下,苗傅、刘正彦在发动兵变时,顾虑相对就会变小。

  当然了,这是后话。我在这里说到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在南宋中央军扩编前,岳飞也好,韩世忠也好,面对金军主力,也是除了转进就是逃跑;曲端(吴玠的上司)之类将领,除了保存实力,就是保存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大宋帝国单从军事上,就无力选择定都长安。

  既然汴梁、长安不可以作为都城,哪个地方可以作为都城呢?

  成都应该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

  问题是,帝国军政重心,真的大举移向西南,在保卫东南经济重心时,就有些鞭长莫及了。

  事实上,帝国都城设在东南,尚且让金军杀过长江,一路在江南横冲直撞;更让各种流寇差点席卷江南;如果帝国都城设在西南,更不用说了。

  更主要的是,立国在西南的政治集团,除了刘邦,哪个不是被外来力量灭亡的呢?

  从这层意义上,成都不是一个好选项。

  既然汴梁、长安、成都不可以作为都城,哪个地方可以作为都城呢?

南阳、襄阳、武昌、扬州、建康、杭州等地,似乎都是可以考虑的。

  哪个地方更好呢?

  这个是无法确定的。一切就看两河、中原地区的军队,表现怎么样了。

  如果两河、中原的军队,表现的比较好,中央政府就敢留在长江一线,甚至敢留在更北的地方。比如,留在扬州、建康应该没有问题;进一步说,留在南阳、襄阳,应该也没有问题。

问题是,如果两河、中原的军队,表现让人没有安全感,中央政府就只能退到长江以南,找一个安全地方了。否则,随时可能让靖康之耻重演的。

  开始,赵构选择了长江北岸的扬州作为临时都城。

  但是,在金国鬼子第二轮大扫荡中,赵构终于发现,把临时都城定在这里,太危险了,于是赶紧向南转移。

  甚至而言,赵构把都城迁到杭州,面对鬼子第三轮大扫荡时,一点也不安全,于是赵构直接跑到了海上。

  事实上,就是因为赵构跑到了海上,所以金军在江南横冲直撞,终于只能无奈北返。否则,谁敢说,靖康之耻不会重演?

  大家在扯淡时,自然都是支持中央政府主战。问题是,真的这样做的时候,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切是显然的,中央政府把江南的经济资源,大举向北方调动时。南方的利益集团会支持吗?

  简单的说,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人们自然会支持,问题是,这也就是说一说罢了。真的要这样做时,南方肯定会炸了锅的。所以,一个坚持主战的皇帝,自然是无法获得江南大后方支持的。

  当然了,大家在反对皇帝这样做时,绝不会说坚持主战不对。而是,你把南方的资源大量向北方调,这总会影响南方的民生吧。

  在这种背景下,反战的力量,自然会把矛头指向政府的横征暴敛之。总而言之,我们支持北伐,但是你也不能以此为理由,不顾老百姓死活啊。

  再进一步,反战的力量,还会把矛头指向腐败问题。总而言之,我们愿意为北伐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问题是,你们不能借着北伐的理由横征暴敛,然后就玩腐败啊?

  表面上,赵构南迁的选择,是没有人支持,实际上,它会获得最多数人的支持,至少南方的力量,会普遍支持他。

  因为,南方现在还相对稳定,所以他们自然希望把最多的资源用于南方的建设上,而不希望把最多的资源填到北方那个无底洞里,这是南方的基本共识。

  只是这种内容,是需要执政者从隐密的利害关系去分析,而不能从各种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上分析。因为相关内容,永远也是端不到桌面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