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童心理课堂,杨小阳

婚姻中真正的平衡:能够维持的婚姻(1)

1

上个月一个周末的下午,老张在家陪小张写作业,我忙里偷闲一个人去影院看了《找到你》。

早到了十分钟,偌大的影厅只有我一个人。闲着无聊,我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发了朋友圈。

有点赞,有评论。最有意思的是一位女性朋友的留言:都有孩子了,你还有时间看电影啊?

我回复:孩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其实,还有没说出去的一句话: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

结婚十年,若用一句话总结老张,套用《新结婚时代》里何建国对顾小西的评价最是妥贴:他具备“显而易见的缺点和难能可贵的优点。”

老张最难能可贵的优点是:给我足够独处的时间,无论是外出旅行、学习,还是仅仅看一场电影。且愿意分担部分,甚至大部分家务。

在一段婚姻中,我个人认为这是正常状态。

我们共同赚钱养家,共同养育孩子,共同分担家务。你有应酬,我承担的多一些,我要活动,你承担的多一些。彼此成全,互相托底。

这是婚姻最直接最平衡也是最现实的表现形态。

在这种状态中,没有强烈的付出感,也就不觉得委屈。自己比较放松,就会对婚姻相对满意,也才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对待家人。

2

可是,有很多婚姻是处于失衡的状态,一方既要工作赚钱又要养娃顾家,另一方只要工作就可以了——甚至连工作都没有。

于是,付出多的那一方,就像坐上了摩天轮,只要机器不停,就只能高速运转。

而生活,它永远不会自己停下来。所以,付出多的一方会疲惫、会抱怨、会委屈、会失望,甚至会强迫叫停,中断游戏。

就像电影《找到你》中,三个女人的状态,无不与她们的婚姻状态相辅相成,说得更直接一点,与她们所嫁的男人息息相关。

朱敏,全职妈妈,丈夫外遇闹离婚。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诉诸法律。一般来讲,孩子2周岁以上,法律会优先判给利于孩子成长的一方。主要考虑:经济状况、个人素质、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责任感、以及与子女的感情亲密程度等。

对子女的责任感以及与子女的感情亲密程度是难以量化的,而经济状况与生活环境可以。法律讲究证据,证据是能看得见的东西。正如姚晨扮演的律师说的那样:法律不会偏袒强者,但也不会保护弱者。

所以,当男方律师获胜,失去唯一寄托的李敏选择了自杀。尽管后来,她活着,且取得了孩子的抚养权,但在四年婚姻中,她付出的与失去的都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本是一段可以平衡的婚姻: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带娃理家。但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轻而易举地断送了婚姻。

李捷,职场妈妈,因丈夫妈宝男闹离婚。因为有事业,闹离婚期间的姚晨依然表面有光环,心底有尊严。

但是,摘掉职场的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了孩子的吃喝拉撒衣冠不整、披头散发的妈妈。

而在他们的婚姻中,如果丈夫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摆正老妈与老婆的位置,这个家本可以处于很好的平衡状态。

奈何,她在职场的拼搏只换来丈夫一句“你觉得你现在还像个女人吗?”

如果婚姻意味着一个女人要放弃自我,放弃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她的结局又能比朱敏好到哪里去?

电影中的姚晨说:

“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生儿育女是女人应尽的本分,不算是一个职业。”

而能够平衡好职场与家庭的妈妈,背后至少有一股强有力的支撑力量,可能是爸妈,可能是丈夫,可能是公婆。

如果这股力量,来自丈夫,会是一件多么幸福和令人欣慰的事!

孙芳,农村妇女,嫁给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渣男。新婚第一天,丈夫就家暴,其后演变成长期行为。

孙芳怀孕后,盼望着孩子的到来能改变自己的境遇。结果,孩子天生胆道闭锁。

为了筹钱给孩子治病,她什么都愿意干。什么健康,什么尊严,什么面子……在孩子的命面前,一切都一文不值。

即使如此,她依然战胜不了贫穷和疾病,更是战胜不了命运给予他婚姻上的劫难。那个被称作“丈夫和爸爸”的男人,在她和孩子的生活中,尤如幽灵,只有在要钱的时候才会出现。

毕竟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尽管被生活逼到了深渊,最终在良知面前还是守住了底线。

三个女人,三个家庭,三个辛酸的故事。

电影不仅仅是电影,它还是生活的呈现。我相信,有很多很多的朱敏、李捷或孙芳,她们可能是你、是你周围的她、是每一个在社会的角落默默坚持的妈妈。

身为女人,尤其是当了妈妈的女人,无论别人理解与否,无论遇见怎样的境遇,都请善待自己。尽一切可能,学会让自己放松。

余生很短,对自己好点。

余生很长,别什么都自己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