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是,有多少父母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名义,行使着父母权威,剥夺了本该有子女自己选择的权利。

父母说“我是为你好”,让年幼的孩子乖乖听话,堵住了表达自己真正意愿的出口;让成年的子女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失去了选择人生道路的自由;让成家的子女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失去了兼顾“大家小家”的幸福。

01 “我是为你好”的结果,谁来承担?

在电视剧《门第》中,母亲以罗小贝“面相不好”为由,以命相逼,要求儿子马小龙跟她分手。无奈之下,马小龙选择顺从母亲。但为了忠于自己的爱情,他选择在罗小贝婚礼当天和自己成婚,最终患了“精神分裂症”。

从零开始学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这3个方法)(1)

他问母亲:您儿子我这辈子孝不孝顺,这我不敢说。但就这个顺字,您说我做到了没有?

母亲泣不成声地答:做到了。

其实,若非母亲要求他,在自己与女友之间只能选一个,马小龙也不至于在进退维谷的局面中走了极端。他因为感情打击,身体患病的结果却已经造成了。母亲痛哭、认错、后悔,已于事无补。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究竟是父母为了达到自己“控制”子女的目的,还是真的为了子女好?在我看来,大爱无言,行动才是最好的诠释。而那些将“我是为你好”挂在嘴边的人,多是为了让子女乖乖就范的说辞。

从零开始学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这3个方法)(2)

说这句话的时候,父母可能是无心之言。但对子女,却有两层含义:第一,父母这么爱我,自己若不听话就是不知感恩;第二,我若固执己见,就是对父母的不孝顺。

所以,听到这句话的人,大多会放弃自己的立场,用顺从去解决这个两难之境。而许多父母,发现这句话屡试不爽之后,就成了自己惯用的说服方式。长此以往,子女内心的声音不被倾听,自由意志也将被湮灭。

02 “以爱之名”,行剥夺之实

这不禁让我想起《好运来临》中苏适的父母。苏母为了让祁寒离开自己的儿子苏适,用前途和金钱“威逼利诱”。而祁寒的养母因为患病急需用钱,无奈之下,放弃爱情黯然离开。七年后,她成功嫁给了苏适。

可是,在婚礼上,她说出了在美国的遭遇:为了安身立命,她嫁给了皮特。可因为放弃了爱情,她常常借酒精“麻痹”自己。有次酒醉中的她,因意外而怀孕。皮特在儿子五岁时得知自己并非孩子生父之后,她的日子更是举步维艰。而她这次,是回来“报复”的。

从零开始学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这3个方法)(3)

得知一切的苏母说,自己当年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没料到对祁寒造成了这么大伤害。而苏父的一段话,却是值得所有的父母思考:

他说:退休了,年纪越来越大,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于是我们就把精力全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开始只是干预干预他们的生活,到最后武断地为他们去安排生活。我们还自以为,这是对儿女的爱。

有时候,子女的妥协和退让,没有让父母及时收敛,反而愈发的变本加厉。父母是有更多的生活经验,但子女却有更多新奇、适应新时代的想法。父母不应该以过去的经验,来指导未来的一切。

从零开始学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这3个方法)(4)

随着年岁渐长,子女已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和处世态度。父母也要学着放下权威的姿态,用理解和尊重去赢得子女的支持,而非“道德绑架”式的顺从。

就如间·尼尔森说的: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感到痛苦、艰难、失望、伤心,一定是因为方法用错了。

我认为这句话,在父母子女相处的每个阶段,都是适用的。

03 用个体心理学的方法,实现和谐共赢

常听到一句话:无论你多大,在我眼里都是孩子。一方面表达出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什么时候,父母总是站在“过来人”的立场,去指导子女的人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指导”也并非总是正确的。

因此,可以试着用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方法,塑造和谐共赢的两代关系:

从零开始学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这3个方法)(5)

第一,不设限。人们总是习惯于待在舒适区,而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和恐惧,常常无法清晰把握。因此,对于有可能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人们不敢轻易地尝试。而在尚未出发时,便给自己定了“行”或“不行”的基调。

《自卑与超越》中指出: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儿童本身的限制,而是他认为自己有什么限制。

这些在儿童时期形成的个体特征,若未得到有效的纠正,将会成为影响其一生的限制。

第二,尊重和倾听。只有真正的与子女平等相处,而不是站在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指挥”,父母才开始学着去尊重。在共同的讨论和真诚的交流气氛中,才会让子女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意愿和问题症结,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

从零开始学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这3个方法)(6)

第三,建立边界。每个人都有需要独立空间的时候,子女也不例外。倘若父母无原则的对子女的选择妄加干涉,不仅会让其丧失表达意愿的自由,甚至会破坏其对父母的信任,直至产生逆反和对抗心理。

即使与子女,也应该有边界意识。在子女需要帮助的时候,随时给予支持和建议。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拥有最终的决定和选择权。

结束语

每个人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但其他人包括子女在内,都是自己人生结果的最终承担者。即使父母出于善意,也不应“以爱之名”行剥夺之实。

作为父母,用自己的关爱、鼓励和引导,塑造子女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子女,努力去创造和尝试,不轻易给自己设限,才能不断拓展人生的更多可能。遇到问题,双方放下成见,用尊重和倾听共同寻求解决方法。无法达成一致时,要有边界意识,毕竟谁承担结果,谁才拥有最终决定权。

,